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 公众——— 环境系统的关系生态管理。具体地说, 就是社会组织通过调查研究 和双向传播建立具有公众性、公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关系生态, 以确保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国 际公关界“ 关系管理” 理论和国内公关界“关系协调” 观点基础上提出的“关系生态管理” 观点, 强调将系统论的研究 方法和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视角纳入公关定义, 全面揭示了公关学的研究对象, 进一步明确了公关学的主体定位, 提 出建构本土化公关理论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从总体方法论角度看,主流学派都持有理性主义的认知。理性主义范式是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形成了由研究对象、中心术语、前提假设、方法路径和哲学逻辑品质等组成的有机整体。理性主义的共同研究范式有利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科的发展,它使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国际法、世界史等学科门类中摆脱出来,划清了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界限;有助于奠定国际关系学科学术研究的共通性基础,并能更有效地.解释现实,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跨国移民及其经济社会形态成为近些年的学术热点,其中,华人移民因其在国际移民史上的特殊地位而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群体。本文以近代以来跨越国界来到墨西哥的华人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代表性案例来诠释和探究华人移民族群的经济模式。本文在简要梳理移民范式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族群资本"的概念来解释墨西哥华人移民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将族群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子变量。历史上的墨西哥华人建构了聚居区式的传统经济,当下的华人族群经济也呈现出明显的"依存—发展"的双重行业结构,该结构框架下族群资本的生产和流动对华人移民经济形态的形成和结构具备较高的解释效度。其中,人力资本分析从民族劳务市场出发,验证了移民收入的差别和学历技能在劳务市场上的作用;经济资本分析借助了移民过程中的借贷关系、家庭式企业的发展路径和新式投资关系三方面,用以解释双重行业结构中经济资本的流通和扩张;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汲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此意义层次上还显示,墨西哥华人群体很大程度上依旧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家庭组织及家族形式。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 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公共关系管理是传播的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包括组织内部 和外部的所有传播管理, 涉及组织的公众信息管理、组织的公众舆论管理、组织的公 众关系管理和组织的公众形象管理等内容。公共关系学不同于整合营销传播和企业 识别系统概念, 且有着比它们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义虎 《国际观察》2005,24(1):16-21
国际关系理论历来存在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整合问题。这三者整合得好 ,会发展出成功的理论范式 ,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 ,就“理论价值”而言 ,本体论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的最基本问题 ,也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什么的本源性课题。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第三次、第四次论战来看 ,它们均直接与本体论问题有关 ,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 ,这种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已经大大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就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建设来说 ,只有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 ,才能建构起中国学派。需要强调的是 ,以自己的本体论为基础 ,建构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 ,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源泉 ,并提供知识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世界全球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全球化问题的解决, 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国际 新秩序, 而全球伦理在国际新秩序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需要 全球伦理, 从政治与伦理关系的历史看, 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考察, 伦理道德能够 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构成因素, “全球伦理”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关系性”这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背景知识角度看,中国外交文化中存在一种“礼尚往来范式”,基本含义源于“礼尚往来”的经典智慧和“礼和天下”的悠久经验,但在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碰撞中遭遇挫折。新中国建立初期,“礼尚往来范式”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含义,包括外交观念和实践中的“对等斗争”“平等互利”“同等尊重”,又在改革开放后增添了“礼法互鉴”的附加含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礼尚往来范式”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逐步实现了思维方式、表达形式、行为模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方式是“过程式对弈”“领域间互惠”“文明型共生”,主要特征是“重联通”“保增量”“促大同”。应加强对“礼尚往来”等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初论建构有特色之“中国非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变革时代总会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风生水起,物换景移。30年来,随着中国外交实践与经验的不断累积,并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之重大变革,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一直在努力作出理论回应,尝试着理论创新与知识变革。今天,非洲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拓展的新边疆,成为理论创新的新天地。从一个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发展进程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变动的大背景来看,非洲研究这一学术新边疆之探测与开垦,对中国学术现代品质之锻造——诸如全球视野之拓展,世界情怀之建构,主体意识之觉醒,中国特色之形成,等等,都可能具有某种重要的引领与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指南,也是新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事对外交往和国际治理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理论前沿成果之一,其作为大国外交理论话语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然而,由于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国际社会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及其外交政策出现了巨大的认知差距,特别是受美国反华势力影响下的“中国威胁论”在西方颇有市场。因此,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具体地讲,进一步厘清大国外交理论话语国际传播的性质与内涵,进一步认识国际传播中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关系理论属性,进一步辨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政治传播与历史同类传播的特点差异。从方法上看,为更好对外传播习近平外交思想,我们需要在精准性上下大气力。一是准确把握精髓要义;二是构建立体传播格局;三是不断加强海外调研;四是持续推进创新探索。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主要有三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理论传播与实践传播相结合,不仅需要向世界各国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深刻内涵,还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中国特...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学原理出发, 要使得传播效度最大化, 首先必须对于传播对象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的公众采 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从杜威对于公众的严格定义出发, 分析现有公共关系的公众细分标准问题, 剖析格鲁尼格和 KirkHallahan的公众细分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应该实施动态管理, 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双 向的、对称的”传播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11.
