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交流与越南本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于文化及其国际化与民族化双重属性的解读,试图阐释文化交流对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并以此为依据论述越南本土文化的形成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宏观的视角论述占婆与马来世界的历史文化关系,并简要评述《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一书。  相似文献   

3.
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中法两国先后互办“文化年”活动, 这对增进两国人民之 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它也给国际文化交流的对象、形式、内容、基 础、目的、前景等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占婆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马来世界本土化的伊斯兰教在占婆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伊斯兰教特点又与伊斯兰教具有很大区别的婆尼教。通过观察伊斯兰教在占婆的传播,可以分析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内部传播过程中的"二次本土化"现象。经过二次本土化的文化现象,在表现形式上与文化源头的相似性减弱了,而民族文化的成分增强了。本文还在梳理关于占婆婆尼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等方面对《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一书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史》(以下简称《交流史》)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王介南教授继《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1998年)、《中缅友好两千年》(2000年)问世后,于2004年3月推出的又一部新的宏篇巨著。王介南教授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执教的40余年中,先后撰写了近百篇有关东南亚各领域的学术论文或散记。现已精选汇编成《东南亚与中外文化交流论集》,将于不久付梓问世。上述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鉴于各国的文化、历史及其在世界上的行事方式不同,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各异、内容不一。英国文化协会采用展示而非告诉的方式促进了英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认知与理解。中国文化交流方式源自其文化和丰富的文化交流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非洲本土语言教学已达50年,成效卓著。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教学课程,肩负起将中国介绍给非洲和将非洲介绍给中国的使命。中国的非洲本土语言教学及研究打开了理解非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增进中非文化交往、促进中非友好关系作出了独特贡献。但与欧美国家的非洲本土语言教学情况相比,中国在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面临诸多挑战,需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史是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体现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在早期中俄文化交流中,俄国东正教和传教士团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是中俄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桥梁。尽管他们的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在客观上却为促进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了解发挥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云南马帮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及南亚诸国进行陆上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近代,随着云南及内地民族工商业的复兴,云南马帮也得到空前发展。作为一支民间商贸之旅、和平之旅和文化之旅,云南马帮不仅进一步拓展和繁荣了我国通向东南亚及南亚诸国的商贸古道,而且还增近了中外民族间的理解、信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给本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文化对人以及社会具有 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弱势传播的中国本土文化更应自觉地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把握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在本土文化的对外交际过程中,我们既要批判借鉴强势文化中积极肯定的成果,又 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文化主权。中国文化弱势传播的事实决定了我国的对外交际实践以文 化间性主义为理论指引,以融入国际主流文化为基础,来推进本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高中国文 化的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本土文化对外交际实践应找准切入点、提高亲和力、明确传播方向、做 好文化创新并全面提升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本土主义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根基,在历史上曾对例外主义、孤立主义、重商主义、爱国主义和尚武精神等美国外交传统产生影响。近年来,美国的本土主义思想再次上升,其背后有内部思想、经济和外部结构原因,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在本土主义影响下,美国外交可能出现防御性单边主义、经济功利主义、单向度的孤立主义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3.
饮水不忘掘井人。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不能忘记周恩来总理和日本方面的许许多多 “掘井人”。在中日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前的时代,松村谦三先生是把中日关系从“民间往来” 阶段 推向“半官半民” 阶段的日方有功者。在邦交正常化谈判中,周恩来总理指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用“添麻烦”来表达,在中国人民中间是通不过的,会引起强烈的反 感。然而,更加让周恩来震怒的不是为了这个问题,而是日本外务省条约局局长在台湾问题上提出 了一通奇谈怪论。今后,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大局,要始终坚持和平、友好这 一大方向,我们要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有效的方式,特别是要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为两国 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培育新生力量,注入新的活力。青少年交流是最具战略性的。文化交流是 心灵的沟通,是在两国人民心灵上架设桥梁的工作。总之,处理中日关系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 记大局,要始终坚持和平、友好这一大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世纪初,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与世界航海史和中外关系史上的盛举,已载入史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对郑和下西洋的首泊站——占城国却往往一笔带过,罕有论及。本文试对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明初中国——占城之间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关系作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 0 4年的世界充满着变数。它不仅记录着一系列重大的冲突 ,也预示着若干重要进程的开端 :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的秩序陷入更深刻的混乱之中 ,而此后引发的欧美之间的矛盾却反映了欧盟挑战美国霸权和制度的本质。伊拉克战争虽然没有影响布什政府的连任 ,却可能引发美国国内的认同危机。与此相对照的是 ,亚洲地区合作进程却给纷乱的世界带来新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曲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交往中存在着一种有意曲解和贬低其他文化的现象。这种“文化曲解”在国际关系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而文化曲解作为一种话语体系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话语霸权的存在。在消除话语霸权影响的基础上推行文化多元主义将是减少国际关系中文化曲解现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苏瑛  任华 《现代国际关系》2024,(2):23-41+138
也门胡塞武装的产生和发展不只是什叶派的栽德派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边缘化时寻求复兴的直接结果,更折射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国家世俗化与政治伊斯兰运动、国家加强控制力与部落自治传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伴随胡塞武装强势夺权,其对国家重构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既改变了也门逊尼派主导政治权力的格局,还进一步削弱合法政府的控制力,在更大程度上主导着国家重构和地区安全形势。但是,也门国家政治重构将会持续一个较长时期,即便是胡塞武装与总统委员会作出实现也门内部长久和平的承诺后,也门政治和解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在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5年中,两个邻国的关系一直呈直线上升式发展.目前两国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交往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已经得到彻底和圆满的解决,开放和互信成为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交往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王秀文 《东北亚论坛》2006,15(5):122-126
中日两国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日本绳文文化(约始于12 000年前)与中国红山文化(约始于8 000年前)均为两国史前文化的代表,二者之间在文化形态方面存在诸多类似性。基于考古学、古地质学等研究成果,调查两种文化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比较分析两种文化物质与精神形态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的类似性产生于同一基因,因始于12 000年前的冰川溶化而导致异地生成,绳文文化源于红山文化,说明中国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交流始于冰川溶化之前。  相似文献   

20.
胡浩 《西亚非洲》2012,(5):106-117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犹太教并不排斥世俗的因素,而且在其发展中融入了很多世俗的智慧,尤其是理性和科学的要素。从《圣经》时代到中世纪,犹太教在认识自然、与异质文明交往、解释经典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容世俗文化的能力和特征。而作为一种传统,又使得犹太教在面临现代性挑战的情况下,能够适时地调整自身,以顺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犹太教与世俗文化的兼容体现了犹太文化的巨大创造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