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而且处处闪烁着经济伦理思想的光辉。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但又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斯密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妄为;主张自由竞争,反对独占;指出劳动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这些伦理思想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的法学思想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不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法学家。他在公法、私法和司法领域的一系列深刻论述 ,不仅为推进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亦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军事司法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军事变革理念为指南,对军事司法若干理论问题作了探讨:(1)确定军事司法的概念是研究军事司法理论的重要基础;(2)军事司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3)军事司法权是国家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寓于军事统帅权;(4)从军事司法权得以存在和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其构成要素和功能;(5)军事司法的特有原则是国家司法活动基本原则下位的具体原则,是指导军事司法这一特殊领域的活动准则;(6)军事司法的基本理念是决定军事司法改革基本目标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4.
颜明 《中国审判》2011,(9):48-49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皇皇巨著《国富论》第五篇第一章中辟专节“论司法开支”。他首先讲了设立司法机构的目的和理由,认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尽可能保护社会所有成员不受其他成员欺侮或压迫,即设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后在“本章结论”中阐述了司法开支的性质,即“司法行政的开支,毫无疑问是为全社会的一般利益而支付的。”但是,他又在别处指出:从司法直接获得利益的,只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人,即“那些由司法裁判恢复权利或维护其权利的诉讼当事人’,因而,司法费用“应由他们双方或一方支付”。  相似文献   

5.
许多社会学家对现代社会提出不同看法,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后现代时代已经到来;也有的则认为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还未完成;吉登斯则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对现代社会进行剖析,认为现代社会是现代性激烈展开的社会,是一个断裂性、风险性、全球性、相互关联性的社会。现代性社会特质的形成是由四个制度性维度构成,推动现代性形成的三个基本动力来源是:时空的分离、脱域和现代性的反思性;吉登斯抛开了西方社会流行的两种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的分析方法,以社会实践的方法对现代性社会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许多社会学家对现代社会提出不同看法,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后现代时代已经到来;也有的则认为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还未完成;吉登斯则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对现代社会进行剖析,认为现代社会是现代性激烈展开的社会。是一个断裂性、风险性、全球性、相互关联性的社会。现代性社会特质的形成是由四个制度性维度构成,推动现代性形成的三个基本动力来源是:时空的分离、脱域和现代性的反思性;吉登斯抛开了西方社会流行的两种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的分析方法。以社会实践的方法对现代性社会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刑事违法性认识的误区、价值与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违法性认识错误问题,是当前部分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争议焦点。将刑事解释的理论分歧、缺乏期待可能性和刑事政策的贯彻等问题都归咎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方式并不可取,应予以合理析出。实际上,违法性认识问题是刑法规范目标和责任主义之间进行平衡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目前具有实务运用价值的重要问题是,违法性认识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应从四个方面重塑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标准,即:采用基于个体差别进行判断的一般标准;采用领域平均尺度进行判断的特殊标准;设置中间刑罚尺度的责任标准;基于现有证据进行合理推定的逻辑标准。  相似文献   

8.
李贽《童心说》把“童心”界定为最初一念之本心并予全面肯定,然而在中对其肯定“童心”的依据全无论证。有的学在古代中国的人性论中,寻找其理论基础。但假如考虑到李贽的理论体系,则荀子、孟子和程朱的主张都不足为其依据。其实李贽这种理论的依据主要是禅宗学说。但李贽所说的“佛”是入世的、能够帮助人解决各种世俗困难,也就是使人的世俗生活更为顺遂的明灯;并且他所说的“学佛”是要人从外在的“闻见道理”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切任其自然的境界。因此,这是经过李贽改造了的佛家之说。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行为人对于盗窃对象的价值认识错误的案例,本文试图从盗窃罪的主观认识要素出发,结合责任主义对于定罪量刑的限制,类型化探讨此类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认定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鉴定的手段应包括专门知识、技能、经验和专门的鉴定设备。鉴定的形式存在科学实证和逻辑推理两种。依据鉴定的职能可分为司法鉴定、行政鉴定、社会服务鉴定,三种鉴定结论都是证据资料。特殊专业的鉴定业务,只能由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开展鉴定。应赋予当事人委托鉴定的权力,取消人民法院设立的鉴定机构。建立鉴定人执业保险制度和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刑法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试图对该问题做一点思考。具体涉及到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首先是对刑法中认识错误的定义问题,其次是对刑法中认识错误的分类问题,最后就是法律认识错误这一层面对认识错误与刑事责任承担的关系问题,对此,从一种比较法的角度,就我国现行立法与实践对该三个问题的态度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亚当·斯密的功利主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和评价亚当·斯密的功利主义思想来挖掘其现代价值。亚当·斯密的功利主义思想主张经济,并对人们追求利益的经济行为予以充分的道德肯定。在实现利益的方式上,他认为利益的实现必须采取正当的或道德的方式,即所谓"正其谊以谋其利",以和谐的理念将"经济人"和"道德人"统一起来,这就为近年来人们寻找解决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的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认识罪犯思想是有效控制与改造罪犯的前提。认识罪犯思想,首先应把握其特征,坚持科学原则,选择相应的方法,从而科学地认识罪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价值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事实”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考查和分析,强调指出“事实”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从而为“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基本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联系法新闻实际,指出法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尊重法律“事实”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19,(2):54-66
在故意犯罪的成立条件中,是否需要行为人具备违法性认识,理论上存在争议和分歧,主要表现为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对立。在坚持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前提下,有必要明确违法性认识与我国传统刑法中力倡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关系,即前者指涉的是形式违法性认识,后者指向实质违法性认识。应当以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积极推动和促进中国刑法理论向规范化、逻辑化、科学化、体系化思考方向转型。立基于理论分析和坚持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的立法明确性,应当考虑修改《刑法》第14条第2款的规定,增加"行为人不存在违法性认识的,不成立故意犯罪;存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可以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内容,以明确违法性认识的法律地位,更好地处理违法性认识错误情形下的刑事责任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理论误把德国刑法中的不法译成违法,于是本来的不法性认识研究在我国转化成了违法性认识研究。本文从德国刑法违法性本来的含义(当与不当)出发,对比研究我国违法性认识研究的现状,得出德国违法性认识相当于我国社会危害性认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它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面临新的时代挑战,需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推进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实例论证违法性认识对定罪量刑的影响,认为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存在着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的认识问题,并建议以《刑法》第96条的规定为统一的认识和判断的平台,将刑法分则中需要参照其他规定的空白罪状条款,统一嵌入“违反国家规定”的表述,确立违法性认识因素在我国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唐稷尧 《现代法学》2006,28(3):130-136
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中,违法性认识通过对责任的决定作用成为犯罪成立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社会危害性认识也是犯罪构成要件主观罪过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形式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实质内容和存在的根据则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课程介绍苏联宪法理论;影响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宪法概念、宪法作用、宪法本质、宪法与法制和法治的关系、人民权利与公民权利、宪法学体系等方面;影响的结果可归结为宪法学研究"阶级斗争范式"的形成、以国家学说为核心的宪法学体系建构以及轻视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