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光  投向西部 超过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广袤西部,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一笔笔壮丽诗篇的西部,在人祸天灾面前,在时间无情的车轮面前,衰败了,凋零了,渐渐地, “西部”就等同于贫穷,等同于落后,等同于荒凉。  相似文献   

2.
张刃 《海内与海外》2012,(12):20-23
1943年前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地处中原的河南不仅是抗日前线,而且遭受"水、旱、蝗、汤"四灾之害。前者是天灾,而后者却是人祸,指的就是时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号称"中原王"的汤恩伯。1942年秋,张高峰从抗战中西迁乐山的武汉大学毕业,被重庆大公报派往中原任战地记者。从1942年冬到1944年夏,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回顾和总结2004年泰国所走过的历程那就是:在天灾人祸中谋求经济发展。2004年泰国遇到的天灾是禽流感和海啸,而泰国南部分离主义的动乱和造成的损害,以及世界油价猛涨的冲击,则可归之为人祸。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因素干扰下,泰国的GDP仍保持6.5%的增长,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之所以取得这样一个巨大的成功,其秘诀在于维持了政治的稳定。以他信为总理的泰国政府,顺利完成了4年任期,并获得大选连任,这在泰国的历史上,是二战以后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充分显示了其政府的稳定和得到人民的信任。他信政府与泰国以往历届政府…  相似文献   

4.
台风之孽     
人类活在世上,不是天灾就是人祸,苦哇,这日子过得苦!别的不说,光是自然灾害:台风、洪水、干旱、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瘟疫毒瘴……就害得无数不幸的灾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记忆犹新的是,那年,飓风卡特里娜吹袭美国刘易斯安娜及密西西比州,飓风蹂躏之处,一片残檐断壁,颓垣败瓦,至今惨不忍睹。一年前的当天,卡特里娜挟时速65哩的巨浪,冲毁围堤,令新奥尔良在瞬间沦为泽国。据有  相似文献   

5.
2003年春 ,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降临在中国人的头上———“非典”,不仅震惊了世界 ,也引起了世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反思。中国政府制定了有关对类似“非典”等传染疾病的应对措施和相关法规 ,北京、广东等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禁止捕杀和食用像果子狸这样的野生动物的相关地方法规。因此 ,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对于今天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人类文明史上 ,从刀耕火种时代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道路上留下了艰难曲折的足迹。这一个个足迹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一、图…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中的南北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中的南北关系钱箭星南北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框架下,人与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只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人与自然的冲突通过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表现...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人们兴修水利,防震抗震等都是为了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灾害给人类尤其是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自然灾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又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于是人们提出灾害一般是可以防御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国家利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权责平衡、原则规范、价值理念五个向度,科学回答了当今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没有哪一个国家比菲律宾更加不走运的了。论天灾,有台风、地震、火山爆发;论人祸,有政变、绑架、坠机沉船。不要说在偏远地区,就是在首都马尼拉的大街小巷走一走,也随处可以看见贫民窟、垃圾山。说来也怪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菲律宾百姓却整天歌舞升平、快快乐乐,难怪在菲华侨把菲律宾国语"他加禄语"戏称为"大家乐"。人们一定会很好奇:菲律宾人为什么不知道烦恼,为什么从来不生气?把烦恼交给上帝据我观察,菲律宾人无忧无虑的性格,与他们笃信宗教有关。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有85%左右的人是天主教徒。教徒家里即使…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转型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其间,中俄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协调之中。如何对中俄关系作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处理好未来中俄关系的关键。把中俄关系定位为“共生性”关系比较符合两国关系发展的现状,就这种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证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长期以来,煤炭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例均在75%以上。因此,煤炭城市经济的可持继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实施东北煤炭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是实现东北煤炭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 国际安全”的概念是从“安全”扩展而来。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价值内涵都是 由国家赋予的。国际安全在价值内涵上可以说是安全、国家安全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实践价值和认 知价值。国际安全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国家追求的国际安全是国家之间在客观上没有安全威胁,且 必须借助物质条件和手段。国际安全的认知价值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等主流人士 尤其是决策层对于国家、国际关系的认识和情感规定着国际安全的价值、政策与实践。要实现国际 安全目标,需要宏观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保障性的安全政策。其关键是,认清安全的本质,超越传统 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权利观,以发展求安全、促安全,并将自利与利他结合起来;处理好内部发展 问题,协调好外部关系,在应对安全问题时综合治理,并以对话求协调、促合作,增进人类和谐。  相似文献   

13.
对于越南来说,2007年是越共十大召开后的第一年,也是越南人世的第一年,虽然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和人畜病疫,但是新的国家领导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克服天灾的影响,经济保持了快速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从制度层面来看,转型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多样化的制度安排,促使对转型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用产权与制度变迁分析代替所有制分析,然而,与产权和制度变迁分析不同的是,所有制分析由于注重交易关系背后的生产关系,注重社会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因而更具科学性。但是混合经济的出现对所有制分析范式提出了挑战,在开放的体系下,融入新的政治经济学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试论意识形态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墨西哥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作用曾昭耀问题的提出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意识形态“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不能像科学技术那样看成是生产力;有人感到意识形态的工作已“成为多余”,公开提出要淡化意识形态;甚至还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6.
法人相互持股、系列融资和交易关系的内部化构成了日本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经理会虽然是企业集团的最高协调组织,但其并不具有股东大会的性质。在企业集团中,主银行在持股和融资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其产权关系具有相互性特点使其与关系企业之间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两者相互利用,基本上是一种对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虽然区域合作多数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形式,但IPE理论认为区域合作是国家获取财富和追寻权力的同步过程,它的实现既需要经济基础,也需要政治协调,而且政治障碍往往能够超越经济凝聚力。当前,东北亚区域合作虽然具备了经济基础,但面临着严重政治障碍,呈现出“政冷经热”的局面。依据IPE理论,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在于缺乏国家间政治协调,使国家的经济行为受制于区域政治关系和权力结构。因此,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协调是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世纪,八国集团要想在转型的世界中继续扮演一个主要的国际行为体角色,继续作为一个有效的全球治理中心来发挥它的巨大潜力,就必须正视其身份的合法性、协调的有效性、经济议题的核心性、成员的平等性以及全球化的合理性等困境,及时调整集团目标,改革运作方式,决定是否增加新成员国,妥善处理好与美国、俄罗斯及中国的关系,协调好与发展中国家、20国集团以及联合国的关系,等等。这不仅决定着它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的影响,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朝鲜一直是日本外交和安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对象,但朝鲜却是亚洲唯一与日本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日朝关系正常化交涉几经波折,仍处于僵持状态,难成正果。为了把握冷战后日朝关系及朝鲜半岛周边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日本对朝政策框架的基本特点是必要的。简言之,日本对朝政策框架,是一种在对美协调的大框架内,以安全利益为主、以绑架疑案与历史问题挂钩为基本策略方针的多因性协调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美国的单边主义引发大国间新一轮互动,多边机制成为大国互动的主要平台。大国间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大国在地缘战略要地和战略资源上的争夺呈加剧之势,但大国关系总体平稳。中国在大国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长远看,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协调又斗争的总体框架仍将是大国关系的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