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剑兰 《求索》2010,(6):70-71,20
作为穷人特有的规范和价值观,贫困文化具有自身的诸多特质。但就其实质而言,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求进取的价值观。因此,要消除贫困文化不能仅仅依赖物质手段,而更应诉诸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2.
注重解决农民的文化贫困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特殊的意识形态,即贫困文化.这种意识形态反过来又阻碍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地区的经济贫困,必须解决他们的文化贫困,克服其意识形态上的"贫困文化".  相似文献   

3.
消除文化贫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文化和人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文化贫困的表现和消除文化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胡惠林 《探索与争鸣》2022,(1):129-141+148+180
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后,没有极端贫困的治理和克服“治理的贫困”,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命题,规定和影响了乡村文化治理的任务。全面脱贫使得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的转变成为可能。然而,物质生活的脱贫并不必然生成文化上的富有与小康。克服治理的贫困,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乡村治理文明性变革的重要主题。统筹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与安全,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文明性变革,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将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秦楼月 《人民论坛》2022,(16):97-99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贫困治理由此迈向更为深层、更为持久、治理难度更大的缓解相对贫困阶段。从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其治理将从“攻坚战”走向“持久战”、从做大“蛋糕”走向分好“蛋糕”、从外力帮扶走向内源发展。相对贫困治理的演进过程和趋向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和“将来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从此到彼”。  相似文献   

6.
贫困文化结构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兆萍 《求索》2007,(2):50-53
贫困文化是贫困人口特有的一种文化,目前人们几乎都是从贫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给予理解和释义的。但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在非贫困人口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即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说明人们具有相同的文化。本文从剖析文化结构入手,从规范意义上论证了贫困文化结构可以精解为:面子要紧——土地至上——不流动,从而为反贫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探析贫困文化的内涵、性质及其成因与影响并试图从社会支持的各个层面对贫困文化加以改善,对改变贫困人口的观念,提高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村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福利制度和文化等五个维度上长期遭受着社会排斥,是农村贫困成为社会发展中久治不愈的深层次原因。社会排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农村贫困再生产机制,使农村贫困处于恶性的代际传递与循环之中。消除农村贫困的关键在于改革国内现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消除社会排斥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农村一种公正和公平的环境,以促进社会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维国  管曙东 《群众》2008,(7):35-36
党的十七大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力争3至5年在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淮安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努力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着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力争到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0.
自皮尔斯1978年提出"贫困女性化"概念以来,女性与贫困的关联研究成为劳动经济学、家庭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全球化语境下,贫困女性化的现象具有客观性,但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呈现的形式则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一成不变的全球性现象。具体而言,对贫困女性化的研究不能只关注收入和消费维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超越以"女性户主家庭"为分析单元的局限性,将贫困问题放置于宽化的性别和其他群体领域,特别需要关注多维度的贫困和致贫的原因;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女性的竞争劣势性也需要从总体社会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单一的女性本位的发展干预往往会产生负面结果。本文认为,贫困女性化虽然具有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女性与贫困问题在不同经济社会语境和社会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从贫困大国到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并非与生俱来,但是消除贫困却要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消除贫困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优先的国际发展目标(MDG)——建立一个没有贫困,没有因贫困带来痛苦的世界。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的现象,阿玛蒂亚·森认为,应该从概念上将贫困定义为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贫困的核心概  相似文献   

12.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是贫困的两个阶段,一般先解决绝对贫困,再解决相对贫困。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取得决定性胜利,扶贫随之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贫困发生理论认为,贫困问题成因复杂,相对贫困长期存在,为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推动脱贫和防止返贫。有效解决相对贫困,既要遵循理论指导,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从调整扶贫战略、界定扶贫标准、完善帮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加强返贫治理等维度入手,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经验在于:将消除农村贫困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在经济发展中消除贫困;注重提升农民的能力,鼓励通过自助、自立摆脱贫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机制,以保证各种消除农村贫困计划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鼓励多种力量参与消除农村贫困事业,让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外国资本、农民合作组织等都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消除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线索,也是其哲学归旨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一以贯之地存在于其思想图谱之中。透过马克思关于贫困思想的论述的棱镜,折射出的是致力于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品格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旨归。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贫困呈现出新的地域性与内涵特点,相应地对妇女贫困的研究重点也应有所转移。本文在纵观2000年以来研究者对中国妇女贫困的理解与认知、贫困研究方法、贫困原因分析、对贫困的体验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妇女贫困研究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6.
谢涛 《人民政坛》2006,(12):40-40
10月18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除了在官方组织的“中国扶贫开发论坛”和个别省份主办的扶贫文艺晚会外,人们似乎很难捕捉到这个日子的相关讯息。在西安,一位富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了自己对于公众漠视贫困的不满。这位自称老板的西安市民将自已打扮成乞丐模样,在天桥上乞讨,还要求捐款者每次不少于五元。他说,此举是为了唤起更多人关注贫困。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念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念具有双面刃作用,它既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力。从主观因素来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落后的生产、生活、生育、消费、教育等价值观念对贫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现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变,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产生我国农村贫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超 《前沿》2005,(4):104-108
由于不平衡发展规律,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消除贫困就成为了世界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农村贫困问题十分严重。比较分析产生贫困的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常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耗费时间更长,难度更大,反贫困的成本更高。  相似文献   

19.
从政党特质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其所具有的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严密组织体系和严明纪律的鲜明特征是思考和解锁中国共产党扶贫奇迹的一把钥匙。基于使命型政党的考察,可以透视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的理论逻辑,回答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的百年探索中“为什么要”和“为什么能”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权利贫困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利贫困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权利贫困、社会权利贫困、文化权利贫困、政治权利贫困问题,认为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问题不能纳入到政治框架中去理解,而是一种伴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密切,权利贫困问题的产生与制度性社会排斥以及自身能力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