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依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而不是任何人格权威(权力者的威严甚至特权)来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法律是公民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最终导向;每个社会成员都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任何人或任何组织包括政府都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对行政许可性质定位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林 《前沿》2003,(7):89-92
行政许可首先是一种法律制度 ,考察行政许可的性质应该立足于行政许可制度的整体 ,行政许可不是对公民原本没有的权利进行赋予或设定 ,也不是行政主体享有的特权或实惠 ,它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行使权利的资格或实施法律行为的确认或限制 ,是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职责。  相似文献   

3.
"隐性特权"正在悄无声息地诱发着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放松对"特权"的警惕,不把反"特权"作为第一个战场,其结果就是道德防线失守,腐朽思想滋长,腐败行为发生,无法真正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4.
陈青 《今日海南》2013,(6):34-34
特权是指个人或小集团在政治上、经济上凭借其特殊身份和地位所享有的超越法律制度规范的特殊权力、特殊利益。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本质决定了它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格格不入的,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背道而驰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重腐蚀了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灵魂,严重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特权现象和腐败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体制问题。不科学的体制乃至法规政策,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发表的吴邦国委员长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讲话阐明了法制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宪法与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无条件遵守的根本大法,容不得任何人以任何手段打一点折扣。  相似文献   

6.
在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我国的社会信用结构是一种特殊主义信用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差序格局"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出现公共利益"私人化"、利益关系"圈子化"、公共权力"特权化"、国家法律"人情化"等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7.
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法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一、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地方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既得利益而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当前,地方保护主义时有发生,且形式多样,其主要表现为:1.领导干部干预执法。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而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却我行我素,置法律于不顾,甚至阻扰干预执法,有的对法律已明确的义务,以是否有"红头文件"或上级是何态度来决定执行否,尽力实施有利于保护地方利益的规定,有的直接对具体案件定性,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发表的吴邦国委员长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治     
行政法治,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普遍原则和管理方式,是指政府行政权的获取、组织和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政府之行政行为均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逾越法律授权之范围,否则,即为违法。法治行政的内涵基本包括三个要点:(1)依法平等。法律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无所偏袒,政府不能享有不必要之特权,政府和公民一样负有相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2)依法限制。政府之一切行为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法逾越。(3)依法负责。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如有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承担法律责任。行政法治的作用在于维护行政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相似文献   

10.
高层     
<正>习近平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2月刊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观"之法治现:依法改革依法反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包涵"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等观点。张德江2014年24期《求是》杂志刊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署名文章《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张德江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在某种意义说 ,失去人民和法律监督的权力 ,可以视为特权。目前 ,铁路企业存在的干部作风问题 ,很大程度上与特权有关。特权在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就是特权主义的表现。端正干部作风 ,必须反对特权主义。  一、解决特权问题是端正干部作风的关键问题特权主要是指超出法定范围的用权。特权主义主要表现于“权力至上”和“权力私有”的特权思想 ,以及“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的特权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旗人"在清朝社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法律上享有特殊权利,这些特权对当时社会的法律、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是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事业。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只有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自觉遵守宪法,严格按照宪法规定办事,并长期坚持下去,宪法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依法治国才有坚实的基础。首先,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带头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4.
评述由头: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快,各种形式的"特权"被逐步取消或受到限制,但不可忽视的是,特权隐性化现象不断出现,成为诱发腐败的新形式。特权隐性化也称"隐性特权",主要是指公共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基于自身掌握的公共权力,在法定利益之外隐蔽地享受  相似文献   

15.
按照学界对民法典编纂步骤的设计和构想,首先应当制定《民法总则》。未来《民法总则》应如何设计决议行为的具体内容,实值慎思。与合同、共同法律行为相较,决议行为在适用领域、行为主体数量、意思形成机制、意思表示方向、约束主体范围、法律规制重心方面特点显著。我国已公布的诸版本民法典草案建议稿、议案中,或对决议行为未做规定,或规定较为简略。当前制定《民法总则》,宜在总则编"法律行为"部分规定决议行为。在制度设计上,应将决议行为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看待,并且《民法总则》应就决议意思形成机制、效力划分、拘束范围、对权益受侵害少数派行为的法律救济等内容也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16.
亲属特权制度比较研究——刑事诉讼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亲属特权制度源自中国古代先秦儒家“父子相隐”的理论学说。随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其最终成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持续至清末民初。本文通过考察其思想的源起、历代的立法以及西方法律中的亲属特权制度,以探讨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亲属特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2、地方各级党的组织一定要在法律制定的范围内活动。江泽民同志曾指示:"各级党组织,包括人大党组,都要遵守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以及宪法关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规定。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也要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乔石同志  相似文献   

18.
近日,长沙一市民给停在有禁止机动车停放牌子路口的警车,张贴了一张手写的"人民罚单",其格式完全模仿交警罚单书写。此举引来广泛热议。笔者以为,这体现的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值得肯定。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行为,显然与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但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易卫中 《人大研究》2012,(10):40-44
议会制度现已成为自由宪政民主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议员的特别保护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保证议员作用的发挥,各国通过宪法或法律,对议员的特权和豁免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有不受逮捕,发言、表决不受追究其责任的特权。  相似文献   

20.
罗屿 《小康》2011,(3):68-71
最近,法国外长和总理因分别在突尼斯和埃及度假期间"享受特权"而被卷入"度假门"事件。多年来,因公款出行、排场奢华而被口诛笔伐的西方政要何止这两人,他们的行为屡屡让民众出离愤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