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别的基本状况、形成背景的基础上 ,提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对做好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促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市场一路走低,国家试图通过扶持、鼓励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尤其是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的重视程度一直很高。近段时间,我国首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自2011年1月1日起,高校毕业生从毕业年起3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每年能享受8000元的税收减免。作为大学生主要组成部分的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90后的创业形势如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六所高校近5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试图通过婚恋年龄,择偶标准,恋爱原因,经济支出等几个方面的调查来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和恋爱现状之间存在的异同。结果表明当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及现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在形成谈恋爱早而结婚晚的“早恋晚婚”的新型婚恋态度,而未呈现较大的差异。本文还就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范晓光 《青年探索》2005,(3):18-22,27
本文利用“在宁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资料,主要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等维度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方式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同,并对其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择业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当今女大学生择业趋向引人注目。就此,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苏娜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和武汉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对武汉地区高校300名女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折射出来的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特征值得人们关...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出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他们被认为是与以往世代有巨大差异的“天生的理想消费者”,是拉动我国第三次消费大潮的主力军。随着“80后”独生子女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把握他们的消费特点无论是对于企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性或称为人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著的差别。个性人仅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人的社会适应性和潜能开发。因此,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卡氏十六种个性特征量表,对部分独生女女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合个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独生女女大学生的聪慧性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2)独生女女大学的稳定性显著低于其他大学生。(3)独生女女大学生的乐群性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4)独生女妇大学  相似文献   

8.
秦艳 《群众》2006,(6):59-59
当代大学生一个最显著的群体特点是,独生子女的比例迅速上升,已经成为教育对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必须准确把握独生子女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教育。特定的家庭成长环境使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以下的特征:充满自信,缺乏韧性。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家庭的“独苗苗”,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受教育的机会也相对较多。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自感有非同一般的“身价”,形成了至高至尊的心理定势。对于自身能力的高估,则使其争强好胜、欲望强烈,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但是又往往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下简称单独两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城镇双方为独生子女、农村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1.
刘盛华 《政策》2015,(4):68-70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广大计生家庭对我国控制人口总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一些计生家庭,尤其是近百万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失去了独生子女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所说的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发生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我国新的基本国情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客观了解国人的养老需求、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当下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独生子女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迈入养老阶段,独生子女在传统家庭养老中正面临持续压力。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通过对独生子女的分布特征进行整体性描述,进而深入分析独生子女群体对其父母养老偏好的差异性特征。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社会养老模式;在独生子女内部,非农业户口、东部地区、女性、更高学历和更高收入的群体更倾向于社会养老模式。进一步了解独生子女的养老责任观念,有利于客观认识传统孝道文化中家庭养老的影响,为独生子女群体父母的养老谋划更为友好的养老政策和保障措施,以更好地迎接中国的人口结构转型和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个性或称为人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著的差别。个性不仅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人的社会适应性和潜能开发。因此,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卡氏十六种个性特征量表,对部分独生女女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合个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独生女女大学生的聪慧性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 (2)独生女女大学生的稳定性显著低于其他大学生。 (3)独生女女大学生的乐群性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 (4)独生女女大学生的世故性显著低于其他大学生。针对以上特征,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与计划生育政策密不可分的一类特殊家庭。随着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加,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的变化,对国防建设产生了影响;成年独生子女投身国家安全事业也给家庭安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本文考察与研究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国防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2月1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已于2003年1月1日正式施行。较之1988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湖jE省计划生育条例》,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作了哪些方面的调整、充实、完善?独生子女夫妻可生二胎新条例增加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申请生育二胎的条款。据了解,从1980年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至今已有22年。不少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结婚生育的阶段。根据我省1979年至2001年历年独生子女领证的情况。平均每年出生独生子女在  相似文献   

16.
陈雯  何雨 《青年探索》2006,(4):54-57
“人口安全”是在我国人口政策一波三折的演进历程中和汲取“SARS”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安全范畴。本文参考政府和学术界对“人口安全”内涵的阐释并加以总结,根据我国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以及独生子女人口发展现状从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独生子女对我国人口安全的不利影响,提出从普及人口安全理念、适度适时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等重要方面入手缓解独生子女对人口安全造成的压力,把隐患和矛盾扼杀在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个性或称为人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著的差别。个性不仅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人的社会适应性和潜能开发。因此,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卡氏十六种个性特征量表,对部分独生女女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合个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独生女女大学生的聪慧性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2)独生女女大学生的稳定性显著低于其他大学生。(3)独生女女大学生的乐群性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4)独生女女大学生的世故性显著低于其他大学生。针对以上特征,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8.
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独生子女伴随着应试教育成长,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表现为独生子女社会意识淡泊,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增多,本文主要从社会层面上讨论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特定社会历史和计划生育政策含义的概念.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所产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婚姻稳定性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在结果分析中采用百分比比较时,要注意百分比差异值的绝对大小.对过小百分比差异的不恰当表达,有可能形成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自2016年1月1日始,中国所有夫妇均可生育两个孩子,这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从政策所造就的独生子女出现之初,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截至2018年1月1日,中国知网可检索到"独生子女"主题论文11091篇,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风笑天先生。本文以风笑天先生的独生子女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独生子女研究在研究选题、研究设计、结论与讨论方面的特征,以期为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实践、学术生涯发展和规划提供一个指引性的参照以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