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上春树的创作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尤其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弗朗西斯·司哥特·菲茨杰拉德的影响。在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方面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表现出了许多与菲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作品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但村上春树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借鉴和模仿上 ,而是充分发扬了日本文学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了书信体长篇 小说《紫色》。《紫色》通过描述美国南方农村一个普通黑人妇女西莉从麻木不仁到自我意识觉醒的 故事, 细腻刻画了西莉成长变化的心路里程, 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 存现状。《紫色》以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鲜明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作技巧赢得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 就, 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3.
吉恩·里斯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由于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得到加强。《早 安, 午夜》的总体结构模式、叙事视角、人称指称、意象选择及语言各层次的突出手段, 皆体现出里 斯对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后期作品《傻瓜威尔逊》启示我们:作家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从来对写作本 身具有深刻影响, 它有助于思想主题的深入开掘, 赋予人物形象和氛围情态以血肉, 闪烁着超越特 定社会生活一般思想水准的理想光耀, 因而其作品价值也不会因时过境迁而黯淡。  相似文献   

5.
《花笺传》是越南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本文介绍《花笺传》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徒然草》文本,分析了它的多重人本魅力艺术价值。就空海真言宗对其的影响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还把它与《方丈记》做一比较,探讨了这部作品积极进取的思想价值;以及广泛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7.
昭和22年太宰治发表的《斜阳》在描写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社会的同时,融入了《圣经》思想来歌颂女性的解放,并结合了《圣经》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将深入考察《斜阳》这部作品与《圣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太宰治对《圣经》的独特理解,以及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后期作品《傻瓜威尔逊》启示我们:作家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从来对写作本 身具有深刻影响, 它有助于思想主题的深入开掘, 赋予人物形象和氛围情态以血肉, 闪烁着超越特 定社会生活一般思想水准的理想光耀, 因而其作品价值也不会因时过境迁而黯淡  相似文献   

9.
《秘密花园》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的儿童小说《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1911)是其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人物塑造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基础。除此之外,由于它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一努力,同样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所在。本文试图从人物、小说类型及花园的隐喻意义三个方面,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探讨的笔触主要在于:第一,对人物的分析集中在两个少年人物——玛丽和迪肯,说明作者对“双性同体”思想的肯定。第二,该小说的类型使其成为形式独特的儿童小说。作者打破了传统中男孩子的书和女孩子的书的界限,将历险小说和家庭小说结合在一起。第三,伯内特给秘密花园赋予了隐喻意义。荒芜了十年的花园在玛丽的手中复活,因此它象征着女性发挥创造力的园地.是其“自己的屋子”。  相似文献   

