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苏联都在进行改革。两国改革之相似与差异,进展与前景,一直是国际上的热门话题。但迄今为止,却鲜见苏联学者的评论。最近,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邀请正在哈佛访问的苏联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室主任阿列克塞·伊佐莫夫就此问题作了专题报告。笔者根据记录整理如下(文中小标题为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3)
顶层设计,是中国新的政治名词。这个工程学术语,在政治中是指对未来改革的整体谋划。中苏改革不同的顶层设计致使两国走上不同的改革之路:中国改革选择了以农村为突破口;改革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同时注意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改革注重循序渐进。苏联改革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改革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改革较为激进。通过比较中苏两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为中国今后的深化改革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是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双边关系。近年来,两国交往密切,发展形势良好。然而历史上存在的"苏联情结"却影响两国民众认知从而导致认知差异扩大、缺乏互信。从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从历史包袱、认知相符这两个方面分析"苏联情结"作为错误认知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并就转化错误认知、构建两国友好关系提出三点建议如下:认知的前进发展性与平衡性有利于错误认知的转化;国家层面的交流有利于认知的转变;加强民间交流的深度、持续性和针对性,让两国民众建立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黄健 《瞭望》1989,(18)
现在的苏联,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既非常熟悉而又十分陌生。苏联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与理论体系的发源地。这个早期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理论,对中国曾有过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中苏两国近似隔绝了30年,苏联发生的许多  相似文献   

5.
对苏联演变原因和教训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国应该怎样评价自己的历史以及今后的改革方向,如何分析苏联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前因后果,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苏联演变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如何评价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问题上,中国的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和判断都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缘于隐藏在价值判断中的阶级立场不同。全面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区分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运行机制两个层次。中国应该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吸取教训,划清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观的界限,防止中国步苏联改革演变悲惨结局的后尘。  相似文献   

6.
鲁维 《瞭望》1988,(29)
中国和苏联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近几年来获得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从1981年到1985年,中苏贸易额累计达100亿瑞士法郎,超过了70年代两国贸易额的总和,1986年和1987年两国贸易额超过了79.3亿瑞士法郎。目前中苏两国经济体制和经贸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促进这种关系在新的领域内进行合作。 中苏贸易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双方根据需要和可能所提供的商品,在结构上具有互相补充的性质。双方相互供应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均占70%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两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降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剧烈程度,为改革的平稳与有序提供了有力保障;苏联则以苏联共产党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8.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赴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并与斯大林会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毛泽东这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是废除苏联与蒋介石政府在1945年签订的中苏旧条约,订立中苏新条约,并争取苏联对华经济援助。苏联既是抗日战争中帮助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友邦,又是以雅尔塔密约攫取中国东北若干权益的邻国;既是解放战争时期给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和援助的兄弟党,又是曾与蒋介石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军事强国。毛泽东此行成功与否,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尊严,关系到中苏两党、两国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已近5年。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欧洲最大的斯拉夫族国家尽管在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关系发展却相当缓慢,有时甚至出现紧张局面。除工作会晤外,两国总统迄今未对对方国家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两国关系全面正常化的俄乌友好合作条约也迟迟没有签署。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不如两国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而且落后于两国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发展水平。两国关系缘何如此?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黑海舰队问题是影响双边关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7)
中国和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奉行"以苏为鉴",但是二者却建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党制度。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苏联则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一党执政制度。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运行的结果也迥然不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一党制"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因此,关于中苏政党制度的比较一直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只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加深我们对该研究课题的认识,并发现其中有待进一步深化之处。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日两国的法律改革,不仅使延续2000佘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中国实现法律近代化,日本建立完整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而且对后世的法律改革影响深远。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法律改革之比较,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联邦德国和苏联两国领导人利用各种场合,强调要改善关系,揭开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他们认为这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整个东西方关系都具有特殊意义。种种迹象表明,两国几年来冷淡的关系开始转暖。 2月16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会见苏联驻波恩大使克维钦斯基时说,联邦德国十分重视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称苏联是联邦德国推行东方政策的最重要的伙伴。克维钦斯基则强调,联邦德国是苏联“在欧洲最重要的伙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如何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旗帜。而苏联共产党却在改革中抛弃了马列主义旗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中国和苏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成功和苏联的失败,就充分证明了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作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旗帜。  相似文献   

14.
访苏见闻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应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邀请,于今年三月三日至十四日对苏联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一次成功的访问,对增进两国相互的了解、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对推动两国议会之间的交往和促进两国关系的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激进改革导向歧路苏联解体已经二十年了,苏联改革的教训问题一直令人深思。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然而,如果从苏联改革的历史过程来看,就会发现,苏联改革失败而中国改革成功,其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5)
二战时期,美国出于战争局势变化以及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需要,根据《租借法案》分别对中国、苏联进行物资援助。中美两国开辟的"驼峰航线"与美苏双方开辟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空中走廊",不仅缓解了中苏两国战时物资短缺的压力,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无法抹杀的贡献。这两条物资援助航线的开辟与运行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需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但是在航线的开辟、运行以及影响上各有千秋,这不仅折射出中苏两国在国情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也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诉求,所采取不同的战时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西方七国第17次首脑会议将于7月15日至17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协调对苏政策,并在会议结束后七国首脑立即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会晤。预计戈尔巴乔夫将向西方七国首脑阐述苏联的经济计划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日内瓦专电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5月11日和12日在日内瓦再次举行会谈,为两国首脑5月底在莫斯科会晤作最后准备。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去年12月在华盛顿签署中导条约以来,人们一直期待美苏两国能在裁军领域迈出新的步子,在莫斯科会晤时能签署一项新的裁军条约,把两国拥有的庞大的战略核武器各削减50%。但由于存在着严重分歧和相互猜疑,两国外长就削减战略核武器所进行的谈判停滞不前。双方都不得不承认,在莫斯科首脑会晤前和会晤期间难以就削减  相似文献   

19.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从一月十五日起,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正式访问,使中断了八年之久的两国外长定期协商得到恢复。访问结束时,日苏发表联合公报,表示两国将重新开始和平条约谈判。长期处于冷淡状态的日苏关系开始由紧张走向缓和。 自从戈尔巴乔夫去年三月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苏联表现出重视改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苏联模式的兴衰及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不仅必须改革,而且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并指出那种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归结为苏联模式失败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而也就缺乏说服人的逻辑力量。邓小平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时,特别关注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在苏联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之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从而使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之光。在当代中国,只有从邓小平理论中才能够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