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恐怖主义源于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恐怖主义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和国际政治斗争的特殊手段。近年来,由于民族(种族)主义、宗教问题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愈演愈烈,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如出现了使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乃至核武器向人们示威的可能性,并在西方国家内部加强了活动。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国际间正常交往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我国政府历来都坚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无论是从国际关系理论,还是从保证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重视国际恐怖主义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是一系列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西亚和中亚伊斯兰教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推波助澜和大国在俄罗斯周边地区的竞争,俄罗斯内部特殊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以及宗教问紧张关系等等。因此,包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国际反恐斗争将是长期和复杂的。削弱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消除其得以活动的社会根源有利于彻底打败国际恐怖势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是认为给恐怖主义下定义没有必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大;二是认为要在国际范围内给恐怖主义找到一个客观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意在强调,建立一个客观的、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恐怖主义定义不是没有希望的;而一个有效的、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联合行动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定义。本文认为,恐怖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暴力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主张,忽略这一点将会给反恐斗争带来许多“盲点”。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11事件以后,“宗教恐怖主义”;“伊斯兰恐怖主义”等似是而非的说法颇为流行。但从历史上看,恐怖主义与宗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中,带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的,可分为三类与民族分离主义相结合的、以宗教极端主义为主的和膜拜团体的恐怖主义。究其产生根源,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当代南亚恐怖主义的起源与诱发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地区是恐怖主义的重灾区,也是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的前沿地带。“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南亚反恐局势的走向引发密集关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情况尤为明显。当代恐怖主义在南亚地区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有若干重的历史与地缘政治诱因发挥了作用,既包括地区部的因素,也包括跨地区及国际范围的问题,这些外因素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南亚恐怖主义问题的复杂性和应对恐怖主义挑战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法角度看国际恐怖主义的界定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9·11”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将联合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反对恐怖主义斗争推向了高潮。然而 ,在国际法上虽然有一些具体的打击个别恐怖主义行为的公约但却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这是因为国际法学界对于是否有必要做出一个综合性的“普遍同意的定义”存有较大分歧。联合国组织在与国际恐怖主义行为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尝试着界定这个概念 ,但都没有成功。界定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困难是它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一些问题 ,例如国家恐怖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等 ,都为界定工作带来实际困难。实际上 ,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并不妨碍对具体的国际恐怖主义行为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宿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南亚地区一直是恐怖主义滋生和发展的沃土,这在巴基斯坦表现得尤为明显。“9·11”事件后,巴基斯坦成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前沿阵地。在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巴政府对恐怖主义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打击行动,但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还遭到了恐怖主义的严重报复式袭击。恐怖主义在巴基斯坦早已根深蒂固,呈积重难返之势。  相似文献   

8.
国际反恐怖斗争 20世纪70-80年代,恐怖主义活动热点比较明确,攻击的目标也主要是集中在某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国际反恐怖斗争还未形成普遍合作的趋势。甚至可以说,有些并未遭受恐怖活动困扰的国家对于国际恐怖主义问题采取的是“冷眼旁观”的态度。进入90年代后,恐怖主义活动的进一步扩大蔓延迫使许多国家不得不改变态度和看法,如英国2001年通过的新的《反恐怖主义法》,就把禁止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英国进行募资、宣传等活动列入此法中。此前因许多恐怖主义组织能在英国公开活动,使英国与许多国家产生矛盾。如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在英国就开办有公司及办事处;许多阿拉伯国家也对英国不引渡一些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的头目,并允许他们公开活动表示强烈不满。法国在70年代对不针对本国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对他们采取行  相似文献   

9.
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恐怖主义经过三轮扩散,在中亚、南亚北部、西亚和北非以及萨赫勒地区的广大地域形成了新的"动荡弧"。在此"动荡弧"上,国际恐怖主义既各自为阵又彼此相连,形成了四大分中心的辐射区。国际恐怖主义和本土恐怖主义彼此勾结、相互借助、合流共存的共生关系是当前恐怖主义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国际恐怖主义打而不死、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恐怖主义的扩散不仅对全球反恐斗争造成了巨大挑战,而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海外经济利益、边疆安全和内地稳定以及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鉴于此,中国应在全球、地区、国家间以及国内四个层面上促进反恐合作,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俄罗斯恐怖主义泛滥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恐怖主义泛滥成灾,究其原因:政治经济转轨带来的社会不公和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是滋生恐怖主义活动的社会温床;民族、宗教矛盾激化,黑社会势力发展,邪教组织壮大是诱发恐怖主义活动的重要因素;军火走私,武器扩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恐怖主义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泛民族主义、泛宗教主义的渗透,国际恐怖主义的支持,西方国家的干涉,助长了恐怖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俄反恐斗争的失误使恐怖主义势力得以发展和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怖主义的泛滥。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严重制约着俄反恐斗争的开展,使俄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恐怖主义组织和分子有更多的途径获取核材料、核技术与核武器,从而实现核武器与极端恐怖势力的结合,演化成为核恐怖主义组织。组织严密的理性核恐怖主义组织不必把直接使用核武器当作他们的最优先偏好,而可能像国家一样把核武器当作战略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面对着潜在严峻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恐怖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构建一个普遍、高效、权威的全球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极端的解构力量,恐怖主义对于国际秩序的威胁和损害不仅在于通过制造恶性事件以破坏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更在于借助销蚀主流价值而削弱国际秩序的观念基础。因此,国际社会有必要将评估和应对恐怖主义的社会解构纳入反恐治理的基本范畴。其中,以“伊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力量进行社会解构的行为策略,可以分为以动摇当代领土政治、颠覆主流生命伦理和创设替代政治秩序为主要构成的重释再造,以动员恐怖袭击、滋长恐怖气氛和催生仇恨敌对为主要构成的“木马”植入,以“黑色经济”“黑色宣传”和“黑色技术”为主要构成的反向利用。目前,国际社会的反恐路径注重结合预防恐怖主义的内向防御逻辑与打击恐怖主义的外向进攻逻辑。沿着这一思路,国际社会可以综合采取加强反恐实践中的逆向战略、修正反恐叙事中的敌意话语和联通反恐治理中的不同系统等多种举措以应对恐怖主义的社会解构。  相似文献   

