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足,许多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民“精神增收”便成了很迫切的事。当前在农村,仍然存在一些赌博、封建迷信、违法犯罪等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业余时间精神生活匮乏所致。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法律需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法律需要即人们基于对法律这种特殊社会调整措施的特征和功能的认知而对运用法律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期待和欲求。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需要。法律需要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法律需要的生成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到国家 ,从群体之间竞争到兼具合意与暴力因素的协调的过程。法律需要可以划分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自我保存的需要 ,社会交往与合作的需要 ,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维护国家公权力的需要和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需求 ,是人类精神需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 ,人的精神需求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物质需求。从发展的角度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物的依赖”时代向人的全面发展时代转变的过渡环节 ,是以物为目的向以人为目的转变的过渡环节。市场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也强化了与发展物质财富直接相关的精神需求 ,为人的精神需求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发展和满足 ,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精神需求在人的需求结构中的地位会相应提高 ,人的精神需求会向更广泛的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时代需要时代精神,我们的社会需要职业精神,那么我们的律师需要一点什么精神呢?我认为至少需要一点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精神伤害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非法侵犯他人精神健康并致受害人精神活动障碍的行为,即为“精神伤害”。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精神伤害的特殊性,致使对有关精神伤害结果的诊断定性和轻重程度定量鉴定,要比对躯体伤害结果的诊断定性以及轻重程度定量鉴定复杂和困难。这也是当前法学界、司法精神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杨超 《法制与社会》2012,(30):61-62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侵权人通过支付被侵权人一定的金钱或财物来进行救济的一种责任方式,而对于这一话题,学术界也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将在讨论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客体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精神损害适用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然人在人身权受到侵害之后,不仅可以请求物质损害赔偿,而且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之后,我国法律就直接否定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停止,那么与自然人一样在法律地位上享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在人格权受到侵害之后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潘攀 《中国律师》2012,(8):47-47
在很久前的四川地带,曾经有位贫僧对富僧说:"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僧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这种"一瓶一钵"精神,以精神伟大克服物质贫瘠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浑然不顾生活艰苦的精神,在马兰等志愿者律师身上有着恰好的写照。可见人在艰难考验面前有三重境界:畏惧艰难,忍受艰难,享受艰难。畏惧艰难是多数人的写照;忍受艰难已属不易,但终究是在忍受之中,内心是痛苦的,精神是不快乐的;享受艰难却是以苦为乐,可能是只有很少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黄颖 《法制与社会》2012,(33):166-167
新时期,我国物质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精神贫困的人数日益攀升。着眼于因物质匮乏而精神贫困的群体,从对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新时期我国精神贫困滋长的原因,提出转变我国反贫困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4):134-134
山西阳泉第一监狱干警刘艳霞在《山西监狱》2004年第3期上撰文《调节心态从了解需要开始》认为需要是人的心理动力,其质量和满足程度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人的需要多种多样,有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有支配和调节作用,人为了实现某种高尚的精神需要,有时可以抑制、克服甚至牺牲低级需要。  相似文献   

11.
郑航  刘兴成 《法人》2010,(7):28-30
在中国这样一个企业家精神稀缺的国度,从吃“大锅饭”体制中走出来的新闻出版业的领导或官员,更需要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刘竞涛 《法制与社会》2013,(32):171-172
西柏坡精神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灯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解决民生问题也要充分发扬西柏坡精神,立足群众切实需要,以法律制度做保障。  相似文献   

13.
启程 《检察风云》2012,(7):66-67
少年心事,本就是透着几分迷离与潜懂,刚刚告别单纯与。依赖的童年,看着未来朝向侣岁的成人礼的那段路,他与她,并不知道该怎样走才好。爸爸妈妈似乎忘了自己电是这样走过,或者爸爸妈妈有些至今也没达到精神成年。  相似文献   

14.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由“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塑造服务型政府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形态,首先具有民族特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文化需要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看电影《横空出世》,很为其中的一个情节所震憾。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地处西北腹地的原子弹实验基地的建设工作正处在关键时刻,科技人员、施工的战士、指挥员营养都极度缺乏,屋漏恰逢连阴雨,由于道路被洪水冲毁,补给车队受阻,基地断炊。面对此景,基地总指挥说了句: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随着电影《上甘岭》主题曲“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那一张张浮肿的脸上,现出昂扬的斗志。大伙儿齐心协力,饿着肚子抢工期,终于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如今,我们即将迈进一个崭新的世纪,物质生活大为丰富,但我们忘记甚至丢掉了一些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崔广平 《河北法学》2002,20(1):129-132
我国许多法理学者认为 ,法的价值是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不仅曲解了马克思原著 ,使法的价值失去了客观依据 ,变成了良莠不齐的纯主观性的东西 ,而且可能在实践中造成危害。法的价值是衡量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处于良性状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立法现状、性质及赔偿标准等方面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也存在着不一致的规定。本文认为应当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有精神赔偿的理由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相关阐述,并建议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在《刑事诉讼法》中确定下来,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规范其标准。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受到不法侵害时,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法律界争论了十几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极左的政法观念貌似尊重人格尊严而实际上否定尊严有价,进而否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合理性。即使民法通则第101、120条明文规定了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名誉;名誉受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然而,否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及存在价值的主张与实践仍然存在,即使今天,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一条生命的死亡赔偿还可能是几千或1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