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树主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仁民爱物""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讲话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他提出的许多重大论断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充分体现了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安全观、生态发展观,科学解答了生态与文明兴衰、民生福祉、生产力发展、国家安全等范畴的辩证关系,扩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增加了中国国际生态话语权,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的正确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在当代不断彰显:首先,它促进了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有机统一;其次,它推动了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关系调整促其主体转化,坚持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有机统一;再次,它实现了发展观和科技观的双重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技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西安 《学习论坛》2005,21(5):47-49
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生态伦理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有三个重要方面,即生态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消费观。生态观是实现人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生态价值观是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生态资源的价值基础,生态消费观是维护生态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之所在,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解决"究天人之际"这一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思路."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作为生态伦理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对我们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丰富的宇宙精神、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和用之有节的实践伦范。"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种宇宙观、世界观,也体现着生态伦理观,其中包含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构建当下社会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也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文明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只有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生态文明的生成路径,才能有效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的转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贵州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只有把两者的关系把握好、处理好,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守护好生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原  相似文献   

10.
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哲学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但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深重的生态危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物质形态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形态的推动。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学习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充满关爱之情的"仁者爱物"思想、尊道贵德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崇尚简朴的"取物有节"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即: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关爱自然的生态观、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这三种生态伦理观对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供借鉴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禀赋,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有力抓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生态环境稳步向好,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持续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王道明 《先锋》2016,(7):40-41
水是城市之魂、灵气之本、韵味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雪水至此始温",温江就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的城市,境内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和清水河四条河流纵贯全境,支渠、斗渠、排水沟等渠道纵横密布。充分利用温江发达的河网水系,底蕴深厚的水文化,深入实施"兴水""治水""节水""供水""净水"五大工程,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的亲水体系,对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龙强 《理论导报》2010,(10):39-39
<正>近年来,我县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以创建全国生态县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促进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3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2%,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十佳绿色生态县""全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先进县""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省级生态县""全省森林生态保护十佳县"。不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生态文化观可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与"源"。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开门见山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时、用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旨在解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开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斗,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综合了这两种观念,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和协调的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它是一种现代环境伦理观。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环境伦理缺失比较普遍,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树立现代环境伦理观,完善公共行政制度,建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可持续环保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惜生爱物""顺应天常""取用有度"等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哈文丽 《当代贵州》2012,(28):48-51
"绿色理念"不断提升的"贵阳共识""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以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为主题,顺应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如是说。2012年7月27日,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阳召开。从2009年第一届开始,每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都会形成一个"贵阳共识",这些"共识",让人们看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的发展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样国  黄平槐 《求实》2007,1(12):7-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精神成果的一种形式,是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统一,是生态规律(真)、生态伦理(善)和生态美(美)的统一。在生态文明观念的引领下,人们的思维品质、求"真"的能力和求"善"的自觉性进入新境界,从而使人在追求全面发展过程中实现"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成为社会生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