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赋予犯罪嫌疑人审讯阶段辩护权并建立合理的讯问规则是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得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通过检察环节的收紧批准、决定逮捕防线、加强讯问监督和提高证据通过审查后的质量,可以有效防止审讯过程中的非法取证行为,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  相似文献   

3.
供述动因论     
供述动因能否产生与侦讯双方的需要直接相关。警方需要甄别无辜,认定案犯;疑犯需要摆脱嫌疑,获得安全。案犯的供述动因非常复杂,常见的表现有争取主动、无奈求宽、侥幸求宽、心理逃避、抛小瞒大等。侦讯中,影响供述动因的涉案背景因素有案情证据等历史情况和审讯条件等现实环境。除了需要,侦讯双方的态度与供述动因的关系非常密切。侦查员的态度,是侦讯对策中调节气氛的最直接要素;案犯的供述态度,与其自认为作案保密度的高低、警方掌握案情证据的虚实、侦讯环境对其心理压力的大小、供述后刑事处罚的轻重等因素相关联。侦查员对供述动因的准确把握,是有效突破案犯心理防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九步讯问法"又被称作"里德方法",在美国审讯界一直被奉为"审讯圣经"。它分为提出正面指控、展开审讯主题、阻止再次否认、反驳异论障碍、攫取疑犯注意、控制消极情绪、提供选择问题、查明犯罪细节和制作书面供词等九个步骤。"九步讯问法"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审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在侦查理论和实践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九步讯问法"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犯罪嫌疑人的充分辩护权是不相符合的,应有比例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5.
研究疑犯心态之特点,目的在寻找突破案情的侦讯对策。疑犯的心态是侦讯期间其内心活动的相对稳定水平,是介于接受侦讯的心理过程和其稳定性格特征之间的中间结构物。象侦讯心理活动的背景,其随时随地在反馈着疑犯的心理信息。其中的一些特点,还只是疑犯心态中的共性。它们可从态度、情感、认识、意志四方面概括。疑犯的态度倾向中,突出的是戒备和抵触心态。疑犯的情感体验中,突出的是孤独感和压抑感。案犯的认识特点中,突出的是畏罪和侥幸,它们具有供述障碍和供述动力的两重性。在长期焦虑不安的侦讯环境中,疑犯意志都具有顽强和虚弱的两面性。对疑犯心态的判定,首要的是甄别作案人与无辜者。而识别疑犯心态中,“知彼”的前提在“知己”。  相似文献   

6.
当前职务犯罪审讯主要面临着以下难点和问题: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增强、法律限制增多、缺乏有效的审讯方法、可用证据不足、侦查员的办案能力不高等。实践中常用的有效审讯方法主要有:使用证据、揭露嫌疑人谎言、同伙之间分化瓦解、情感感化攻心等。面对困难和挑战,侦查人员需要注重总结归纳审讯方法,提高审讯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审讯僵局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审讯僵局主要出现在试探摸底阶段和对抗相持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审讯僵局呈现对抗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分析审讯僵局的形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打破审讯僵局并推进侦查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审讯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交往活动,但这种交往又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是审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带有心理冲突性的交往。本文从审讯活动心理准备阶段和展开初期入手,对审讯双方心理关系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拟为审讯计划和审讯对策的制定提出心理学依据。进而增强审讯人员的实战水平和能力,实现审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审讯双方建立相容的人际关系,是审讯主体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讯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虽然审讯双方存在天然的对立,但是由于犯罪嫌疑人对从宽处理的期待和安全感的需要,双方依然有建立相容关系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审讯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审讯人员通过正确使用规范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赢得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建立相容的人际关系,进而获取真实的供述。  相似文献   

10.
侦讯表面上居高临下,实质上是心理沟通,需要人际交流的沟通术。初审要避免程式化的不利,调节气氛,动情晓理,循循善诱,以法服人,以此体现人性化执法的观念与技巧。在续审中,要针对疑犯个性特点精心施谋,运筹审讯环境。在调控语境中,将环境证据化或将证据环境化,调动案犯想象力等心理潜能,在对话中巧妙地传递证据信息,引而不发地攻心造势,造成警方证据在握之势,打破他们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坦白供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