10.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被认为是英国少儿文学史上最富诗意的作品之一。 作者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小动物们对朋友真挚的爱,用无与伦比的精致语言创造了一个小 小的充满爱和美的温暖世界, 顺应了儿童读者的审美倾向和审美心理, 使儿童获得精神的愉悦,心 灵的净化,有很重要的美育功能。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有益于培养儿童对自然美、人之美和文学美 的热爱之情,保护和发展他们爱美的天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擅长用塑造原型人物的方法来 刻画人物, 突出作品主题。在其代表作《秀拉》中, 莫里森艺术地刻画了夏娃这一栩栩如生的大母 神形象, 从而挖掘了美国黑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 戏剧性地再现了黑人先辈们的历史神话故事及 受到压抑而沉默的历史和被抹杀了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艺术特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是中日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小说,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最广泛的爱好者,可比性极强。本文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文章认为,两部作品都艺术地运用了史料,组织了宏大的艺术结构,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成功地描绘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虽然采用的具体艺术手法同中有异,但两部作品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得以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纵横》2001,(9):29-29
UIP影业的暑期秘密武器──《古墓丽影》将在网络上强力出击,安吉莉娜·朱莉扮演的火辣性感劳拉再度成为网友间热门话题,兼具冰山美人与动作辣妹的冷艳造型令人目不转睛。 《古墓丽影》中的劳拉一直被誉为女性版的《法柜奇兵》中的印地安那·琼斯,她这次的任务是从古墓中寻找传说的时代之钟,它拥有让死人复生的光芒之力。影片中朱莉不断更换各式各样的黑白劲装,在丛林、毒蛇猛兽、各式机关与枪林弹雨间矫健地穿梭,万能无敌的模样简直比电子游戏上面还要勇猛。 《古墓丽影》在柬埔寨闻名的旅游胜地吴哥窟取景。拍戏期间,由于剧组每…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埃迪托利阿尔·乌尔斯斯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评审会议成员、《俄罗斯联邦反恐怖法》起草者之一、俄总统安全会议“加强打击恐怖主义联邦纲领起草工作组”成员、俄罗斯联邦护法机构领导人协商会议预防犯罪工作组成员、法学博士В·Е·彼得里谢夫(В·Е·Петрищев)的新作《恐怖主义札记》。该书对政治型恐怖主义进行了深入探讨,现介绍如下: 一、定义。恐怖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可将其定义为:借助社会、政治或意识形态理由系统地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通过这种恐吓迫使自然人从事有利于恐怖分子的行为或实现恐怖分子预定目标。 二、基本特征。恐怖行为的主体是极端运动和党派及团体的成员、民族主义者、教权主义者、宗教极端分子;具有视采用恐怖主义为正确行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魅力之一是,他的作品几乎都以人的精神和道德作为自己艺术观察的注意中心,小说《断头台》也是如此。作品描写了一个拯救失足者的悲剧。寻找一种能战胜庸人世界强大思想意识的力量,是小说的主旨。在艺术手法上,作者大胆创新、独辟蹊径,采用了宗教叙事手段,塑造了“当代耶稣”的形象并重新阐释了《圣经》中彼拉多与耶稣的对话。作家对拯救人类精神的道路的探寻,归根结底来自于在俄罗斯被信仰了千年的东正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政治学教授苏密特·甘古利和印度拉吉夫·甘地基金会现代问题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坎堤·巴杰帕依在《亚洲概览》1994年5月一期上联合发表了《印度和克什米尔危机》一文,提出随着冷战的结束,地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的注意力已从考虑全球战略平衡转移到地区冲突。地区冲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地区权力分配及源于种族、宗教、领土、民族统一主义方面的争执,后者比前者更难处理。  相似文献   

17.
贺圣达 《东南亚》2003,(1):63-64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各种《剑桥史》如《剑桥中国史》、《剑桥世界史》 (古代、近代 )等早已享誉国际学术界。《剑桥东南亚史》是各种剑桥史中较晚出的一种 ,英文第一版出版于 1 992年。由于 90年代初才出版 ,该书大量吸收了此前国际学术界对东南亚史研究的成果 ,而且在写法上更具有当代史学著作的特点。因此 ,它出版后就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受到高度评价 ,并在 1 994年再次印刷。《剑桥东南亚史》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尼果拉·塔林担任主编 ,由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多名…  相似文献   

18.
“9·1 1”事件给国际形势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跟踪和研究这一重大事件影响的过程中 ,得到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 ,京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为《和平与发展》季刊撰写了颇有见地的研究文章。值此“9·1 1”事件两周年和《和平与发展》季刊创刊 1 5周年之际 ,我们特将本刊发表的有关论文汇编成《“9·1 1”后的国际形势》论文集 ,以飨读者。论文集分为四个部分 :“9·1 1”后的世界战略形势 ;“9·1 1”后的美国全球战略及其反恐战争 ;“9·1 1”后的大国关系 ;“9·1 1”…  相似文献   

19.
《1973年的弹子球》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以来被批评界视为“过渡性”作品予以忽略。本文以作家的写作背景和文本为中心,认为这部作品是日本战后一代的生活经历的凝聚与提炼,从而构成了对形象内心世界的递进式的探索,在主题与艺术手法上均系《且听风吟》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卡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描写了美国历史上两个她亲身经历过的时期:西部开发时期与本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卡瑟在西部拓荒老的奋斗经历中体会到人类争取进步过程的艰难与伟大,在对拓荒者的歌颂中她寄托了自己的全部理想与追求。随着西部开发时用的结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的开始,卡瑟的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后美国社会普遍的理想破灭与精神空虚的思想状况与人们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使卡瑟对现实感到困惑,对前途产生了绝望,这种情绪深深地影响了她这个时期的创作,尤其明显地体现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教授的房子》一书中。在这些作品中,卡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弊端,表现了由于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年人为没有精神追求而彷徨,中年人因理想丧失而痛苦,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社会只受金钱的支配与摆布,读者看到这些,会象卡瑟一样产生一个疑问:难道这便是千百万年来人类前赴后继、奋斗不已所争取到的最高境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