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角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规范。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性是依据自身实力的角色定位,但这种客观角色定位常常被国际社会错误领会和认知,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角色的主观建构与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定位有很大的偏离,从而造成中国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角色紧张和冲突。“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与这种偏离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些错误认知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过去的国际角色和现存国际体系评判的固化,这种固化忽视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国际角色的不稳定性,也忽视了中国国际新角色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2.
试析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明显特征是彼此力求合作,以合作谋发展,并不断探索解决敏感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中国机遇论”上扬,“中国威胁论”下降。但应该看到,东盟对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仍具戒备心理。“中国威胁论”有其客观基础和影响力,消除“中国威胁论”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一、“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伴随中国发展,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相同。(一)“中国战略威胁论”首先,东盟国家担心中国强大后会采取扩张战略。冷战结束后,美苏撤出该地区,东南亚国家即担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威胁论"及其国家形象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国际观察》2007,(3):53-57
从经济总量威胁论到贸易、资本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愈演愈烈,呈阶段性递进式扩大发展,其发展过程正吻合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逐步提升.国家形象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认知对象仅仅是影响因素之一,而认知者具有自我认知意义的信息选择过程在此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国际地位变化和国家形象的关系体现为三个悖论,国际地位并不直接决定国家形象认知的方向,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不一定必然导致国家形象的负面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与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存在同时并行的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4.
"民主和平论"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持续升温。持此观点的人一直运用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铁律”的“民主和平论”来论证所谓“中国威胁”。文章认为 ,“民主和平论”及其演绎出的“中国威胁论” ,从本质上看是在宣扬一种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西优东劣”的“善恶对立”式的寓言。文章得出结论认为 ,依据“民主和平论”推断“中国威胁论” ,其自身恰恰体现出的是其反民主、反和平和对当今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责任论"析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际责任是国家作为国际社会成员属性的派生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参与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威胁论”难以获得足够且有力的追随者,“中国责任论”渐渐成为国际体系内主要行为体的对华主流态度,其主要宗旨在于从外部塑造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影响。在既有外部期待也有内部要求的情况下,如何应对“中国责任论”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反映,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要解决多种"中国威胁论"的现实挑战,而和平发展有利于国家形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可以说也是对各种"中国威胁论"的战略性回应,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外传播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可以和技巧性、艺术性结合起来,从而为建构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新世纪 ,中国外交面临着两个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一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化解“中国威胁论”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是在维护核心国家利益的同时 ,如何负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 ?现在是中国外交是否选择国际主义政策的重要时刻。国际主义强调的是合作性的政策和多赢的外交目标 ,它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 ,更为主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对外交往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外交哲学需要积淀和凝练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在协调国家利益的同时 ,我们需要通过倡导国际主义实现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在日本曾一度沉寂的“中国威胁论”又迅速蔓延,并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泛起的缘由很多,其中两国问观念层面的互动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建构主义看来,观念互动可解决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因此,重视中日两国政府间、思想界及国民的各种观念交流和思想交锋,达成中日两国间的观念互动,是消弭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重构中日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有效良方。  相似文献   

9.
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移民最早出现在远东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国移民在远东重新出现。随着中国移民的出现,“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也逐渐在远东蔓延开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持续滑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导致了俄罗斯人的失衡心理,这是远东“中国威胁论”产生的主要根源。此外,前苏联解体后,远东人口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中俄两国人民血缘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恩怨也是“中国威胁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当中国与非洲国家努力构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互利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之际,一些西方媒体却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西方非洲版“中国威胁论”,大肆炒作中国在非洲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但评价却有巨大歧异。“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危害论”.与“中国机遇论”或“中国贡献论”.即是最具代表性且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对全球尤其是东亚而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到底是造成了威胁,还是提供了机遇?是带来了严重危害,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只拟选用国际权威机构提供的几组数据,来说明一些事实,请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中国与非洲都发生了巨变,非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在中非关系主流方面看好的同时,在非洲也出现了对中非关系不和谐的看法和论调,甚至出现了非洲版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毫无疑问,它们源于西方,其表现也涵盖了西方的说辞.至于其成因,首先在于西方的恶意离间,其次在于中国"三高依赖"问题的存在,以及中国在非洲人员的失当行为使然,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以及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模糊认识也是重要原因.虽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会随着中非关系的继续巩固而消逝,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必要的有力回应,则更有利于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与推进,需要沿线国家,尤其是关键大国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尤为重要.印尼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相当有限,各界的态度和反应两极化,政府层面以支持和欢迎态度为主,但部分军方和反对联盟成员存在较大疑虑;“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的市场,华人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较为支持;而印尼学界普遍持谨慎、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基于此,本文建议中国提高和加深印尼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协商解决纳土纳问题;适当调整中国对印尼的宣传重心和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加强人文交流与沟通;中企应重视项目质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4.
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兴起于冷战期间的一个思想流派,主张对意识形态上的敌人持强硬态度,推崇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要求美国实现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新保守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对美国的国内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后,新保守主义把中国定为战略对手,成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中美关系受此思想流派的影响,一直处于曲折发展之中。新保守主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仍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各种正反面的评说也纷至沓来.由于中国政府不懈地宣示与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基本能持一种平和与理解态度,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但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的刺耳鼓噪也时有所闻,什么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能源威胁论"、"文化威胁论"、"技术威胁论"等等,不一而足.在各色各样的表演中,美国的一些鹰派人物和日本的右翼势力及其媒体无疑是充当了吹鼓手的角色,很有一股子"谎言重复千次就成真理"的韧劲.究竟是谁在让世界感到不安,是谁在让别人感到威胁,还得让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16.
在思考“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时,本文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中国”的含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受到“忽视”的问题、研究日程上的核心问题、“谁”的国际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美日两国大选折射出其民众与世界各国人民观念上的反差;美国精于算计的对外政策得出事与愿违的结果;霸权主义的指挥棒失灵;布什主义不得不在策略上进行调整“;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交锋激烈。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指南,也是新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事对外交往和国际治理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理论前沿成果之一,其作为大国外交理论话语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然而,由于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国际社会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及其外交政策出现了巨大的认知差距,特别是受美国反华势力影响下的“中国威胁论”在西方颇有市场。因此,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具体地讲,进一步厘清大国外交理论话语国际传播的性质与内涵,进一步认识国际传播中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关系理论属性,进一步辨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政治传播与历史同类传播的特点差异。从方法上看,为更好对外传播习近平外交思想,我们需要在精准性上下大气力。一是准确把握精髓要义;二是构建立体传播格局;三是不断加强海外调研;四是持续推进创新探索。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主要有三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理论传播与实践传播相结合,不仅需要向世界各国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深刻内涵,还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中国特...  相似文献   

19.
试论印度与美国日本的外交战略互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印度与美国日本之间有了明显的战略互动。印度与美国、印度与日本的关系较前有了明显提升。印美日三方互动的基础是“中国威胁论”及其它因素。但三方的战略合作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新外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在分析中国新外交“新”在何处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新外交首先反映出中国对国家利益认识的变化,即中国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已从境内扩展到周边乃至整个世界,而且从主要追求物质利益、经济财富到国家形象与经济利益并重。而中国对国家利益认识的变化又是中国国际身份认同转变的结果。中国的国际身份正在由一个注重经济利益、独善其身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个注重发展软实力、兼济天下的“负责任大国”,其主要表现为:中国开始成为一个自信的国家、一个倡导合作的国家和一个积极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