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韩国在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地缘政治战略考虑,把韩国纳入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该体系的"边缘区";经过漫长的经济积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国终于进入"半边缘区",直至今日。目前,韩国在追赶美国、日本的同时,也在被"北方国家"追赶。在这种"多层追赶"的态势中,韩国必须寻找最佳的对策,确保并提升自己在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正毅 《国际安全研究》2013,(3):3-20,155,156
中国经济崛起是世界体系发展的延续和补充,还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对世界体系的终结?这是过去三十多年在国际学术界和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学术命题。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出发,对世界体系在过去500年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500-1750/1800年重商主义阶段主要基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1800/1850-1914/1945年的自由主义经济阶段主要基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而1945-2030年的混合经济阶段则主要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地理大发现"、"国际贸易与金融"、"科学与技术"、"国际制度与机制"是世界体系得以延续500年的四大基本动力。世界体系是过去500年每个国家兴衰的背景,而中国过去30年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不断融入这个延续至今的"世界体系",所以,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主要来自于世界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鲍红 《国际交流》2006,(1):12-13
去年,国际社会较为集中和系统地关注“中国因素”的发展,各国纷纷据此调整对华政策,其转变具有深层的战略考虑。中国与现行世界体系的关系正由局部的、分散的联系向结构性、系统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在日本曾一度沉寂的“中国威胁论”又迅速蔓延,并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泛起的缘由很多,其中两国问观念层面的互动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建构主义看来,观念互动可解决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因此,重视中日两国政府间、思想界及国民的各种观念交流和思想交锋,达成中日两国间的观念互动,是消弭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重构中日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有效良方。  相似文献   

5.
刘会清  王泰 《西亚非洲》2007,3(9):54-58
19世纪是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时代。在此之前,作为"外部领域"的埃及为人类文明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古代世界体系和伊斯兰世界体系的主要构建力量与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埃及被迫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适应性交往";随着埃及成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政治上受控于英国,埃及完成了其"最后被边缘化"的进程。从文明交往的角度透视,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体现了下列一些交往性特征:它是文明交往中挑战与应战的交锋;且是文明交往中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更是文明交往中危机和机遇的交织。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提出“东向政策”,旨在搭乘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车,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此摆脱经济和外交困境。莫迪政府上台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进政策”,旨在围绕海洋安全和互联互通议题,扩大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海洋影响力,实现“有声有色”的“印度梦”,这是印度海洋战略的域外延伸,并标志着“东向政策”从低位政治领域向着高位政治领域的迈进。“东进政策”以拓展印度的战略空间和实现印度大国梦为目标,以制定海洋安全战略及拓展海洋安全合作为手段,积极拓展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遏制中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全球蓬勃上升的发展态势。东盟历来奉行“大国平衡”战略,随着域外势力介入,其在遵循“平衡战略”的同时,也提升了印度在其伙伴名单中的亲疏层级。对中国而言亟须采取加强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措施,发挥经济的“压舱石”作用,积极推动南海问题的对话与妥善解决,增强中印共识与战略互信,改善中美关系等,以应对印度“东进政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无核世界”思想的本质是美国追求“绝对安全”理念的继续:抢占道德制高点,通过增强软实力维护美国安全;减轻美国核政策上的负担并约束其他有核国家和核门槛国家对核武器的追求;优化美国国家安全资源,巩固和扩大常规军事实力优势。然而,在核扩散日益严峻的现实形势和美国军界、军工界巨大的阻力面前,奥巴马无核世界的目标在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主张,有着中国和谐文化的渊源。这一主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而西方一些别有用心者制造"中国威胁论",只是为掩盖其推行霸权而寻找的借口。"和为贵"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间地带”:和谐世界的枢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学说发端于西方国家对地区和全球权力的争夺。在这种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提出了"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其间还有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生存空间"理论。在西方大国眼中,上述地区都是各自在世界权力竞技场中获得主动地位所必须加以控制的地区,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激烈的和长期的地缘政治斗争,世界性的战争和不稳定多由此而生。在笔者看来,这些或在地理上处在大国之间,或在政治上处在大国的强烈关注之下的"被争夺"地区应被称为"中间地带"。"中间地带"是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凹陷地区,其产生的原因、展示出来的特征以及呈现出的意义都对认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内在本质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刘华平 《和平与发展》2009,(5):40-44,50
2009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21世纪实现“无核世界”的政策主张,引发国际社会对核裁军问题的普遍关注。拥有世界近95%核弹头的美国和俄罗斯在推动核裁军方面理应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奥巴马“无核世界”的主张势必对推动国际核裁军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无核世界”目前还只是一种理想,虽然美俄新一轮核裁军谈判已经启动,但效果如何,关键是行动,还要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1.
