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元璋重典惩贪得失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对贪污腐败的打击超过百姓的想象与期望 ,因而赢得了后世学者与百姓的赞颂。但朱元璋把法律作为恐吓百官的工具 ,任意刑杀 ,酷刑、肉刑叠出 ,冤假错案不断 ,给社会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此外 ,明代俸禄太低 ,超过了做一个廉吏所能忍受的极限 ,影响了重典惩贪的成效 ,也是造成有明一代贪污腐败比历朝历代都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惩腐     
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称他“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是“帝王家谱”对他的评价,且姑妄听之。然立国之初,民间便有洪武前“行三十年杀运”之说,也见得朱元璋的名声不太好。其实,朱元璋“行杀运”是事出有因的,这个“因”就是功臣和官吏的腐败,而且腐败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安社稷的程度。为此,朱元璋不得不昭告天下:“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出身在一个典型的贫苦农民之家,父母兄长“农业艰辛,朝夕彷徨”,饱受官吏欺压和饥寒流离之苦,又经长期的军旅生活,养成了艰苦俭朴的…  相似文献   

3.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这位出身贫苦的开国皇帝,少时曾饱受元朝末年官吏贪污腐败之苦。大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朱元璋不惜用历史上罕见的重典打击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4.
《春秋》1997,(5)
在著名的广州越秀山公园里,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其上不仅赫然刻着“贪泉”两个大字,而且附有东晋名宦吴隐之的诗篇。这块石碑原在广州城外石门的一处泉水边,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吴隐之而立的,后来为使更多的人观赏,才被移至于此。吴隐之  相似文献   

5.
"反腐倡廉"中的"反"和"倡"就其所作用的对象"腐"和"廉"而言,不甚恰当:既未能充分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国家公职人员为政清廉的心理愿望及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定信心,也不符合古今中外许多国家把廉洁奉公当做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法定义务的基本事实,因此,应代之以"惩"和"督"。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惩贪立法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法制文明早熟性和广博性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惩贪立法具有一准乎礼、从严惩处、轻处“公罪”、重处“私罪”、制裁措施多样化等特点,当代中国刑法典惩贪立法应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乃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深受百姓拥戴和称颂,成为一代清明君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勇于并善于治贪倡廉。现撮其要者如下:其一,抓要害,正“上梁”。治国之道,重在治吏,官吏不廉,国家必乱。朱元璋深谙此道。他认为,治贪倡廉的关键在于先正“上梁”,因为大官不廉,小官自然贪婪,这叫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反之,大官不贪,小官自然清廉,这叫源清而流必洁。因此,大官要做小官的表率,京官要做外官的楷模。于是,朱元璋在治贪倡廉上,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武汉晚报》连载拙作《朱元璋治贪》,使我反复地思考了一个字———“贪”。“贪”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了。在我国象形文字中,就有贪字,从贝。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古称珠贝。说起来,珠贝的历史比古时称为“钱”的货币要早约三千年。从字形上显而易见,有珠贝...  相似文献   

9.
张文 《青年论坛》2002,6(2):50-51
针对当前惩治腐败有嫌偏轻、偏软的不足 ,提出提高腐败成本、重典治腐惩贪是遏制当前腐败蔓延势头的现实选择的观点。提高腐败成本着力从加大查处力度、打击力度入手 ,致力提高腐败分子的名誉成本、纪律和法律成本、经济成本 ,使腐败分子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从而从“标”上达到遏制“前腐后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惩治官员贪腐,明代构建了严法制、重监督、廉政教育与激励机制并举的惩贪体系。这一惩贪体系以立法为基础、以监察为保障,充分发挥廉政教育与激励机制的浸润与督促作用,使明代呈现出长期繁荣稳定与吏治澄清的局面,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作风上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雍正的用人观。考核县太爷1724年又是3年一次的考核年。登基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一个县官的处理不同以往,让各级干部吃了一惊。此人名叫常三乐,直隶吴桥县令,负责考核他的是直隶巡抚李维钧。通过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查阅文书档案,走访地方士绅,李维钧给常三乐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他据此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吏部看了考核报告,认为常县长没有实质性问题,调离重要岗  相似文献   

12.
顺治惩贪有“四严”杨洪榜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所以,通常人们称他为顺治皇帝。他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便早逝。可以说,顺治一朝对历史并无重大建树,没有康熙乾隆那么多的"显绩"。但他能够做到严惩贪官污吏,对于入关后...  相似文献   

13.
雍正的惩贪之术──抄家刘绍春雍正登上皇位的第一年(1723年)正月初一,同时向总督巡抚以下的官员发出十一道渝旨,历数官场种种积弊,发誓要“整纲饮纪,澄清吏治”!原来,康熙帝晚年,人已倦怠,只沉浸于自己前半生的丰功伟业回忆之中,不再图振兴进取。结果造成...  相似文献   

14.
张溪 《前沿》2010,(24):135-138
吏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管理和对权力的控制,采取严厉的惩贪肃吏措施。探求古代法律思想中吏治的思想精华,总结吏治的规律,分析历代吏治成败的经验,为当今社会管理,实现权力规制提供法律史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印象中这些年关于“内助”廉贫的报道从来就没有断过,同样,关于“廉内助”是非眨褒的争论也从来没有止息过。比如近日,人民日报就报道说,四川、湖北作出规定,严管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详见7月8日《人民日报》),包括其配偶、子女了;光明日报报道,辽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家庭助廉”活动(详见6月27日《光明日报》),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妇联向省管领导干部配偶发出《致领导干部配偶的一封信》,希望她们“帮助配偶严格自律,把好家门”;检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谈当前腐败中怪现象。文章指出,笑廉不笑贪助长了官场腐败。 文章说,当前在部分人当中,价值观念扭曲,是非标准错位,使一些廉洁自律的干部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反而受到奚落、责难、孤立和排挤。如严格照章办事被说成思想僵化、保守;不搞以权谋私被嘲笑为没本事、没能耐;而一些能捞敢贪的人反而被推崇为有开拓精神的能人,形成了笑廉不笑贪的怪现象。 文章列举的反腐败中的怪现象还包括: 捞了就跑现象。近年来,部分贪污贿赂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利用流动人口管理、身份证管理、旅游业管理中的疏漏,采…  相似文献   

17.
18.
泉水叮咚 《传承》2008,(3):44-45
朱元璋命令:官吏贪赃到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仍处以剥皮之刑。贪污官员处死后,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可是贪官的头是杀不完的,就像"割韭菜"一样,根不除去,割去一茬,又长上来新的一茬。  相似文献   

19.
本刊特约记者程念祺,就中国古代肃贪问题,专访华东师大教授王家范先生。斗室之中,环壁皆书。墙上挂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字幅,录自许多人熟悉的无门关禅诗。师生相与,品茗新茶,清香四溢。先生谈兴渐浓,有问必答。兹录于下,以飨读者。记得先生当年讲授中国古代史,说到明太祖朱元璋惩贪,不惜剥人皮示警,至今印象深刻。不知先生是否认为肃贪只有采用如此残酷的办法才能奏效? 好像我在课堂上还介绍了剥皮的技术细节(记者:血淋淋的!)。这还是鲁迅先生从稀见的古籍中发掘出来的,写在他的一篇杂文里。别小看罗,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非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出身寒微,长于乱世,饱受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苦。他曾说:“每见州县长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者,罪之不恕。”所以,朱元璋于1368年登上皇帝宝座后。吸取元朝昏乱、法度不行、吏治腐败的灭亡教训,着手进行法制建设,试图严刑峻法,整饬吏治。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明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残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