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 《学理论》2015,(3):159-160
沙盘疗法是融合西方心理分析理论和东方易经哲学思想而形成的心理疗法,各高校可以在心理教育实践工作中对沙盘疗法加以具体应用,构建以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沙盘促进共性问题的解决和团体培训的开展,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借助沙盘让个体在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内获得自性化成长,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工作上突出体验性、互动性和分析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建设,往往局限于个体道德建设,事实上,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主体不只是个体,还有政府和团体,而且个体的道德状况总是受制于所属的特定团体,团体的道德状况又受制于政府所创设的制度和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建设上重视了个体道德建设,却忽视了团体和政府的道德建设,致使道德建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政府道德建设、团体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建设的三维伦理路径上予以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8)
失独失偶女性作为失独群体的构成之一,有其特殊性。本研究从抗逆力视角入手,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个体与环境中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互动探讨失独失偶女性抗逆力。研究发现:叠加的丧失使其面临特殊困境;失独失偶女性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素包括吃苦耐劳、隐忍的品质与良好的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等,外在保护因素表现在亲属的照顾及多重社会关系的支持;纵向的个体发展阶段特征表现在长期生活及挫折经验积累;失独失偶女性抗逆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传统的正向的抗逆力和隐性抗逆力,如抱怨、躯体化。  相似文献   

4.
实现党内和谐,建设和谐的党内关系,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党内和谐的科学涵义。党内和谐是“和而不同”,是多样化的统一,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也是团结与斗争的统一。党内和谐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对立的统一,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所谓相对性,就是说党内和谐并不是绝对的和谐,那种绝对的排斥了任何不和谐因素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探讨农村"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机制,对维系乡土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阶层分化使"老实人"个体及家庭在经济分层与社会交往中处于弱资本量状态,组织结构的个体化使"老实人"群体进一步丧失了家族的保护机制;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电视文化、婚姻媒介、村庄舆论等现代性因素将"老实人"形象不断地刻板化,对其构成文化排斥,使该群体加速滑向婚姻市场底层。"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层面的结构与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6.
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咨询形 式,主要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感受、认识、学习、训练 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团体心理 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理念 为:人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不 同阶段必然会遇到某些暂时性的心理困难,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人才能  相似文献   

7.
“团体”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团体中活动,并通过团体活动加入到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去。团体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是人的活动系统;另一方面社会正是通过团体来影响个人的。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一定的团体中进行的,离开了团体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发挥作用。在说明团体与个体的关系时,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8.
团体心理辅导是依据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在团体中引导人们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而专门组织的活动,具有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和治疗性功能,因而它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研究并总结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历史发展情况、研究现状(包括研究被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工具)、优点与局限并提出建议和展望,将会促进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进一步发展,使它在治疗、教育、职业训练等众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侨园》2003,(6)
《蓝·BLUE》是一本在日本出版的中日双语杂志,它专门系统地介绍中国、日本当代的优秀作品、流派和文学思想,是一本严肃的文学杂志,编辑们都是旅日新华人。《蓝·BLUE》的主编秦岚说,我们希望《蓝》成为襟怀宽广,能容纳不同流派、不同声音、不同创作主张的杂志。在编选稿件上《蓝》以文学为第一标准,选择当代最优秀的作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团体介绍,在编辑上做了大量的专辑,集中介绍一个作家或者一个创作团体、流派,针对一个话题集中多种声音和多个角度。  相似文献   

10.
魏昕秀 《学理论》2012,(33):217-218
在子女的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最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家庭的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但多数是以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测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完整家庭结构中的离异家庭其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成绩及认知发展、行为特征、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自尊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需要不同的影响自尊要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因素都会对个体自尊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因素影响下个体的抢购行为决策规律,有利于危机篱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策略构建。从个体对危机环境的主观反应和客观特征两方面因素,提出个体抢购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并运用调查问卷和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危机事件越恐惧、对政府越不信任、媒体报道造成的压力越火、对可能危险源的...  相似文献   

13.
已有文献较少研究微观层面的个体腐败决策过程,即腐败行为模型研究。在梳理腐败行为模型理论背景和有关概念基础上,介绍了这一模型所构建的个体从事腐败行为前的四阶段决策过程理论框架,分析了模型中个体动机、意志、认知和情绪等多种成分对腐败的影响机制。总结该模型在个体、情境和组织等因素影响腐败的有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结果表明,相对于宏观因素,个体因素对腐败意图和行为的影响可能更具有决定性。最后提出了腐败行为模型的研究展望: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模型中各有关变量的作用机制,对情境和组织层面的腐败影响因素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疾患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进 《青年研究》2004,10(12):36-41
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资料,从边际人格、人际交往、家庭因素和学校制度因素四个维度探讨了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个体边际人格的特征、人际交往的危机、代际期望的差异以及学校制度的偏离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知识表征的探讨都是从个体角度研究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再现的认知过程,这种研究视角由于忽视社会的维度,最终陷入个体认知的困境。就知识的本质、产生过程以及当代大科学时代的社会背景而言,知识的表征离不开诸如身体、情境、利益等社会性因素的参与和渗透。因此,知识表征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知识表征在主体、表征过程以及确证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不仅可以修正以往个体认知的缺陷,改变以往知识表征的研究状态。同时,由于社会性因素的参与,也使知识表征的研究从个体认知的框架中脱离出来,体现了相应的社会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毕业浪潮激烈涌动,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成功就业,是各高校就业研究工作的重点。从职业生涯指导出发,根据内在特点及要求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群体和个体,强调面对群体学生开展理想化、理论性、全面性的指导,而对个体学生则注重从现实化、技巧性、针对性的角度着手。这不仅利于提高指导效率、优化指导效果。作为就业指导改革的题中之意,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郑巍 《学理论》2012,(25):133-134
本研究拟用国际样本从个体文化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某一维度推测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别选取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我中心取向是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他人中心取向能导致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感受到较高的幸福感水平。不同文化视野中,个体文化取向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毓楠  安俊学 《学理论》2012,(21):62-63,97
文章基于对沈阳地区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家庭、社会、民族等方面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有显著影响,探讨不同个体特征的大学生宗教信徒在信仰宗教过程中的表现,研究其宗教信仰态度的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其他原理一样,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标准的唯一性,这是它的唯物论。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它的辩证法。现在,有些哲学教科书,对其唯一性方面,阐述的比较充分;对其辩证性方面。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且把相对性只解释为局限性,把绝对性解释为“就是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唯一性和绝对性的含义和功能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唯一性是实践标准与其他标准(本本、有用、权威、公意、阶级、客体、逻辑等等)相比较而显示的优越性,具有排他性,其功能在于确立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此外,再无别的办法。绝对性和相对性则不是相对于其他标准而言的。而是实践标准自身在检验各种认识的过程中在不同情况下所显示的两种不同属性,承认绝对性的同时,还要承认相对性,二当相互间没有排它性。它的使命在于揭示实践检验的具体状态,帮助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检验。绝对性和相对性都是以唯一性为前提的。因此,不能只把唯一性和绝对性统一起来,免得引起好象相对性就是不承认唯一性的误解。 那么,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辩证性质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阿凤 《学理论》2013,(18):78-79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不但影响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使个体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它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直接的模式。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使得研究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狼爸"、"虎妈"的案例分析为依据,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来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