13.
"阿富汗人"恐怖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富汗人”恐怖主义近年来已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它对穆斯林国家、与穆斯林有冲突的国家及西方国家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垮台,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国际社会为扫除了国际恐怖主义一大庇护所,为阿富汗人民结束战乱之苦而深感欣慰之时,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却对国际反恐怖主义行动的前景表示了忧虑。他同时对俨然以胜利者自居的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恐怖主义犯罪近年呈上升趋势 ,不论是对个人实施的恐怖主义还是有组织的恐怖主义都有所增长。本文从把恐怖主义作为犯罪的角度分析其快速增长的根源 ,既有社会因素 ,又有政府和执法机关工作不力因素。要从立法、国际合作、心理培训及加强国家主权上化解不利的根源因素 ,以达到反恐目的。  相似文献   

16.
恐怖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蔓延,破坏性越来越大,原是恐怖活动“真空”地带的苏联东欧地区,目前恐怖暴力事件也不断发生,俄罗斯已成为新的恐怖活动热点,车臣恐怖势力的猖獗活动、国内魔鬼崇拜邪教的泛滥、高科技恐怖主义的危害都给俄罗斯的社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度的增加,俄政府尤其是普京执政后的俄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从民族凝聚力、拓击力度、军事科研、新闻媒介、外交渠道等方面着手出击,以对抗国际恐怖势力。  相似文献   

17.
论依法控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渊源于历史悠久的有组织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 ,恐怖分子的主义犯罪手段更为残忍 ,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危害更为深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剖析并揭示恐怖犯罪的本质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侦查和防范此类犯罪的对策。笔者认为 :尽管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宗教、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冲突 ,但是各主权国家在达成反恐怖共识的基础上 ,协商构建《国际反恐怖公约》等法律框架 ,只要共同遵守当代的国际法律新秩序 ,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是能奏效的。  相似文献   

18.
武兵科 《国际观察》2023,(1):90-126
四波恐怖主义浪潮构成现代恐怖主义历史的基本轮廓,但以伊斯兰极端主义为核心的第四波恐怖主义浪潮未有短期结束的迹象。剖析恐怖主义浪潮产生、延续和结束的兴衰规律,成为理解和预测第四波浪潮走向的依据。对于浪潮兴衰的解释需要结合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的双重视角。国内恐怖主义的兴起是理性国家建设受挫带来的一种副产品,具有反对既有国家形态并追求新的国家建设模式的明确特征。恐怖主义浪潮则是一段时间内全球多国理性国家建设受挫,激进分子以极端暴力对抗多国类似的政治安排,意图实现相似政治目标的集体暴力实践。国际体系变迁带来权力格局和观念结构的变化,通过重塑主导性的国家形态、检验浪潮政治理念的可行性等,最终弱化浪潮中恐怖主义运动的动员能力,将全球发展阶段各异的恐怖活动纳入统一的衰退进程。在第四波浪潮中,大中东地区多国仍面临国家建设的多重挑战,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国际“圣战”动力减弱但寻求本土化目标的能量并未衰竭。当下国际体系仍在变迁之中,对第四波浪潮衰退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第四波浪潮恐将持续。  相似文献   

19.
国际法上的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之分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但它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之深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视角客观理智地去分析恐怖主义并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去研讨国际反恐合作,无疑是摆在各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对恐怖活动形式的变化、对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怖合作方面的努力和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独步天下"的做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各国独立以来,整个地区因面临各种"新挑战",如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和武器非法交易以及非法移民等问题.从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状况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看,中亚地区所处安全环境非常脆弱且极易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中亚国家在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运动合流的情况下,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国内反恐政策,同时也加入到了地区和全球性反恐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