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琳 《群众》2009,(7):76-77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新形势下民生工作的思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更有效地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更扎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关注民生,化解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党的基层组织只有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河北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高度关注民生”,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11,(4):F0003-F0003
贵州省民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致力于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为保证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2月16日,赵克志省长、辛维光副省长亲自到民政厅进行调研。在讲话中赵省长称赞:广大民政工作者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并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史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认为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心,人类求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定律,改善民生的途径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民生史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今天,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季建业 《群众》2008,(2):37-38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理念、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从2002年开始,扬州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改善民生工作,重点解决“四个基本’、两个就”(基本生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尤其是失业、  相似文献   

8.
董伟 《群众》2008,(3):9-10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题。同时,按照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切实提升民生水平,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协调好生态经济发展与民生水平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超 《江西政报》2007,(12):48-48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是和谐之本。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相似文献   

10.
李勤 《群众》2007,(10):59-60
关注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现已成为我们党和  相似文献   

11.
岑长勇 《广东民政》2008,(10):13-15
民政部门在推动社会建设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高度关注民生",不要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和口号,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本质所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哈密地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入手,  相似文献   

14.
卢晓中 《前进》2009,(4):22-23
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令无数人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中心,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做好保障民生、推进民主、服务社会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障民生、落实民生。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落实民生。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民生问题的基础性内容,这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度关注民生"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光君 《今日浙江》2008,(12):50-51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全面改善民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三大职能,应该在服务保障民生、全面改善民生中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9.
周宝纯 《群众》2008,(12):86-87
今年以来,我们铜山县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具有铜山特色、城乡协调并进、以科学发展为特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2,(11):80-80
张学涛在《桂海论丛》2012年第3期撰文认为,民生作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权益之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民声是民生的反映,是民意对民生的表达和期盼。民生和民声,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