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法治国家的视角,提出制定"良法"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基础,法律实施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关键,法治文化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内生动力,以期促进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确立,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于信仰.法律信仰在全社会的普遍建立,无疑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然而,透视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法律信仰的缺失问题依然表现突出.法律信仰何以缺失?对这一问题的解析和研究将在根本上有益于有关法治理论的认识和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法治进程,建设法治国家,弘扬法治精神至关重要;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以及法治的理性认知和价值确信,是法治价值观;它是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律素质、法律信仰等的集合形态,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也是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弘扬以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为核心的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进程要注重转变法治教育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和法治良性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其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对当前推进"法治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应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民主教育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问题是整个法律理论的最高问题,它是法律的实施、功能、价值以及效益能否真正实现的文化支撑点.我国要建成法治国家必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而现今的情况是中国社会对法律的冷漠甚至是蔑视,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对就如何培养法律信仰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6.
张蓉  卜荣华 《法制与社会》2012,(21):226-227
法制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当前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缺乏对法治的理性认知和法治价值观上的偏差.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利益感受,铸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我国法学界的最强音,而且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并日益深入人心。事实上,法治不只是法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也密不可分。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教授曾指出:“如果没有一些恰当的制度,任何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建立起来”,“目前中国,不是需要更多的经济学,而是更多的法学”。因此,笔者以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法治,也许能够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在新制度经济学与法经济学看来,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国家走上了法治之路。那么,我国人治这种制度安排为什么没有演进到法治这种制度安排上来,即为什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制度变迁?建立法治国家是否侧重于国家对法治的供给,即通过“变法”来推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建立法治、推行现代法治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与作用何在?  相似文献   

8.
王胜国 《河北法学》2012,(2):138-142
中国人民追求宪政并且为之奋斗一百余年但社会效果仍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百年多来中国人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的、统一的精神信仰。信仰也是一种规则体系、价值体系,可以补充、完善法律的规范作用。一个民族只有解决了信仰问题,才有可能走向宪政或法治。  相似文献   

9.
不是有了法就是法治社会,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法律的完备和法治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习惯,至少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奉行它、维护它,才能真正走向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的关键词,和谐也成为我国的主旋律。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把民主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意义十分重大。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而法律信仰则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若是没有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的信仰,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难以促成法治国家的建成,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1.
不是有了法就是法治社会,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法律的完备和法治观念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习惯,至少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奉行它、维护它,才能真正走向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追求宪政并且为之奋斗一百余年但社会效果仍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百年多来中国人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的、统一的精神信仰.信仰也是一种规则体系、价值体系,可以补充、完善法律的规范作用.一个民族只有解决了信仰问题,才有可能走向宪政或法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关键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小红 《河北法学》2011,29(2):10-18
通过阐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有关"君"、"臣"、"法"释义说明"关键字"在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法、律、礼、法律、法治进行解读,认为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现代的法治发展应该从传统法的精神——礼治中汲取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之治,其内在要素要求人们对法普遍尊重和信仰。培养国民树立法律信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通过法制宣传的推动以及长期谨守法律勿循私意等司法实践,司法工作者可以推动法律的精神或原则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来,让公民自发信法守法,引导其确立权利意识与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6.
信仰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法律应当被信仰,信仰法律不是信仰法律条文而是信仰法治精神。把法律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认识到其神圣性和终极意义,进而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法律,为权利也为法律的完善而斗争就是信仰法律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法律信仰及其缺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丽 《政法论丛》2002,(3):13-15
守法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法治的实现所要求的守法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从法、护法精神,即一种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也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对法律的服从上升为公众对法的信仰的过程恰是法治化实现过程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洁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通过论述从服从到信仰这一过程的必要性来分析我国存在的法律信仰缺失问题的原因从而对法治的实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宁高宁 《中国监察》2012,(11):52-53
打造"百年老店"是中粮集团的一个愿景,而"廉洁中粮"是"百年老店"的基本要素。因此,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否则企业再美好的愿景、再振奋人心的目标都将化为泡影。那么,如何才能建设"廉洁中粮"?第一,坚定信仰。为什么有的人会腐败,是他天生贪婪吗?为什么其他人能做到清正廉洁呢?一个人腐败堕落,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他贪不贪钱的问题。任何违背组织原则,追求个人私利、损害集体公众利益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信仰出了问题。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真正具有坚定正确政治信仰的人一般是不会出大问题的。一旦理想信仰动摇了,一旦自我定位出了问题,老觉得"本事比现有职权大",组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尺度,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而法律信仰是法律之治的灵魂,塑造全民的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东北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更需要法治的精神意蕴,有了法治也就有发展经济的保障,有了法治意蕴也就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航道。  相似文献   

20.
正"法治精神"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