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侦查程序是刑事诉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是在刑事案件立案后至起诉前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确定是否起诉的准备程序,它具有收集证据等功能。我国现行的刑事侦查程序存在着诸多弊端,直接影响刑事侦查程序作用的发挥。如何解决和完善存在的问题则成为了我国刑事侦查程序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陈少林  连真 《法学评论》2007,25(4):144-152
本文对刑事侦查程序中建立听证制度进行了全面探讨,详细论证了在刑事侦查程序中建立听证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认为在刑事侦查中凡牵涉到公民重大人权问题的侦查措施的采纳以及重大的证据纠纷,均应通过听证程序解决。在全面考查境外刑事侦查程序听证制度的基础上,本文对构建我国刑事侦查程序中的听证制度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刑事侦查是一个过程,即从立案起侦查终结,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步骤和环节,在这些步骤和环节中,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侦查工作和活动。由此看出,刑事侦查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和曲折的过程,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因素。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对侦查、强制措施等规定得不尽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大量违法、违规操作的出现。本文从此角度入手,对我国侦查过程中某些颇具争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侦查过程的把握和驾驭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舆论发展的新形态,网络舆论在继承舆论对政治作用一般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聚焦并揭露经济变迁中因权力纠葛而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通过政治民主化背景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再造和条件创造,通过反映社会权力的扩张趋势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现实支撑而对政府公共权力结构产生了多维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政府公共权力结构必然有所回应,从而发生权力分配从集中化到均等化的变迁,具体形态从科层制到扁平化的变迁,作用范围从全能型到合作共治的变迁。为了规范和引领上述复杂而影响深远的变迁过程,必须以职能转变为基础要件明确变迁方向,以电子治理为技术支持加快变迁速度,以法治化为约束手段规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央或地方、行政立法过程中,公民参与形成的公共舆论影响立法正在逐渐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由于公共舆论在立法中有利于发挥实现人民主权和民主的需要、国家治理模式转变、立法观念改变的需要、法律本土化的需要和人们利益表达的需要等作用,公共舆论有助于立法机关的立法。  相似文献   

6.
公众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舆论是公众以内心深处的政治文化价值体系为标准,并经一定渠道由公众自主表达的对当前政治事务和公共政策的意见。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众关注的程度越高.表明公众参与的热情越高,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就越大。公众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功能和实践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司法独立需要司法公开、表达自由、陪审制度以及更加合理的法官遴选程序等各种制度来配合以避免司法专断、司法独裁.现代法治国家的典型特征是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但刑事侦查行为很严厉,却没有司法审查制度,公民缺乏必要的司法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8.
刘莎 《法制与社会》2010,(10):285-286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保障人权,隐私权就是人格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了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使侦查对象的一切变得更为透明,相对而言,法律给予犯罪嫌疑人以及相关证人的防御手段又极为有限,从而导致其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保护也岌岌可危。我国若要跻身世界前列,就必须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而在刑事诉讼方面,加强侦查程序中的隐私权保护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刑事侦查中侵犯隐私权的实际情况,结合外国的先进经验,来探讨我国刑事侦查中隐私权保护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及草案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同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通过座谈、  相似文献   

10.
邓立军 《政法学刊》2004,21(3):55-58
中法两国在刑事侦查组织制度、程序制度、人事制度等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两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司法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对中法两国刑事侦查制度的比较研究,借鉴法国的有益经验,推行警检一体化,建构科学、合理的警检关系模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强制作证制度;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刑事侦查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婴虹 《法制与社会》2013,(33):162-163
现代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公共警告作为一种应对风险机制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方式和管制工具,我国公共警告程序的法治化还须完善。公共警告的程序的法治化包括:公共警告的统一发布、专家论证、说明理由、调整和解除等。  相似文献   

12.
谈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作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主体的政府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舆论涵义及特点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主要误区,提出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刑事侦查本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为收集犯罪证据、查明犯罪事实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和采取必要的相关强制措施的诉讼活动。可长期以来。我国内地的学者多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理解,只将其看成是警检机关单方的刑事追诉行为,没能将刑事侦查的“诉讼”性质体现出来。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警检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国家权力、侵害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问题。没有能从理论上提供一种根本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江伟 《犯罪研究》2005,(4):24-27
刑事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诉讼特征。但是,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程序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基本上表现为侦查机关单方面的行政性活动。在学者提出的各种侦查程序改造方案中,“以审问式为主、对抗式为辅”虽然不是主流的观点,但是不乏其合理性。通过建立以司法制约为主的检警关系、构建本土化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强化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权利、完善侦查程序中的救济制度和责任制度等一系列活动,使侦查程序回归诉讼程序,重塑我国刑事侦查程序。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府、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社会主体各要素和社会子系统紧密联系、相互融洽的一种关系模式,是各种社会关系协调、稳定和有序的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一个体现公共性的政府用社会普遍认同的公平与正义原则分配社会利益资源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但人类的政治实践表明,政府自主性易侵蚀政府的公共性,从而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故此,在现代多元社会自由秩序的背景下,法治政府便成为公共政府在制度上的逻辑延伸。法治政府限制了政府的自主性,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性,实现了政府本质的现实回归,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中国欲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打造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规范与控制侦查权,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侦查程序,从而保证那些被追诉地位公民最基本防御权的实现,是当前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侦查程序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解析,反思我国侦查程序中存在的缺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重构我国侦查程序的建议,进而使我国的侦查权更加正当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新闻(或称公民新闻)在美国的兴起,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公共新闻活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同城媒介联合行动,共同设置话题,直接介入公共事务,试图解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公共新闻活动是对此前所有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冲击.它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从公共新闻与舆论市场、与媒介议程设置、与我国媒介改革诸方面对公共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和可借鉴之处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日刑事侦查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舫 《政法学刊》2001,18(6):63-66
中日刑事侦查制度包括刑事侦查组织制度、程序制度、人事制度三方面,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对两者的相同点和差异可以进行分析。总结日本刑事侦查制度“西化”的经验和教训,供我们研究和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9.
姜力莉 《法制与社会》2011,(12):271-271
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程序意识相对落后,正当法律程序观念亦不发达.长期以来,我国的学者和实务机关多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刑事侦查,只将其看成警检机关单方的刑事追诉行为,未能将其"诉讼"性质体现出来.本文旨在通过对刑事侦查程序中正当性原则的考察,揭示刑事侦查程序所应包含的正当性要素,以此为参考对我国刑...  相似文献   

20.
如何规范与控制侦查权,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侦查程序,从而保证那些被追诉地位公民最基本防御权的实现,是当前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侦查程序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解析,反思我国侦查程序中存在的缺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重构我国侦查程序的建议,进而使我国的侦查权更加正当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