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是一个消费社会,然而消费本身却是盲目的、缺乏反思的。因为消费的欲望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的,但是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不再是基于某物的物性角度的有用,而是基于商品的符号价值。这样一种符号价值是在现代社会中通过脱域机制被制造出来的,然后由大众传媒进行信息轰炸,强制地灌输给消费者,也正因为现代社会中的脱域机制才使得消费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法国当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把"符号消费"作为分析后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个关键性术语。消费在后工业化时代成为了一种主宰性统治因素,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消费的功能的变革使得符号的系统化运作成为了社会新的组织原则,同时后现代社会在意识形态、社会维度和消费伦理三方面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对符号消费研究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建构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汽车社会,选取具有符号消费特性的汽车为例,以符号消费之观点,对汽车消费过程中的符号性现象进行分析解读,从而阐释了消费个体通过对特定符号的占有来达到其文化消费目的的运行逻辑。与以往把汽车当作整体进行研究所不同的是,本文选择汽车颜色和汽车牌照两个更加具体的指标来对汽车的符号消费进行研究与测量,视角更加独特,分析更加精细、深入。  相似文献   

4.
让·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也是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消费社会》等著作中,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大众与传媒联袂狂欢中,女性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女性的性别意识、文化观念、话语权、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大众文化所传播的性别文化观念又怎样对受众产生影响?本文拟从当代杂志这种主要的大众传媒入手,揭示潜藏于其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并就相关社会效应以及女性形象的重塑展开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舆论、信息、文化传播载体和主要文化存在方式,对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年文化在大众传媒的传播过程中吐故纳新,使传播本身也具有了创造性;同时,青年文化得以在传播所产生的震荡中趋于融合,产生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大众传媒对青年文化的影响持续、广泛、深远,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彼此不断发展和革新。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本文指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道德形成、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其行为是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在当代,人们尤其会受到传播媒介,如媒体、网络、电视的影响,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以黄海波嫖娼为例,探讨大众传媒与舆论的关系,以期了解大众传媒是如何引导舆论导向进而影响人们行为的.  相似文献   

9.
广告传播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已成定律,而文化对于广告的影响却未得到重视。现代消费者已经进入了重视"情绪价值"胜过"技能价值"的时代,消费已经文化意识形态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广告的作用日益彰显。本文从现代消费的本质特征出发,论证了文化激发消费需求,并为广告创作、品牌构建提供来源,从而促使广告不断丰裕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权力:鲍德里亚传播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现代媒介及其技术造成的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他认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构建的“仿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电子媒介改变了传播的交流情境,新的言语情境和话语结构对主体产生了构建意义。大众媒介通过编辑机制和传播技术为人们生产文化意义,广告则通过提供各种消费符号和影像制造着欲望和诱惑。大众媒介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生活指南的角色,强化了对受众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有些公众不参与而有些公众参与公共环保活动?论文从公民自愿主义、大众传媒视角,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数据,分析了客观资源条件、主观心理愿意、社会网络动员、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公共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民自愿主义、大众传媒对公共环保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客观资源条件中的受教育年限,主观心理愿意中的环境关心、环保责任感,社会网络动员中的就业状况、政治身份、社会互动显著正向影响公共环保行为。相反,语言表达能力、环境污染关注显著负向影响公共环保行为。大众传媒需区分为电视传媒和非电视传媒,电视传媒显著负向影响公共环保行为,非电视传媒显著正向影响公共环保行为。上述研究发现有利于拓展公众环保行为理论,为政府提升公众公共环保行为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符号在司法中极为常见。在司法发展过程中,从仪式化的神权诉讼到君权主义诉讼再到民权主义诉讼,符号与司法如影随形,关联愈紧。符号不仅成为司法的形象表征,而且构成了司法操作的有效工具。符号对于司法积极效用的实现,需要遵循意义编码、重复性使用、符号文本型构以及符号语境提供等运作机理的要求。符号与司法的关联受到符号自身工具性质、司法内在属性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是相对和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开始"侵入"农村,并与农村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乡村面临着城市文化的殖民。城乡文化的矛盾使时下的村民自治只在表层打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大众传媒在推进村民自治的进程中,却一直未将着力点放在解决文化冲突的工作上。本文在对以上问题进行逐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众传媒应当担当村民民主意识的建构者和农村现代文化的营造者,引导大众文化在农村健康传播,改造农村落后文化,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建构村民自治的文化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4.
略论符号消费背景下商标功能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符号意义的体验成为主导消费选择的重要依据.与此种符号消费观相适应,人们对于商标的功能性认识也理应发生转变,商标不再只是用于识别产品来源的工具,其还应发挥着承载、表彰符号意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效率也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既包含着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东西,也存在不少消极有害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既要看到传媒的宣传激励、警告抑制、教育预防等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传媒刺激未成年人犯罪欲望、为实施犯罪提供便利等消极影响,并通过发扬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达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从从社会弱势转变为媒介弱势,这种现象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是如何形成的?本文通过对重庆媒体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定量和内容分析,描述了当前报纸和网络传媒中农民工利益表达现状,并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文章指出,大众传媒应是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协调功能,本质在于话语权的下放,而切实在新闻采编实践做到"三贴近"则是实现话语权下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肖福寿 《河北法学》2000,(2):4-6,15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本文借助于“符号网”的概念对法律意义的解释作一新的论述。我们认为,法律意义是产生于时间、空间和具体社会组织中的文化产物,以解读者为中心的法律解释的符号网可由四大具有各种不同符号线路的网点所构成,而解读者正是通过其中一些线路的组合或排挤来作出法律解释、形成法律意义的。这一新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那些影响法律解释者作出不同法律意义的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各种方面的新闻信息。当代中国,统治当局在谋求整体社会控制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之一,在面对一些关乎社会大局控制的问题上,有时以社会控制为由头而牺牲新闻自由,新闻报道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既然大众传媒新闻事业成为社会控制的一项工具,在统治当局的意志下,新闻事业的某种作为或者某种不作为,具体而言是对某一事件的报道或者不报道又或者是从哪个方面进行报道实施了控制,其工作原则已经背离新闻自由原则,社会控制的意图凌驾了新闻自由。如此形式的社会控制是在新闻自由诉求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是与人民的意志相悖的,亦与宪法和社会控制的终极目标相悖。  相似文献   

19.
沈璐 《法制与社会》2011,(21):172-173
大众传媒被认为是“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它对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议程的设定上。本文主要结合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大众传媒对政策议程设定的积极影响,并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大众传媒独立性和自由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观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因为他人在场而使个人绩效水平有所变化的现象。观众效应包括社会促进作用和社会干扰作用。对于观众效应的心理机制,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众效应在心理测试技术的测前谈话阶段、实测阶段也体现出了促进及干扰作用,无形的影响着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