拉美小额信贷经历了一个从公益化扶贫到商业化扶贫的转型过程。在此过程中,拉美小额信贷的主体架构由宏观层面的国家为主导变成了由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不同行动者的共同参与;其身份也从履行扶贫使命的社会组织转向了以实现扶贫和盈利的双赢为目标的金融组织;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从国家强制下的福利干预模式转向了多元主体的商业博弈模式。这些转换是不同行动主体不断博弈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形式和信贷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遵循历史的逻辑,以拉美小额信贷的发展进程为基本线索,以各阶段不同信贷主体、目标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为分析框架,凸显相关理论范式的影响;并结合比较亚洲等其他地区小额信贷的实践,揭示其在商业化扶贫、承担社会责任、创新小额信贷扶贫发展模式方面的复杂性,以期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拉美小额信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关系理论中, 组织形象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某些研究者不是从组织 自身, 而是从公众的印象和评价角度去诠释“组织形象”, 这不仅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 运用到实 践中, 更有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组织的片面行为, 即只注重通过宣传来诱导社会公众的好感, 而忽视 了组织自身的整体形象建设, 从而造成偏离现代公共关系基本原则的结果。组织形象作为一个社 会组织的感性面貌, 既是社会组织自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又是社会组织精神理念的外在显现。 所以, 比较准确的说法是:组织形象是一个社会组织精神理念的各种感性显现的有机整合体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角度来看,“修昔底德陷阱”是现实主义尤其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观点,即国际权力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国际冲突和战争.从政治战略的视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起点,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学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对雅典和斯巴达以及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类比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误区:实力决定论、战争获益论和双边关系论.这三个误区分别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范畴因素.中国应规避“实力决定论”的理论陷阱,把握战略主动;坚持以改革开放战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崛起;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性管控中美双边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作为居住地境内少数民族基础社区内部自治结构之一,既镶嵌在主体民族内部,又普遍具有高度跨境群体网络、认同与社会阶层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该如何理解跨境治理维度及其内部社会分群的有机发展范式?这里提出新的动态社交网路与静态社团组织会籍身份管理混合研究方法,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社区跨境族群身份认同建构治理的研究基础,希冀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为中国的跨境族群社会分群与内部结构发展范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民安全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人的安全视角来看,人民安全是政治市场中的公共产品。就需求侧而言,呈现为生存、生活与自由三个基本需求维度;就供给侧而言,包括作为一种政府范式的制度供给和作为公共产品的具体服务供给两个层次,且制度范式的变化为产品供给的变化提供方向、保障与路径。根据安全供给框架中政策支持与资源汲取程度的不同排列组合,可将其分为主导型、无为型、掠夺型和服务型四种政府供给范式,并呈现出各自的供给效率与序列偏好。其中,掠夺型与主导型政府基于对政治安全的价值考虑,对治理能力、安全状态与公众感知三者关系的理解存在特定偏好,在安全治理体系中倾向于构建“能力>状态>感受”的供给秩序。在此情境下,人民安全供给的前置条件是政治安全的保障。在服务型政府的行动逻辑下,人民安全不再内嵌于政治安全之中,而是成为政治安全的逻辑起点与本体内容。人民安全需求的有效满足有赖于政府行为偏好“由掠夺向主导再至服务”的范式转变。这一历史进程意味着人民安全的供给主体、供给策略与供给方式的结构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在拉美的历史演变(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创新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并不是某种理论的产物,而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但创新理论对于推动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历史上,从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到卡尔·马克思,都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如马克思就曾经指出,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 。但关于创新的理论却开始于2 0世纪初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熊彼特在1 91 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  相似文献   

17.
在独立后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马来西亚注重发展国家资本,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成份。因此,探索马国家资本的形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点与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国家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1957年独立以来,马国家资本获得较快的发展,但它不是象印尼、缅甸或非洲、拉美一些国家那样通过“国有化”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由掌权的地主、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通过下列的途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并不完全等同于狭义的相关国际关系理论范式, 作为社 会科学分析工具的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间的互补性对于解释一体化的现实有重要价值, 理性主义在认识欧盟历史 以及制宪进程面临的挫折方面有重要意义, 理性主义在认识欧盟历史以及制宪进程面临的挫折方面有重要意义, 建构主义对探索超越欧盟进一步发展面临困境的途径有积极意义。欧洲经验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理性 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跨国乃至后民族国家议题上的对话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论创新型教师及其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 ,江泽民同志又指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创新需要人才 ,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最佳选择。为了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才 ,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素质。一、创新型教师的时代审视20世纪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