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吏治”。韩非提出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被封建统治者充分地运用到统治策略中。为了加强吏治,历代统治者采取各种途径使具有统治才干的人充当官吏,进入封建政权。本文拟从历代选官制度的内容入手,分析其对封建政权的影响,以期为现阶段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廉政建设不仅是我国当今法制工作的重点 ,而且也一直是中国古代专制王朝关注的焦点。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大多数统治者特别是开国立业之君无不重视整顿吏治 ,倡导廉洁 ,以维护剥削阶级政权的长治久安。本文以中国古代朝政更迭为顺序 ,概述了我国古代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廉政措施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封建“吏治”漫议高晓凌战国时期的政治家韩非说过:“明主治吏不治民。”①意思是说,明智的国君只要把官吏管理好,老百姓自然也就好治理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领悟到了“吏治”对国家社稷的重要,因而认真规定了官吏的任用、奖惩等制度。其中有些很值得后人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罪种体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吏治清明是一个国家政通人和的保证,刑法作为惩治官吏贪贿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有关贿赂犯罪的立法在朝代的更替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给我们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对古代贿赂犯罪罪种设置的考察将有助于我国现行刑法典中贿赂犯罪罪种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重德行是中国吏治文化的精髓。我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官吏的道德修养,这方面的古训浩如烟海,构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吏治文化。传统的道德修养,在道德自律上的结晶,主要在于"慎微"、"慎独"、"慎染"、"慎始"、"慎终",我们总称其为"五慎"。"五慎"对于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增强领导干部道德自律,至今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较之前后其他封建诸朝而言,唐朝前期以"贞观之治"的"盛世"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确立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官吏管理制度的法律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即通过公开、确定的行政法律来组织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与政治理想的官员队伍,同时再辅以一定的监督制度来保证官吏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够依法行事、遵纪守法并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史书所谓"以法治吏"、"吏治清明"即谓如此。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在其产生之初的唐朝,就显示了其积极作用与影响:一、相对于以往各朝的选官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政治进步;二、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三、推动了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儒家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精华对于吏治思想建设极为有益。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尊贤重长思想分别对官吏价值观形成、官员执政素质提高和社会关系稳定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代吏治建设中,批判地继承儒家有益的传统文化。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儒家及其为政思想进行新的开发、转化、创新和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自秦汉以降,历朝封建统治者在治国模式上大多主张"德主刑辅",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文化,其立足点在于强调提高统治者及负责社会管理的官僚阶层的道德品质,从而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和统治水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却与统治者所标榜的治国方略背道而驰,越来越走向"人治"。这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民众心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代的社会环境在我国历史上极为特殊,一面是战争,一面是后方的相对稳定。统治者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常常面临着如何应对战争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军巡院的出现满足了国家管理阶层的这一需求。五代军巡院的即时性和补充性确保了君主们临时差遣的重要事务的有效解决,赢得了统治者的充分信任,于是在司法和执法领域中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制史上,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婚姻家庭关系,并通过“礼”、“令”、“律”等确认婚姻的合法化。其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和年龄要件的变化,及婚姻律法的不断刑法化趋势,对我国当今的婚姻家庭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监察制度在维护国家统治、规范官员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监察体制.唐朝建立的一系列监察制度以其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的完备而著称,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监督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正建设,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从整肃吏治腐败着手,通过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形成权力制约上的新机制,使人不能腐败;以健全法制为保证,把廉政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使人不敢腐败;以监督到位为关键,形成环环相扣的严密网络,使人不会腐败;以廉政教育为基础,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使人不想腐败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治理吏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君明臣廉,经过明清鼎革、剧烈动荡之后入关的清朝统治者,面临着如何选用优秀汉族官员巩固满清贵族对全国统治的问题。清初能否革除明末政治腐朽积弊,官场吏治和社会风气如何,关键在官员选用考核。为什么吕梁一位毫无政治根基背景,且年已45岁的于成龙,能在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广西罗城艰难迈开入仕第一步,继而在湖北、四川基层靠实干起家,并在短短十几年内脱颖而出,连升数级,三次被举"卓异",官至全国瞩目、位高权重的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并被当时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甄选褒扬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呢?本文试图通过于成龙的为官轨迹,探究康熙用人、进而真正了解清初政治生态和清官于成龙的政绩。  相似文献   

15.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目前领导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与此相同,官吏考核机制也是我国古代封建职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改革家张居正说"国之安危,在于所任","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封建社会,出于国家管理的需要,官僚机器空前发达起来。为了使其能够有效地运转,历代统治者都充分认识到考核官吏的重要性,认为治理好百姓首先要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把考核作为识别和任用官吏、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维护政权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评价机制的演变,分析其特点并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从源头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职官制度,对于深化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朝的法制建设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明初以严法整顿吏治尤其具有突出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法律思想,是明初以严法整顿吏治的指导思想。另外,文章分析了明初以严法整顿吏治的两个方面:用重典打击贪官污吏;严厉惩处官吏的失职行为。  相似文献   

17.
"吏治"是一个古老而又严肃的话题,封建社会的"吏治"是天子驾驭群臣,安抚皇家"江山社稷"以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后世史学家评判历代"明君"和"贤臣"治理绩效的重要方面。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吏治"腐败问题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信力面临严重挑战和威胁,如何走出"吏治"困境,突破"吏治"瓶颈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吏治"腐败实际上是公共行政伦理失范而产生的公共权力私用的异化行为。从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制约角度分析探讨,对认识和应对中国"吏治"的困境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吏治问题备受关注。吏治,作为古代悠久的文化、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方法,在厘清吏治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古代吏治的成败、得失,观察它的走向和特点,以史为鉴,对现实思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进程中古代吏治文化的借鉴分析,就是对中国古代吏治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吏治文化内容博大而精深,其吏治思想、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监督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少可资批判性借鉴之处。结合时代特征,立足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批判地继承古代吏治思想,掘取其合理内核,抹去其历史的尘垢,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以及加强干部廉政建设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刘长佑在咸丰、同治及光绪初年长期为官西南,在西南采取了很多治理措施:安定地方,整饬吏治,恢复发展经济,提倡文教,改造民风,妥善处理土司,加强边防,抵御侵略,其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