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开始启动涉及千万农村人口的户籍改革。 前不久,重庆市通过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及《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方案》,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从目前的28%上升至60%到70%,这意味着有近1000万农村人口将转为市民。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2):40-4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然而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远低于2011年世界52%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7月3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农民工:“不愿农转非” 2013年年末部分特大城市城镇人口占比 全国54% 北京86% 广州85% 重庆58% 2011年,中国社科院对11万人口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80前”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业户口,75%的“80后”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业户口;90%的农民工不愿交回承包地、转户15。  相似文献   

4.
成渝户改:各自激起千层浪与近年来全国某些地方实施的户籍改革相比,2010年重庆、成都两地先后实施的户籍改革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2010年7月12日,重庆市政府审议并通过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及《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5.
张李娟 《世纪桥》2011,(15):134-135
2010年8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庆,在全国率先提出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新生代为突破口,启动了农民工户籍改革。此举在全国引起巨大凡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入手,探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当代户籍制度是50年代中期在国家工业化进程发生曲折的情况下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这一制度的功能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它是根据中国工业化赶超战略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行政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个核心制度,起着让农村支撑城市、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功能;(二)它的建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刻矛盾,并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固化和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三)它用行政手段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个不平等的集团,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身分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既有碍公平,也有碍效益,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6,(12):57-57
余长安侯珂珂在11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成都市公安局从11月10日起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突破是放宽了到成都市落户的户口政策。全市公安机关办证中心5分钟内便可办完证件齐全、符合规定的落户程序。放宽条件具体包括:成都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户口在城市租房一年以上,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成都市外人员购买90平方米以上的二手房,或暂住满3年、拥有合法固定住所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可办理成都常住户口;大学生只要落实工作单位,即可在成都市办理常住户口。成都市的战略思想是把农民逐渐转变为城镇户口,空置出来的农村土地实行规模化经济,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成都户籍新政的目标是在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中心城区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
刘彬 《当代党员》2010,(10):8-9
半个世纪前,户籍制度成为我国城乡分治的产物;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改革攻坚亟待突破的堡垒。典型表现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停滞不前。这种“伪城市化”的根源,就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是农民工群体的“被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尹希果  马大来  陈彪 《探索》2011,(2):138-144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之前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核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制度变迁主体和途径选择以及成本收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表明:首先,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制度变迁的效率要大于以往的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的户籍制度改革;其次,由政府引导各方共同参与制度变迁的供给,其政府和转户群体的制度变迁支出成本属于可控范围,但是企业支出成本过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参与制度变迁的积极性。同时新的制度变迁可能增加一些制度偏离行为,使制度变迁的供需均衡点短期内不能达到均衡,本文给出了具体政策建议,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效地加强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0.
《党员干部之友》2006,(1):10-15
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考,许多人注意到那万人争过独木桥的热闹,不少人惊叹每个职位平均49人竞争的残酷,却很少有人发现其中一个重要信息:对招考职位不再设置户籍限制!一本薄薄的户口登记簿,曾经在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啊!仿佛一道高高的门槛将无数梦想进城的农村人挡在了城镇之外,真是城里城外“两重天”!今天,连官员“入口”都放松了户籍限制,是否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将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农民的数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分析农民工流动的利弊及制约因素,加大户籍改革制度的力度,规范和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票"制度作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经过近四年的运行,重庆"地票"制度在统筹城乡与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3.
信息     
《天津支部生活》2010,(8):54-54
我国多地户籍改革破冰今年以来,从高层表态到国家层面政策制定,再到各地陆续出台破冰新政,我国户籍改革正蓄势待发,或将进入全面改革阶段。近日,广东省政府出台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今后,广东省将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及其随迁入员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融入城镇;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3,(7)
农地与农村人口自由流动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户籍、社会保障与农地管理等制度对于农地和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及其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创新户籍、社会保障与农地管理等制度应从联动视角进行构建,这一视域既能避免制度冲突与制度作用耗损,更能挖掘制度潜力。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联动改革中,农地管理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实现农地由"资源"向"资产"转化问题,户籍改革本质上是一个与城市化机制相伴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问题。以农地资产化改革为核心的农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配以激励和补偿机制建立以其农地发展权的配置与实现,有助于推动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中长期看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最终促使农村发展模式根本转型及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户籍制度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是城乡二元体制建立的基础性制度。当前,户籍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公民的平等权利,取消一切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功能和公民之间的歧视性制度,切实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取消基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措施,使公民获得迁徙自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7):9-9
由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滞后,制约了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影响统筹城乡健康发展,必须下决心解决农民工进城不落户的突出问题。如果农民“前瞻有愁、后顾有忧”,仍保持“候鸟”式的流动状况,将导致他们缺乏在城镇的融人感和归属感,缺乏在城镇创业、就业的信心和恒心。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的矛盾性。为增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必须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其保障问题,处理好职业发展问题,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城市归属感以及增强自身的角色和行为的城市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正>户口,一个伴随着13亿多中国人一生的身份标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我国户籍管理将逐步过渡到新的阶段,这也意味着二元户籍制将成为历史。群众的期盼与担忧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已成为上下一致的迫切呼声,但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和期待差异较大。为此,记者走访了部分群众,了解我省各阶层群众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所思所想所盼。周大爷已年过七旬,在成都一个家属院守大门,是第一代进城的务工者。在他  相似文献   

19.
俞音 《世纪桥》2013,(12):80-83
城乡二元分割模式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在此后的60余年间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城乡二元分割模式在中国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时间分阶段进行描述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和自身社会保障的缺失,农民工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期望值比较高。但目前各界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存在很多的错误认识。对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政府指导;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做好个人账户的设计;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规范企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