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与东北亚地区间的大国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02,(1):55-57,61
恐怖主义在世纪交替之际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反恐怖主义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带有“宗教战争”的色彩,这就注定了要铲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9·11”事件引发的东北亚地区间大国关系的调整以及对该地区政局的影响,可以被看作是全球政治舞台上大国关系调整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恐怖主义根源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9·11事件”已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但这一事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震撼性冲击尚未结束,人们对恐怖主义问题的探讨与反思还在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研究界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也在不断深入。其中分析研究的一大热点就是恐怖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称恐怖主义孳生的土壤问题。国际社会对此意见纷纭。这种分歧决不仅局限于学术层面,而且已直接影响各国的反恐怖政策和国际反恐怖合作。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六位专家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 ,与“9·11事件”有关的重大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从行为者、手段、对象、目的这四个方面来界定和分析恐怖主义和恐怖行动。二是“9·11”恐怖袭击及其制造者、精神引导者和支持者在目的和手段两方面都没有正义可言 ;应当以关于一个根本问题———政治行动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合理的思考、讨论和辩论来补充我们的政治文化和伦理。三是“9·11事件”至今 ,国际关系已经出现了两大方面的局部重组趋势 :(1)穆斯林世界以外的国际关系变化 ,(2 )原先一向作为美国至关重要的盟友的若干穆斯林国家同美国的显著疏离。我们应当站在全局的和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并有效打击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11事件以后,“宗教恐怖主义”;“伊斯兰恐怖主义”等似是而非的说法颇为流行。但从历史上看,恐怖主义与宗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中,带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的,可分为三类与民族分离主义相结合的、以宗教极端主义为主的和膜拜团体的恐怖主义。究其产生根源,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反恐国际法及其建设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面对危害越来越大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多次举行反恐合作会议,力求从理论上对恐怖主义的界定达成共识,并建立和完善国际反恐法规,加大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法角度看国际恐怖主义的界定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9·11”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将联合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反对恐怖主义斗争推向了高潮。然而 ,在国际法上虽然有一些具体的打击个别恐怖主义行为的公约但却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这是因为国际法学界对于是否有必要做出一个综合性的“普遍同意的定义”存有较大分歧。联合国组织在与国际恐怖主义行为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尝试着界定这个概念 ,但都没有成功。界定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困难是它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一些问题 ,例如国家恐怖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等 ,都为界定工作带来实际困难。实际上 ,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并不妨碍对具体的国际恐怖主义行为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之后 ,东南亚恐怖主义组织的活动引起东南亚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新加坡伊斯兰祈祷团事件是“9·11”之后东南亚国家打击伊斯兰极端分子的重大行动 ,而印尼巴厘岛爆炸案件更是使伊斯兰祈祷团组织的面目显露出来。通过新加坡伊斯兰祈祷团组织的活动 ,可以看出东南亚恐怖主义组织的一些内幕及其国际联系。  相似文献   

8.
世界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以来,经过国际社会史无前例的十年反恐,除了中东和南亚部分国家以外的世界确实享受了一段时间的安全与平静,但代价是高昂的、难以持续的。现在9·11事件的元凶本·拉登虽然已被击毙,但恐怖主义的根源仍然存在,宗教极端主义和意识形态冲突对恐怖主义的影响仍然很大。同时,恐怖主义的国际化与当地化趋势并行,小型化与草根化趋势明显,网络恐怖主义等也从概念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发生连环爆炸案,造成了2 0 0多人遇难、千余人受伤的惨剧,被称作是欧洲的“9·11”。这一事件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撼,激起了欧洲各界对恐怖主义威胁的重新评估,加速了欧盟内部的反恐合作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引发了欧美关系的微妙变化。“3·11”爆炸发生后,欧洲人开始重新定位欧洲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并得出对全球恐怖主义特征的新判断。首先,欧洲人已将马德里“3·11事件”看作是欧洲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意味着欧洲大陆呈现出了“全新的欧洲恐怖主义活动图景”①,国际恐怖主义已…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发生在美国,探讨恐怖主义的根源必须研究中东反美思潮的起因。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冲击,伊斯兰世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中东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一系列问题促使伊斯兰国家愤怒、跑望、焦虑而又无奈的情绪和受辱感迅速膨胀,极端社会思潮重新抬头,而这股思潮正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美国留学生政策的若干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9·11”事件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作为对恐怖主义的应对,美国留学生政策发生了若干变化,本文分析了这些变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反恐得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袭击事件以来 ,国际社会在联合推进反恐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美国在反恐中奉行单边主义强硬政策 ,导致国际社会的广泛不满 ,也加剧了恐怖主义的报复行动 ,国际反恐效果很不理想。这其中有许多深刻教训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反思和汲取。  相似文献   

