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宋勇 《传承》2013,(3):90-91
列菲伏尔、赫勒等哲学家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实际上是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他们深刻批判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强调了“民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给了我们关于“民生”的三维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革命的第二天"的问题,继承并发挥了异化理论,使其进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之中。曾经以统治、束缚为特征的异化机制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中逐渐转焕为更为隐蔽的方式,使得技术理性、意识形态、性格心理、大众文化乃至整个生存方式都对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操纵。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革命低迷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自我拯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的实践所需,世界社会主义在2 0世纪初就开始了从宏大革命叙事到日常生活渗入的转向。这一转向,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身理论的"自我修正"尤其是晚年的思想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新推进,但也因为远离生产关系和国家政权的改造,缺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斗争传统而受到了诸多的批判。世界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后果,它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新分裂,也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裂;它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因素的相互融合,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它推动着无产阶级政党从"得天下"到"治天下"的大转型,推动着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转型,也推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当代转型。但无论如何,世界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并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迫不得已但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前进方略。  相似文献   

4.
宋音希 《岭南学刊》2021,(1):123-128
当代西方思想界对消费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反思与批判,历经了从大众文化批判、到社会经济形态批判、再到哲学反思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阐发,逐步深入。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文化政治学思考,也随着文化批判的步伐,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法兰克福学派、德波、鲍德里亚、德塞托等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继续深化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思考,承接前代思想家理论的同时,结合社会学语境与后现代视域,将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政治意蕴加以发掘、阐释。  相似文献   

5.
以日常生活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克服重物轻人、重非日常生活轻日常生活等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的探讨重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协调机制、传统文化作用于两个领域的方式等,其深层次目标在于推动理论逻辑转化为群众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6.
关德军 《传承》2009,(12):8-9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毛泽东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毛泽东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宏伟的中国革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毛泽东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毛泽东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宏伟的中国革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深入研究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仅与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共同的理论旨趣,还能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具体的阐释思路,如日常生活的自在价值、日常生活的思维和活动模式、日常生活的抵抗战术和日常生活的提升方式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洞见一些过去可能忽视或者完全没意识到的问题,如文本中的日常生活特点、日常生活的价值等,还开阔和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视界,具有强大的理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借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于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王小娟  高九江 《传承》2010,(3):96-97
过渡性日常生活是我们现在所处阶段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有着过渡性、二重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研究分析过渡性日常生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过渡性日常生活是我们现在所处阶段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它有着过渡性、二重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的特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研究分析过渡性日常生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发展和谐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