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晓丹 《法制博览》2008,(13):21-21
“十恶”原是佛教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三恶道”苦报的恶业,又称“十恶业道”。而我国古代封建刑法制度中亦实有“十恶”之名,它是在西汉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齐河清三年,尚书令、赵郡王等奏上《齐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条……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相似文献   

2.
冯磊 《法制博览》2010,(16):23-23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经写到过一个“美女蛇”的故事?故事里讲,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不安分的书生在院子里乘凉,突然听到有女子叫道:“书生——”等他回头看时,却只看到了美艳的半边脸。这个书呆子有了艳遇却不晓得保守秘密,居然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遇到的是妖怪,于是给了他一件叫做“飞蜈蚣”的法宝。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10,(11):78-78
读了5期《名家讲坛》上的《历数史上红杏出墙的皇后们》一文,我就纳闷:“杏花”招谁惹谁了?咋就成了情色用语?  相似文献   

4.
夏吟 《法制博览》2010,(4):52-52
过去,人们大多称州县一级的地方官为“父母官”,不过,在那个“十官九贪”的社会,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并不多。只有那些公正廉明、贴近百姓的基层官员才配称为“父母官”。因为这一称谓,是从为百姓办事、受百姓拥戴的汉代的“召父(召信臣)”和东汉的“杜母(杜诗)”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张天来 《法制博览》2008,(17):49-49
我的桌上摆着线装书局刚刚出版的“十大才子书”。这套丛书是我国元明清三代文学作品的精萃。十部书中,有一些已流传很久,广为人知,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但也有一些是许多人很少知道的,如《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花笺记》、《捉鬼传》、《驻春园》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短文《愚公移山》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一起,曾被称为“老三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不折不扣的名篇,全国十亿人口都得看,人人出口成诵,个个背诵如流,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7.
刘秀品 《法制博览》2010,(10):40-40
“带病提拔”是干部选拔中的一个用语,“海恩法则”是生产安全中的一个用语,两者风马牛。可笔者经过研究(如果可以称之为“研究”的话),发现“海恩法则”与“带病提拔”竟有某些共通之处,如果把“海恩法.则”运用到干部选拔中去,对预防干部选拔中的“边腐边升”现象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王善明 《法制博览》2009,(23):41-4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逢庙必进,而且喜欢与大德高僧交友切磋。相传,有一天苏东坡与相国寺佛印和尚对饮,酒兴起,和尚即兴挥毫一首打油诗于墙上:“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相似文献   

9.
《法制博览》2009,(9):67-67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到底五福是什么呢?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终命。(《书经洪范》)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虽非一人所作,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  相似文献   

11.
崔彤,河北省廓坊市第十中学女生;Jeny,享誉世界的华裔动漫大师,好莱坞U.S·A动画电影制片厂总裁。两个遥隔万里、毫不相干的人,却在2005年冬天有缘相识。那一年,崔彤的父亲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在医生和家人放弃治疗的时候,崔彤固执守候在父亲床边,给他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当她唱到第101首歌时,父亲奇迹般醒了!崔彤的孝心,通过影响力巨大的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感动了世界各地的好心人,让Jeny和崔彤结下了深厚的“父女缘”……  相似文献   

12.
1972年9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种,证实了现有的《孙子兵法》并非如近世以来学界不少人以为是孙膑的著作,而是确系春秋末期吴人孙武(与孔子同时或略早)的自著。  相似文献   

13.
细节,因其格外细小而常常被人忽略,但这绝不意味着细节无关紧要。大量的事实表明,能否充分重视生活中的细节,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质量,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精细者常常可以因为重视细节而旗开得胜,粗心者则常因忽略细节而兵败垂成。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玉帝和如来满脑子世俗智慧,像两个老滑头;孙悟空做事不管不顾,恰如一个愣头青。在取经路上,猴哥为降伏青牛怪,愣对两个“老滑头”。仔细品来,觉得这可为涉世未深的人与老于世故者打交道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炎 《法制博览》2011,(1):70-71
读金庸先生的《鹿鼎记》,看到韦小宝施反间计帮助罗刹公主“篡党夺权”的回目,忍不住就想笑。且不说韦小宝如何如何,毕竟这个小无赖是虚构出来的,单说他的主子们——满洲的那些开国将帅,行军打仗就片刻也离不开《三国演义》。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满洲人却不管这个教条.无论老少,都喜欢拜《三国演义》为老师,种种谋略。莫不出于此书。  相似文献   

16.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09,(17):F0002-F0002
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真正得孔子真传并传诸后世的,恰恰是曾子,《大学》、《孝经》便是曾子的作品,曾子也被后世尊为“宗圣”。但是,当初孔子对曾子的评价却并不高,好像还说过一句“参也鲁”,说那个曾参笨笨的。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相似文献   

17.
韩扑  邱军福 《法制博览》2008,(17):16-17
前几天看《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讲秦人建国,王老师很自然地引了《史记·周本纪》里边讲的一段“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把《史记》的古文翻成白话,讲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8.
《法制博览》2010,(13):57-57
“足下”一词,笔者起初只知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可觉得足下就是脚下,把朋友踩在脚下,是尊敬吗,典出何处?查《辞海》始知,“足下”确系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裴驷集解引蔡邕日:“群臣士庶相与言,日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后专用为对同辈的敬辞。古时足下和殿下、阁下同一级别,  相似文献   

19.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09,(11):F0002-F0002
若干年前,曾经有那么几天,我读过几页《诗经》。翻开一看,不由大惊失色。居然说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还要“寤寐求之”,没求到的时候,就“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想人想得都睡不着了,还咋读圣贤书?  相似文献   

20.
李伟 《法制博览》2009,(23):24-24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宫廷戏里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是否真的在皇帝的圣旨上皆由这八个字开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