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诗和宋诗之分,以及二者的高下优劣,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争论很久的一个问题。我年轻时,读了一些诗话之类,也曾经随声附和地鄙薄宋诗,说什么宋诗不是诗,而是“讲”,是议论,是以文为诗,等等。后来自己偶尔写一两首旧体诗,却被朋友说是宋诗,使我大吃一惊。仔细看看,水平虽然很低,路子却的确近乎宋。再找些宋代名家诗来读,也逐渐懂得了一些好处。我想,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虽然是在唐代,这一点大家都承认。但是唐诗以后,继续走唐诗的路子的,元诗是中晚唐的蜕化,明诗是盛唐的赝鼎,全都失败了。只有宋诗,不跟随唐诗的老路,不沿袭唐诗的r面目,它倒是在唐诗极盛难继之后,站住了脚跟,有以自立。至今讲中国诗史的,唐诗之后,可以不讲元诗明诗,却总不能不讲宋诗。甚至要骂  相似文献   

2.
读唐诗,话友情卢白木中国的文人一向是十分重视友谊的。翻开文学典籍,描述友谊的诗词篇章,屡见不鲜,"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已成千古名句,古人是把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传统美德而加以颂扬的。然而,友谊的形成,绝不只是偶然或一时间的情投意合和感情用事,它须有...  相似文献   

3.
侯艳 《求索》2010,(2):171-173
白日意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体现了唐人对其浑厚蓬勃之特质的审美追求和唐诗“物象由我裁”的审美思维特征,证明了诗言志与主情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具有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的多重审美价值。白日意象是唐诗中一个常见意象,它在唐诗中出现达650次之多,仅在李白诗中就多达50次,这充分说明唐人对白日意象的偏爱。而白日作为审美对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每一首唐诗都有一个意境,一道风景。千万首唐诗,便有千万个意境,千万道风景。唐诗读得多了,就会在人们的心灵里建立起一座万千风景的唐诗公园.  相似文献   

5.
香港流行的三首唐诗严贞“多年来,在香港有三首唐诗很流行。请问是哪三首?”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主持人笑容可掬地向现场观众提了这样一个抢答题。在我的心目里,唐诗的形象是古朴、凝重的线装书,而香港是现代喧嚣的都市洋场。我困惑,香港怎么会有唐诗流行呢?当主...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本书,怎么读也读不懂,从少年读到中年,其间断断续续,反反复复,拿起又放下,可。:里老记挂着这本书的事,这就是《尤利西斯》。大约是在1981年的夏天,在江南小城湖州花2.25元钱购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二册上下两部,其中就有金堤翻译的《尤利西斯》第二章,那个时候对詹姆斯·乔伊斯意识流崇拜得不得了,简直是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这部莫名其妙的小说第二章,结果搞不懂里面的人和故事,读几遍也是枉然,只好怨自己没文化。到1984年的冬天,上海译文出版社刊印了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  相似文献   

7.
最爱李贺、王维,娶走北大才女,哈佛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学界颇有人气,甚至有人专门开题来研究他。古籍堆里消磨了数十个寒暑,一般人只知道唐诗三百首,但是他~个向往生活在南宋的美国人,读过的唐诗却超过上万首。最近,他的后唐诗研究专著带着墨香上了书架,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研究的终篇,与三联书店已出版的《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构成完整的“唐诗四部曲”。  相似文献   

8.
李锦 《求索》2013,(5):134-136
对宋人引用唐诗入词之现象学界评价不一.然不同作家之不同状况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本文通过对苏轼以唐诗入词的动因之分析.认为苏轼通过移诗入词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通过集句成词,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而化用唐人诗意,推陈出新。让词作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此外的粜栝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作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多种形式的以唐诗入词是苏轼提高词品的手段,而词体也正是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了。  相似文献   

9.
理性的冬天     
春华秋实,夏日浪漫,冬季冷漠。冬天,没有了淙淙春水、漾漾春雨、嫩嫩春芽;冬天,遗失了夏的飞流、夏的蓬勃、夏的喧哗;冬天,比不上秋的紫山、秋的红叶、秋的黄花……,冬天是严肃的,冷静的,理性的。  相似文献   