谢晓光  杜洞光 《东北亚论坛》2022,(6):54-71+125-126
随着当前国际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印太”地区成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竞争的焦点,美国在这一地区构建的“毂辐”联盟体系开始向网络化联盟体系加速转型。“毂辐”联盟体系所发挥的制衡威胁、能力聚合与政治联谊效应难以支撑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而联盟网络化反映了未来“印太”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的基本取向。美国及其“印太”地区盟友和伙伴在军事、经贸、科技、网络安全、情报与环境领域推行了一系列复杂措施共同推动联盟体系的转型,并具有威胁制衡、集群效应、议程多元、节点防御与区域联动五大特征。未来美国将继续推动联盟体系的网络化转型,但面临着美国自身的内外交困、美国盟伴对地区合作机制的疑虑和“印太”地区国家多重考虑等限制因素,以致其领导的“印太”网络化联盟体系如欲打造为对抗中国的“印太版北约”行之维艰。  相似文献   

12.
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它在塑造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来自 其外部和本身的不少限制因素。然而, 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 同时也展 示给世界一套与美国文明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 并推动了中国国际体系观的完善, 最终促进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写过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文章, 但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给 了许多国际关系学者以启示。后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 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都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 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但由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态度的不 同, 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与中国一样,印度同属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样拥有世界上众多的人口,同样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欺辱;在经过英国人近百年“西方文明”的殖民后,印度本应变得更加和平,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往往是选择了冲突,从国内大规模民族暴乱到印巴三次战争,从中印边界冲突到出兵斯里兰卡,从南亚核竞赛的硝烟到近期的克什米尔争夺战,印度自独立以来几十年间几乎烽火不断。 直到现在,印度政府仍在推行其强硬政策——“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等强国”,不惜血本从俄罗斯等国购置大量先进武器;同时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更令中国人们关注的是印度一直毫无遮掩地支持达赖搞独立。 人们不禁要问是——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世界,是两类社会,即国际社会与全球社会并存的世界;是两个体系,即主权国家体系与全球体系并存的世界;是两种格局,即国际格局与全球格局并存的世界.其核心是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两个体系并存.这种两个体系并存局面使当今世界形势显得纷繁复杂,因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历史上任何新兴大国崛起从未遇到过的.我们必须研究两个体系各自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互动关系,研究它们为世界提供的现实基础,分析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来自何方,以便避害趋利,寻求我国外交的着力点,在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同时,统筹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两个大局,显示更高的外交智慧和艺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炮制"中国债务陷阱外交论",但相关指控事实上并不成立,因为中国投资不仅满足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而且能够通过中国基建企业"走出去"提供基建经验,其注重长期经济利益,目的是在推动当地发展的同时实现双赢。况且,中国并非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唯一或最大的债权国。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内因是其内部经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外部核心影响因素是以美元流动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国金融霸权。中国应坚持将"一带一路"倡议塑造为新一轮的开放政策,以服务于"共同发展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世界”理念是近两年来中国在全球策略和对外战略层面上最令人关注的理论 与行动导向。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和谐世界就是将“和谐”这个集体认同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观念分 配进而推动国际社会由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背景是西方主导下的世界发展潮流遭遇颓势.一方面,资本主义积累模式加剧世界贫富分化;另一方面,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模式导致世界日趋动荡;同时,线性思维的西方价值观造成非西方国家“价值错位”.世界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出全球发展的中国理念:一是强调世界各国“共同富裕”,有助于缓解南北矛盾;二是强调地缘经济整合,有助于缓解欧亚大陆碎片化后遗症;三是倡导“民心相通”和兼容并蓄,有利于创造新型文明观.但是,知难行易,“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出版业向东盟"走出去"极具重要性,但当前存在受文化差异影响较大、出版单位文化创新能力较差、人才缺乏和认识上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有利条件下,应充分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增强向东盟"走出去"的主动性;发挥广西的平台作用,增强新闻出版整体实力;增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能力;加强新闻出版人才培养;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提供法律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转型,这是认识21世纪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最重要的关键词。在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以至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模式、人们有关战争与政治、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观念,都将发生转型式的新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将与世界转型进程同步,在经济、政治及生产、生活方式以至价值观、国际观等方面转型。中国转型不但是世界转型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世界转型的性质、方向与总进程。鉴于转型是21世纪大趋势,中国须适应世界转型大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模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以至价值观念,制订相应的国家大战略。本文在分析世界及中国的转型趋势、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中国为适应世界转型趋势所应采取的国际战略,尤其主张中国应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以及调整国际观和国际政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