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行政论坛》2016,(5):8-13
互联网为谣言提供便捷快速的传播平台,一定社会情境下的消极社会心态是谣言产生与传播的重要诱因。网络谣言产生具有客观性和难以预测性。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网络谣言映射部分社会心态,这包括负面情绪、弱势心态和信任危机等。社会心态与网络谣言相互作用:消极社会心态下的人们更易信谣传谣,消极社会心态在网络谣言中传播扩散,在网络谣言动员中容易转化为集体行动等。网络谣言必须加以治理。基于社会心态层面的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法治国家和提高公众的理性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频出,谣言传播方式也不再只是以前的口口相传,而是开始大量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基于互联网的特性,它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为一种舆论现象,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但是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对互联网信息安全与信息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各国预防社会风险的新问题.维护互联网信息自由,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对网络谣言依法阻止、制裁.正确区分信息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注意信息瑕疵、不良信息、危害信息与恶意造谣的法律标准,完善政府、社会与公众的信息发布、信患传播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是预防、治理网络谣言及其社会风险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互联网的虚拟性,似乎让网民狂欢于远离现实的天马行空中。于是乎,网络谣言、网络攻讦、网络欺诈、网络骚扰等,一时横行无阻、为所欲为。虚拟空间真的可以脱离现实社会而无拘无束地存在吗?  相似文献   

5.
由于时空差异性,以及中国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西方学者总结出谣言的经典传播公式需要作适当的修正和调整,才能更贴近中国现实。在对谣言传播设定指标体系时,除了考虑与个人情感有关的事件重要性、含糊性、戏剧性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环境和媒介体制等因素。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网络谣言传播的动态过程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造假,从而引起网民的注意;通过网民强大的复制粘贴重复的力量,让人们相信谎言,企图弄假成真;使用一系列敏感词汇,在网络上形成明显的二元对立格局;通过媒介动员大V助推,推动谣言的传播与发酵。基于此,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治理:联动辟谣,发挥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优化科学传播手段,提高公众理性;缓解社会矛盾,扩大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陈兵 《学理论》2015,(7):209-210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网络谣言也随之出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中随时随地交流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快捷、匿名、互动和任意性的特点是谣言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应该三管齐下共同监管网络谣言,共同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网络谣言的争议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媒体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网络谣言本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且当前我国法律中有关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的法律依据不够清晰,使得个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谣言进入了网络谣言罪名体系的制裁范围之内,造成了司法困境。针对这一问题,从"社会危害性"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重点研究违法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即是网络谣言对谣言受众生活影响的累加,通过三元素法对网络谣言社会危害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相关法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增强管理机构及评估人员专业化、提高民众认知谣言的能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等途径,不断探索网络谣言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环境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征表现为: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网络造势赢取声援,其内容主要是对政府、警察、解放军、官员的妖魔化,其后果多表现为加剧社会对抗。谣言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争取舆论支持,其发酵与传播基于刻板印象的"强弱"情景构建,其扩散基于从众心理下的集体行动。着眼于谣言的发生机制对其进行治理,要从源头上预防网络谣言,为公众提供可供查询的环境信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长效机制和环境补偿机制;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及时进行阻截,要建立官方"第一发声"反应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净化网络谣言;还需提升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9.
疫情类网络谣言混淆社会视听,引发公众恐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疫情类网络谣言治理是对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检验,需要全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参与、联手应对。建议在认清疫情类网络谣言的特点规律、影响危害基础上,从政府、媒介和个人的多元主体出发,完善疫情类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扩大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范围,对社会安全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具体的网络政治谣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政治谣言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路径,有利于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这主要包括:政府必须真正忧民众之所忧,解民众之所急;政府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政府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社交门户网站需强化自身社会责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公民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政治谣言也由于网络覆盖范围的全球性、传播方式的自由性而对国家政治稳定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本文分析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危害,认为网络传播的大容量、离散性和无国界特性,以及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使其难以彻底根绝,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政治谣言对国家政治安全的严重危害,采取必要政治措施和技术手段对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加以有效控制,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路径的隐形性、传播内容的社会性和无限复制性,传播根源的多元性等特点,涉及面广、影响力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网络谣言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认知活动,涉及到建构社会理性、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提升社会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构建网络主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社会管理问题.政府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应注意掌握谣言背后的真实民意和呼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谣言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谣言依托网络平台,具有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影响更难以消除等特点. 网络谣言既可能伤害个人,使之名誉受损、有口莫辩,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又可能使企业、单位甚至行业名誉受损,经营受挫,困扰不断,蒙受巨额经济损失,甚至面临破产倒闭;还可能激起民愤导致社会动荡、生灵涂炭.谣言通过网络如同是蝴蝶翅膀煽动的阿拉斯加飓风,数量惊人且无孔不入,以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想要完全不被网络谣言干扰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从我做起,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谣言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4.
谣言是一种据称是真实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的说法。影响谣言可信度的因素通常有个体所持的态度与谣言是否一致、谣言的来源是否可信、谣言传播的次数以及针对谣言举出的反例。从个体层次来说,谣言有吸引人们注意事件、还原最初的解释、激活知识结构以解决问题、增加人们探索世界动机的功能。从群体层次来讲,谣言的功能在于对模糊情境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应对威胁等。未来的研究除进一步探讨谣言及其可信度之间的关系外,需要从不同角度探究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发动机制及如何平息有害的谣言。  相似文献   

15.
王莉  周月琴 《党政论坛》2012,(12):12-12
在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也深受网上造谣、诽谤行为的侵扰。美国司法部门在十几年前就己开始关注网上造谣案,且惩治力度和社会影响都颇大。起初主要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诉讼,比如1991年,美国一家在线服务机构在网上发布诋毁网民名誉的谣言,被告上法庭;1995年,又一家网络服务商因类似原因而被起诉。这两起案件原告均获胜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在国家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正功能,如促进社会民主、促进社会认同、促进社会正义以及起到社会安全阀的功能。但是网络也存在一些负功能,如网络会使人们从深度阅读与解析事件变成浅度浏览与简析事件,以及网络容易成为谣言的温床。如何发挥网络的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管理,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都应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流言谣言的存在警示着社会过程的种种风险,也提供了社会预应的重要信息。社会管理中需要立足文化心理,把握流言谣言特点和传播规律,实现信息公开和危机预应。特别需要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提高应急和济护能力,培育社会责任,进而有效避免社会震荡,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充分反映着社情民意、鼓励公众参与、曝光社会不正之风,为政府建言献策,有效地释放社会压力。然而,由于我国网络监管不严格、违法成本低,造成网络谣言、网络诽谤和虚假报道的泛滥,更有不法之徒散布充斥煽动民族情绪、极端恐怖主义等思想的不良言论,不仅影响公众主流价值观念,还易增加政府管理社会的难度。因此,利用现代法治规则规制网络舆情迫在  相似文献   

19.
俞雅殉 《学理论》2010,(17):127-128
近年来,由于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加上信息传播的不流通,谣言四起,以讹传讹,以致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与不安,严重影响了公众的正常生活、工作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可见,危机信息的传播是非常有必要而为之的。与此同时,信息的传播也具有他的双重性,即正面性与负面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芳  杭宇 《党政论坛》2013,(19):40-42
近年来,谣言这个东西仿佛获得了某种“能量”,总是时不时地出现,时不时地给人们造成一种冲击,一种震撼,众多荒诞鬼魅的谣言已经从网络段子上升为公共危机事件,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左右公共利益、制造社会恐慌的巨大力量,应该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