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在主题、出发点及其研究对象和最终价值目标等方面所实现的"人学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它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关注"现实的人"本身,坚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同时必须重视和正确看待人的实践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价值目标为导向,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本文以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内涵为基础,谈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实践规约。  相似文献   

3.
倪志安  李丽昆 《探索》2006,1(5):179-18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到底怎样理解"以人为本"才是科学的?以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哲学思考。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哲学思考。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从哲学上说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目的,其核心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同样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走出困境,增强有效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发展伦理思想最根本的价值导向,更是指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性前提。挖掘和整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发展伦理思想,彰显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发展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破解当前中国存在的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瑰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运用这一理论作指导,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社会活动主体人的作用,坚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认识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所构成的文明系统在社会和谐中的功能,构建全面的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通过艰巨的努力,构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首先应用认识与实践、抽象与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认识论,揭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预设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其次,从对立统一、相对与绝对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法,阐明在扬弃不和谐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重大任务。最后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历史观,说明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孙正艳 《理论学刊》2005,46(9):91-92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指导原则和价值导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具体地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  相似文献   

11.
陈荟芳 《求实》2007,1(4):80-82
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乔翔 《唯实》2007,1(4):29-32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真梳理这一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二者的各种关系之中,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也是我们党价值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这表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借鉴了中西方哲学文明的积极成果。一、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观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之间的激烈冲突(异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讲得最多的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前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有着共通之处;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中“自由联合体”等思想内容与“和谐”的价值理念高度一致。透过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名财 《求实》2006,1(1):25-28
要厘清目前有关“以人为本”的诸多论争,就需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放在哲学发展的历程中,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或者哲学转向来思考。由此,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指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属人性和历史发展的属人性,指明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与变革世界的可能性和途径,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指明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统一的根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罗嗣亮 《求实》2012,(10):17-20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审美维度包含两个路径:一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审美贫困,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美的缺失。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状况。马克思的审美批判启示我们:和谐社会的审美化构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应培育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应注重城乡、地区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两条方法论原则,一是从“现有”出发构建“应有”;二是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看待“现有”。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矛盾的次要方面严重阻碍了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科学调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各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让适应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顺其自然得到充分发展。第二,要按照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要求,在改革中用法制的手段理顺社会关系结构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从国家利益出发,以理性和智慧应对和处理各种国际争端,积极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0.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西周 《求实》2005,(5):67-69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