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俄罗斯宗教哲学是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它既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内核与西方哲学思想碰撞交融的结果,也是当时的俄罗斯社会环境催生的产物,更是哲学家自身精神体验的成果.而哲学家宗教世界观的形成恰恰是俄罗斯宗教哲学诞生的原生因素.  相似文献   

2.
印度哲学是世界古老哲学体系之一,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发展史,它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与西方及中国哲学很不相同。无论在西方哲学还是在中国哲学中,某一时期的哲学派别一般都持续有限的一段时间。后代的哲学家对先前的哲学思想虽然也有继承和吸收,但在哲学体系上,一般不完全套用先前的形式,不把自己限制在某些“古已有之”的固定在“理论模式”之中。即便有套用先前哲学体系的形式,或把自己限制在古代某些思想模式中的情况,也不是一种全面的套用,而只是在若干方面,或在若干问题上祖述前人的说法。但在印度,情况  相似文献   

3.
别尔嘉耶夫(1874-1948)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始终关注末世论问题。他反对《圣经》传统对末世论的消极理解,而是坚持一种积极的末世论,这主要体现在其关于历史终结,战胜死亡,摆脱地狱之苦、创造天堂之美等诸多思想中。而在别尔嘉耶夫积极的末世论中,又蕴含着人本主义的上帝观,即坚持上帝的人性化特征,反对把上帝看作是强力、全能者和政权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4.
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化的形而上学体系,它将世界的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合二为一,并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与外在超越统一了起来,从而使世间的一切具有了道德属性和价值。康德哲学继承西方传统哲学观点,在根本上将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即自在之物和自由意志分别开来,不但从不从宇宙本体的角度来认识道德本性,而且还将自在之物置于人的认识之外,把自由意志归因于上帝的存在。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弗兰克是俄国白银时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万物统一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他确认了人的认识中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的辩证联系和密不可分。他的作品都具有直觉主义特点。弗兰克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思想是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基础的精神性。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俄国宗教传统、西方哲学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源自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阿拉伯学者推动了阿拉伯哲学方法论的发展。8~10世纪,阿拉伯哲学逐步形成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在形式上发展成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元逻辑结构。阿拉伯哲学家已把方法论作为一种独立学科,又进一步促进了哲学方法论的发展。阿拉伯哲学方法论按理性一经验、概念—逻辑的双层面结构展开。后一层面是阿拉伯哲学发展到成熟形态的中心构架,把握了这个层面,就驾驭了13世纪前具有初期西方哲学特征和典型伊斯兰特色的阿拉伯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是世界宗教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论题.俄罗斯宗教哲学面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思想冲击,极力捍卫信仰在认识论中的本体地位,追求宗教真理,在认识论上强调整体性,既重视感性的经验形式,又不排斥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神灵观 (即上帝观 )是宗教哲学的核心要素。神是什么 ?神的属性、本质、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如何 ?这是宗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甘地的宗教哲学就是围绕神灵观进行构筑的 ,是一个庞杂的复合体 ,独具特色 ,别具一格 ,富于很强的包容性。甘地的神灵观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或者说是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非洲传统宗教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信仰、崇拜、道德和世界观四方面。就非洲整体而言,传统宗教信仰的主要对象是上帝、神、精灵和祖先;崇拜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献祭、供品、祷告、乞灵、赞美和舞蹈来完成;在非洲传统宗教中,对上帝和神灵的信仰暗含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尊重上帝已建立的秩序,并受到神和祖先的监视,在此基础上形成其社会道德规范。在非洲传统社会里,和平不是与混乱和战争相联系,而是与秩序、和谐和平衡相联系。这是一个宗教价值观,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价值观。关于和平的非洲道德和宗教价值观对于理解当今的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克谦 《西亚非洲》2023,(3):26-50+156
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之间的比较与会话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这两个哲学传统之间一些共同点和相通之处的会话与比较,有助于突破比较哲学研究中往往以西方哲学作为哲学的唯一标准的思维定式,从而揭示人类哲学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对基于西方哲学概念逻辑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所谓普世性进行反思和质疑,进而为探究或建构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普遍理性、共同价值和世界哲学做出贡献。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可以在以下相关话题上展开会话与比较:一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各自的所谓“合法性”问题及其实质;二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关于“存在”问题思考的比较;三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在思维模式和逻辑方法方面的相通之处;四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认知;五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在社会政治哲学与民主问题上的共同话语。中非哲学之间进行会话交流、互相借鉴,将有助于促进中非人民之间心相连、情相通,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哲学’说的是希腊话”①。作为一个古希腊词,“哲学”原本指称希腊哲人关于宇宙、灵魂、人生、社会和关于“存在本身”的理性探索,而整个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希腊哲学的正宗继承者。与长期以来西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扩张力相一致,世界哲学长期以来也是以源自希腊的西方哲学作为范本,即使是在分析各国哲学的独有“特征”时,也必须使用现在已几乎摆脱不掉的西方哲学的语言和范畴。在此顺便可以提到,我们至少从“五·四”以来,就开始用刻板化了的黑格尔主义套式来硬性切割和拼接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用原本属于近…  相似文献   