13.
恐怖主义研究一直处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边缘位置。作为恐怖主义的主要研究机 构, 思想库的研究主要是事件驱动式的对策研究。以“9·11”事件为契机, 美国学术界对恐怖主义研 究相关问题进行了检讨和反思。这有助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健康发展, 从长远看将对美国朝野正确 认识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恐怖主义研究一直处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边缘位置。作为恐怖主义的主要研究机 构, 思想库的研究主要是事件驱动式的对策研究。以“9·11”事件为契机, 美国学术界对恐怖主义研 究相关问题进行了检讨和反思。这有助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健康发展, 从长远看将对美国朝野正确 认识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后,美国决定铲除恐怖主义,其第一步是对制造"9·11"事件的"基地"组织和庇护该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采取措施拉拢在这一战争中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巴基斯坦,使冷战后被抛弃的美巴联盟得以恢复.在战争中,美巴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两国联盟的基础仅仅是反恐战争,所以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巴联盟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16.
三个"极端主义"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内涵和界定标准,这三个"极端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不少地区冲突或战乱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几年来,民族极端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挑起塔吉克斯坦内战,制造绑架、暗杀、爆炸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破坏中亚国家社会秩序和威胁地区安全,影响中亚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中亚国家积极支持美国反恐怖战争.美国与俄罗斯在反恐怖斗争中的合作,消除国际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推翻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权塔利班,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大对中亚国家经援力度,这都有助于维护中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中国反恐的国家利益与实践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以定 《东南亚纵横》2003,(11):69-72,76
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 ,中国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 ,尤其是“东突”恐怖势力的威胁 ,“9·11事件”爆发以后 ,中国迅速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反恐体系。鉴于很少有关于中国这种反恐实践的论述 ,本文尝试从对中国反恐国家利益的认知出发 ,通过对中国反恐身份和反恐利益的确定 ,来论述中国特色的反恐实践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及其他国家许多学者就该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纷纷发表看法,中国学者反而相对沉稳.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梳理目前发表的有关评论基础上,认为,"9·11"虽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契机,但"反恐合作"难以成为中美之间的战略基础.理由是双方对"反恐合作"的期待不同,对涉及"恐怖主义"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认知不尽一致.但同时认为,充分把握"联合反恐"这一难得契机增进互信,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美俄等大国关系的新发展,有助于逐步垒高中美之间的战略基石.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的完整名称为“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综合症”(AIDS: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其病毒的完整名称为“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它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冷战结束而“9·11”事件尚未发生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一直被视为是人类安全的头号威胁。“9·11”事件以来,艾滋病对人类威胁的严重程度仍可与国际恐怖主义相提并论。因此,诺贝尔奖委员会2001年10月宣布将诺贝尔和平奖同时授予联合国与安南秘书长时,特意夸赞其对两种威胁的应对,一个是恐怖主义,另外一个就是艾滋病。  相似文献   

20.
恐怖主义早在“9·11事件”之前就已经是美国政府和公众的心头之患 ,多年来 ,反恐一直被列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专著及文章披露了美国境内外恐怖案件内幕、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及其运作方式、大规模毁灭性恐怖袭击的可怕前景等 ,但很少专门讨论如何处理打击恐怖主义与美国外交之间的关系。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反恐中心”副主管、中情局长特别助理保罗·皮勒撰写的《恐怖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PaulR .Pillar ,TerrorismandU .S .ForeignPolicy ,WashingtonD .C .:Br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