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现代重要国家的过程。经过500 年的发展, 在世界体系中, 中国正由半边缘区向中心区靠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但 要真正进入中心区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 也 有必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2.
以沃勒斯坦和弗兰克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为大国崛起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解释框架.世界体系论认为,中国崛起有其正当性.直到两个世纪前中国才失去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当代中国崛起不过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优势的复兴.理性地看,中国尚处于从世界体系的半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位移的阶段,并且仍然深受世界体系中不平等劳动分工和不平等交换体系的制约,不可能对美国及西方世界构成威胁.同时,中国是在世界体系的"社会化"中崛起的,因而崛起后的中国不可能改变现存世界体系的性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因此,当前大国崛起的正当性还在于显著地增强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刘会清  王泰 《西亚非洲》2007,3(9):54-58
19世纪是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时代。在此之前,作为"外部领域"的埃及为人类文明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古代世界体系和伊斯兰世界体系的主要构建力量与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埃及被迫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适应性交往";随着埃及成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政治上受控于英国,埃及完成了其"最后被边缘化"的进程。从文明交往的角度透视,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体现了下列一些交往性特征:它是文明交往中挑战与应战的交锋;且是文明交往中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更是文明交往中危机和机遇的交织。  相似文献   

4.
论韩国在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地缘政治战略考虑,把韩国纳入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该体系的"边缘区";经过漫长的经济积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国终于进入"半边缘区",直至今日。目前,韩国在追赶美国、日本的同时,也在被"北方国家"追赶。在这种"多层追赶"的态势中,韩国必须寻找最佳的对策,确保并提升自己在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体系理论与全球化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沃勒斯坦三种优势的观点,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被视为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目前美国仍然是处于中心区的唯一超级大国,三种优势总体上继续存在,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霸权国家当前在经济上已经是一个多国融合体,中心与半边缘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工已经高度结构化.与过去经济与地域分割的时代不同,今后不太可能再让一个国家独享所有的优势,全球化理论对冷战后、特别是"9·11"后的国际体系转型具有较典型的解释意义,因为全球性形成的挑战、危机和危险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间的安全威胁与地缘竞争战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对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是同俄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大国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俄国内对于当今世界和世界新秩序有四种观点,其中“多极世界”论和“美国单极世界”论对俄外交影响最大。独立以来俄在如何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方面,外交政策选择存在三种取向上的论争,并在事实上构成了俄外交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普京外交的实用主义即“利用对手的力量为我所用”,这同普京的国家利益观相关联,也是俄罗斯从现代国家向后现代国家转变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这决定了它的两重性和矛盾性。对“多极世界”构想的预期是多方面的,但叶利钦时期的多极化外交无论从主观动机还是客观反应均被更多地赋予了对抗性和制衡性,普京执政后开始将其转向理性而务实,更加注重大国协调和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7.
王正毅 《国际安全研究》2013,(3):3-20,155,156
中国经济崛起是世界体系发展的延续和补充,还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对世界体系的终结?这是过去三十多年在国际学术界和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学术命题。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出发,对世界体系在过去500年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500-1750/1800年重商主义阶段主要基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1800/1850-1914/1945年的自由主义经济阶段主要基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而1945-2030年的混合经济阶段则主要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地理大发现"、"国际贸易与金融"、"科学与技术"、"国际制度与机制"是世界体系得以延续500年的四大基本动力。世界体系是过去500年每个国家兴衰的背景,而中国过去30年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不断融入这个延续至今的"世界体系",所以,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主要来自于世界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它在塑造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来自 其外部和本身的不少限制因素。然而, 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 同时也展 示给世界一套与美国文明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 并推动了中国国际体系观的完善, 最终促进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融入国际体系 ,不仅面临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的挑战 ,而且面临着世界知识权力结构的挑战。本文分三个部分对世界知识权力结构与中国社会科学知识谱系的建构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 ,以期回答西方为何以及如何成为世界知识权力结构的生产者 ,而中国为何以及如何成为消费者。文章的结论是 :知识转化以及社会科学的重新建构是一种价值选择 ,西方社会科学的形成及其制度化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 1 50年历史表明 ,中国的“社会科学”在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主要取决于中国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0.
“华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一般指具有中国国籍或中国血统、具有中华文化特质、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商人群体,其中包括港澳商人、台湾商人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中从事商业活动者。他们被统称为“世界华商”。从中国大陆走出去,正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大陆商人,也在此研究之列。国际上有的研究者把在中国大陆的商人也称为世界华商的一部分,本文研究对象不包括这批商界人士。  相似文献   

11.
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不仅面临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的挑战,而且面临着世界知识权力结构的挑战。本文分三个部分对世界知识权力结构与中国社会科学知识谱系的建构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以期回答西方为何以及如何成为世界知识权力结构的生产者,而中国为何以及如何成为消费者。文章的结论是:知识转化以及社会科学的重新建构是一种价值选择,西方社会科学的形成及其制度化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150年历史表明,中国的“社会科学”在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主要取决于中国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2.
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导致国际体系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新型结构。在国际体系“中产阶级化”情况下,霸权国实力相对下降但并未丧失主导世界的能力,中间力量崛起但更多地配合而非制衡霸权国,二者构成了同时掌握力量优势和道义强势的集团霸权主义。国际弱势群体处于利益净损失和呼声被压制状态,只能诉诸非对称冲突进行强制性的利益表达。中国欲化解身处强势集团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尴尬处境,需要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进行外交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3.
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演变.全球化进程有所退潮、大国力量对比变化加速、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各国公共管理遭遇难题、不同社会思潮相互角力.世界正进入一个充满混沌与焦灼的新时期,在和平与冲突、发展与衰退、开放与孤立、自由与保守中,人类再一次面临重大的权衡与选择.中国努力“高举合作共赢旗帜,引领开放变革潮流”,在世界乱局中维护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际体系变局中提升地位影响和制度性权利.中国30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在融入既有国际体系过程中取得的,中国是既有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而非挑战者和颠覆者.今后,中国将以更具建设性的姿态,与国际伙伴一道共同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带来全球性问题, 需要科学、理性、民主的 全球治理。中国主张“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的 新思维, 是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的新主张、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多样性"的国际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出“维护世界多样性”的主张,赋予“世界多样性”以深刻国际战略含义。“世界多样性”不仅决定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社会模式的自主选择,而且构成国际关系相互依存的本质特征和国际合作的自然基础。尊重“世界多样性”,对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建立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已开启第二个10年,世界继续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的快速发展,既是世界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世界变革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与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频繁地互动、紧密地交融。不断发展的中国正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的转变。其对世界经济体系转型的主要影响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制中的发言权增加;世界经济重心加速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贸易保护主义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分量增大;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加快。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和指导中国新时期对外工作的新方针。“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思想创新的结果,同时又指导着中国外交的实践,使中国外交逐渐呈现出大国气派和崭新气象,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外交未来也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挑战和风险。“和谐世界”观的进一步完善有待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和中国战略界继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在2010 年全面恢复增长,但由于各国经济政策不能协调一致,致使全球金 融和商品市场剧烈动荡,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甚至有陷入“二次衰退”的危险。其中,美欧日等发 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世界经济“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但“两极化”并不 意味着国家间冲突会必然加剧。现代世界发展大势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 经济是主流,政治必将越来越从属于经济。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桑迪”飓风重创美国。10月29日至11月1日,飓风“桑迪”肆虐美国,重创人口稠密的东海岸。据《洛杉矶时报》统计,美全境因“桑迪”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13人,数百万家庭和商户断电,高峰时达到850万户,并造成美国三个核电站关闭,一个核电站处于“警戒”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