12.
“宗教很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特别适合于印度哲学。哲学之受宗教影响,在东西方的思想发展史上屡见不鲜,而在印度表现尤甚。有的学者干脆称印度哲学为“宗教的哲学”或“哲学的宗教”。印度著名哲学家德·恰托巴底亚耶指出:“我们的哲学思想没有能从一切宗教迷信、神话想象、甚至对于典礼仪式的信仰中完全解放出来”。“宗教与哲学没有完全分离”。事实正是如此。印度哲学确有区别于西方哲  相似文献   

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诗歌包含着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就是他的诗歌,泰戈尔从13岁就开始写诗。一生中写了50多部诗集。其中宗教诗歌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中期,颂神的诗歌几乎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主体。就是到了后期,他也没有完全停止这种诗...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解体带来了哲学的转型。这场转型表现为九十年代初期戾换式的情感发泄和中期的理性反思,其对象集中于苏联哲学、西方哲学以及俄国传统哲学。今日俄罗斯哲学,呈现为“繁荣”与“贫困”的双重态势。  相似文献   

15.
洛谢夫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哲学家、语文学家、宗教思想家。在他一生众多研究领域中,神话问题一直是其关注的焦点。洛谢夫概述了古希腊神话的历史分期,梳理了神衹形象嬗变特点,归纳了神衹功能变异类型。洛谢夫始终以"历史与发展"为脉络统摄其神话研究,并主张在动态发展中研究神话。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国农民战争中,宗教也曾以其特有的功能发挥过不同程度的作用。中俄两国农民战争也没有跨越宗教的苑囿,都带有“宗教色彩”。但纵观两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俄农民战争的“宗教色彩”在表现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说中国农民战争的“宗教色彩”犹如“重彩浓墨”的油画,而俄国的则是“轻描淡写”的素描。在中国封建社会十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中,就有四次农民起义直接把宗教作为反对封建统治的主要思想武器,其余的农民起义也利用某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一种追求知识的风尚和开发理性的精神在接受了伊斯兰教后的穆斯林中间逐步盛行。理性的复苏和求知精神的感召,使阿拉伯人用二百年时间将希腊人数世纪的科学文化成就转化为阿拉伯人自己的东西。在哲学领域,一种具有希腊文化色彩的阿拉伯逍遥派哲学便出现在穆斯林的学术体系中。作为阿拉伯逍遥派哲学集大成者,伊本.如什德在维护理性和传承希腊哲学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他的哲学观代表了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主流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宗教和哲学的矛盾,以及阿拉伯哲学家为调和这种矛盾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谚语和俗语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是研究该民族文化的理想载体。俄罗斯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属古代的多神教和后来传入的东正教。古罗斯人信仰多神教的动机各异,或出于感恩,或出于恐惧,或出于二者兼而有之的忏悔。东正教文化中包含上帝至上意识、对精神形而上学的追求、对数字“三”、“七”的偏好以及尚右忌左等思想。这些动机和思想都或隐或现地反映在俄语的谚语和俗语之中。正确理解俄语中谚语和俗语的宗教文化色彩,对学习俄语以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民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哲学首次开创了自主的精神生活空间和独立的哲学思想领域。在20世纪俄罗斯哲学不仅与西方哲学并进发展,而且还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和国际影响。俄罗斯哲学的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世界哲学史上的“瑰宝”和“后起之秀”呢?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第一,俄罗斯哲学对经验概念的独特阐释;第二,俄罗斯哲学对存在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独特理解;第三,俄罗斯哲学对集体主义的独特关怀;第四,俄罗斯哲学对真理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24日,95岁高龄的中国哲学家张岱年与世长辞。张先生毕生研究包括孔子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国哲学,对于学术界有人将他列入当代新儒家,他生前却一再申明“我不是新儒家!”并说,“我们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来研究儒家思想,但不是新儒家,也像宗教研究者不是宗教信徒那样。”何谓新儒家?近些年来,“新儒家”一词为何被屡屡提起?张岱年为何不想成为当代新儒家?按名词溯源,这一概念的解释应该有三。首先使用新儒家的是冯友兰,他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家,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在国内哲学界流行,反倒在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