10.
枕上读书     
人生最惬意、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枕上读闲书。夜阑之时,四下一片宁静,随手拿起枕边书,打开书扉,或唐诗,或宋词,或史记,字字珠玑随远古的筝乐走来,那一片粉桃翠柳,那一缕杏香萦绕,飘落在夜半青灯之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的唐诗艺术世界里,大家、名家迭出的盛唐时期乃是最为光辉灿烂的黄金时朝。而盛唐诗风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变革。这一变革的杰出先驱,使是蜀中诗人陈子昂。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梓川射洪(今四川射供)人。地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庶族地主家庭,年轻时豪爽浪漫慷慨往侠,十八岁才立志间学。于是闭门谢客,博览群书,短短几年便学识大进,在诗文创作中切显才华。文明元年(684)他考中进士,随即诣阙上书,受到掌握朝廷大栩的太后武则天的召见。拜麟台…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笔记》一书己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一个多月了。书名叫《和谐社会笔记》 ,有人问我读了哪些书 ?说实在的 ,精读加粗读 ,真不知读了多少百本书。记得单是一家出版社的书我就读了十好几本。可是 ,这笔记与其说是读出来的 ,不如说是跑出来的 ,哭出来的。为了认识社会 ,为了提高一点社会的和谐度 ,我到过很多地方调查 :到过十年不下滴雨的沙漠里调查牧民 ;在雨季 ,越激流 ,走“猴子路” ,过铁索桥 ,到蚂蝗上树的哀牢山调查山里人 ;在冬天 ,我脚踏滑雪队员的雪橇 ,手扶滑雪队员的双肩 ,在雪山上调查少数民族。实践是写作的源泉 ,调查是…  相似文献   

13.
张鸣 《民主与法制》2011,(31):23-24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的这个冬天特别冷,这个冬天,是属于清末最后一个皇太后隆裕的。  相似文献   

14.
现在想起来,考电影学院的那段日子是不堪回首的,说是像做梦再贴切不过了。爸爸从小不让我沾文艺的边儿,认为唱歌跳舞会让人浮躁,他是很有一些自己的教育理论的,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宋词,他就很不主张,他说宋词的婉约容易使人感情脆弱,应该多读唐诗,或者像“九万里风鹏正举”这些词才更适合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连让我学的书法都是颜真卿的颜体,颜体浑厚、道劲,非常漂亮,但比起柳体、欧体那些清瘦优雅的字体来说更像男孩子学的字。因此有时我想,爸爸是把我当成男孩子来教育的,希望我大气、坚强。  相似文献   

15.
正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当代广西》第11期杂志"文化"栏目推荐的《唐诗风物志》一书,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在世风开放的唐朝,以诗寄情、叙事、言志是一种风尚,诗歌徐徐展开唐人生活的画卷,也使唐朝成为古代文化盛世的高标。譬如唐代大诗人杜甫,鲁迅评价他:"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积极借鉴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引领者,是社会高尚道德的有力崇尚者。可以说,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师婕 《中国减灾》2008,(11):52-52
随着冬天的到来,冷空气一再降临,很多冬天的易发急症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面对这些病症如何急救,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健康地度过冬天。  相似文献   

17.
晒冬天     
梁惠娣 《中国保安》2014,(24):159-159
悄悄的,冬天来了。寒冷的冬天,北方呼啸,寒流侵袭,那暖暖的太阳,陡然地变得可亲起来。 乡村的冬天,太阳在天空挂着,一副温和的表情。太阳温暖得像盛开的棉花,一朵一朵落下来。阳光像软化的金子,静静地淌下来,铺满大地,大地上一切被涂上了一层金色,灿灿地发着光亮。冬天的阳光就如同春天的雨,一样宝贵。我在乡村里行走,目之所及,到处都可看到人们晒冬的场景。  相似文献   

18.
冬天的拉萨     
詹雨声 《人民公安》2011,(24):63-63
拉萨进入了冬天。也只有在冬天,拉萨才回归了高原圣地的本性。  相似文献   

19.
欧红  章念生  马剑 《今日广西》2007,(10):57-58
今年的冬天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在日内瓦发布的“2007年全球风险”报告,将气候变化列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今年的冬天不寻常,很可能就是一个不寻常夏天以及下一个不寻常冬天的先兆。  相似文献   

20.
李霁 《前沿》2009,(7):185-187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创作出了楚辞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杜甫是唐诗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实现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但是他的精神与思想却秉承了屈原,吸取了楚辞的精华,成为唐诗中继承屈原的典范。本文就其爱国精神、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了杜甫对屈原精神及楚辞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