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6,(1)
屹立世界几百年不倒的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渐展露其弊端,面对这些可能摧毁民族国家的问题的出现,哲学家们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合理之处却也都有失公正。哈贝马斯关于后民族国家的构想,站在国际的角度阐述了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出路,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解决方案,但其浓重的乌托邦色彩也是兼具褒贬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欧洲集体认同日益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关于欧洲集体认同的研究凸显出其重要性.哈贝马斯认为当前的欧洲正在向一种后民族结构过渡,在这一语境下,集体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之争成为了主导欧洲一体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因素.温特、哈贝马斯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学者分别从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和欧洲共性等方面入手阐释了集体认同的可塑性,而雅克·德洛尔、安东尼·史密斯等学者则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的主权仍是世界政治的重心所系,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朝全球性方向演进,从而形成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在政治影响上的互动.各个民族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去,全球性治理和超国家治理的组织正是由各个国家积极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等催生了全球化,使得世界联系日益加强和紧密。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同时也席卷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一方面,不仅在客观上对民族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经济规则、政治规则造成了消解,使得社会方式与规则在全球走向融合;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主观意义上的东西悄然变化。现代对传统的消解,全球对本土的侵蚀,二者合二为一,同时对社会发生作用。造使得谋求人类发展及建构人类生产规则、生活规则、行为规则的政治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反应。本文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和思维的高度上,民族国家的政治妥协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开放条件下政府能力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政府公共行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政府公共行政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这表现在对传统公共行政能力,即政府的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强制能力和合法性能力等向度的挑战上。全球化并没有消弭民族国家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但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政府必须重塑自身的能力基础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必须从理念上重新理解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行为上调整政府国内国际行为方式、从制度上改革政府体制以提高政府公共行政的能力。这一行政工具理性的转变和建立将使民族国家政府成为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公共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6.
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国家建构是一项重要的未完成任务。本文从与前现代国家比较的视角分析了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并认为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与前现代国家不同,这产生了现代国家建构的两项重要任务: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徐笑良 《学理论》2014,(6):280-28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要求。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强调交往需要主体间平等交流,实现理解。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带来很多启示。以其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交往态度,实现双方地位的平等,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形式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8.
王婷 《学理论》2013,(15):36-37
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时,哈贝马斯肩负起重建后形而上学的使命。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载体,通过"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两大哲学范式建立起他所谓的"后形而上学"。首先简介了传统形而上学出现危机的原因,继而梳理他对于其他哲学家探索路径的批判,从而揭示其"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地位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各国经济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人们都说全球化的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一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如何始终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地位,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国家—社会关系互构中形成的凝聚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逻辑互构,优化国家—社会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国家竞争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追求。文化竞争力(包括制度、制度文化的竞争力)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考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要素。中国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我们要研究和吸收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历史经验,更要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塑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设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这两个复杂的概念背后各自持有一套价值旨趣和伦理规范,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难以完全重合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这两种认同的矛盾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治理的难题。同时,在全球化的强力冲击下,“公民”概念也无法继续作为一种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中介,必须探索一种团结多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新路径。而对以“文力”为代表的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基因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非我族类”思维惯性的国族整合之道。同时,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有助于形成一种非“民族国家”模型的国家理论,这种新的国家理论指向的是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3.
国籍立法是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环节,它使民族国家建立起"国民"边界。对于清末国籍立法,学术界主要把它看作是华侨保护、边民入境和属民改籍等问题导致的结果。从国家建构与国籍立法的历史关联出发,本文从民族国家建构的高度探讨清末国籍立法。民族国家建构包括政权建构和国民建构两大要素。政权建构体现在国际法知识的习得、国家意识的兴起和主权观念的发展上;国民建构则体现在国民身份意识的兴起、权利与义务观念的强化和民族主义的发展上。所有这些要素都与清末国籍立法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民族国家建构是推动清末国籍立法的根本动力,华侨保护等事件则是导致国籍立法的直接原因,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对清末国籍立法形成全面的认识。以清末为起点,民族国家建构对国籍立法具有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不同国家、民族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互间不断交往、交融的过程和趋势.不同的交往观必然会有不同的全球化理路.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为核心,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为规律,延伸出"世界历史"的全球化逻辑;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核心,认为交往行为中的相互作用起着比劳动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建构了一个没有强迫,但又能保持民族国家主权独立的"世界共同体"方案.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但都没逃脱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5.
张成豪 《学理论》2012,(5):13-14
全球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争论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在这些争论中,关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问题是一个焦点。全球化正日益从国家主权、国家认同等方面对民族国家发起巨大的挑战,一些学者认为民族国家将最终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世界政府、世界公民社会。尽管如此,认为民族国家将会终结的说法仍然显得为时过早,而世界公民社会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治理问题上,多民族国家维护和追求统一常常通过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来实现;而多民族国家要在这种统一中维持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则需要对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认真对待.如果说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在概念上的分离是认识民族认同独特性的必要,那么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在事实上的同一为加强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不会使国家和民族利益边界消失.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涉及国家与民族利益、领土与主权等各方面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大.认真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我国行政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是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张红 《行政论坛》2007,3(5):88-90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范围内经济与政治互动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相比,它表现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变革和创新表现在引入了新的核心概念,即"世界市场",重新确定了研究的出发点,扩大了研究范围。作为国际政治与经济主要载体的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自然成为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民生-国家”概念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民生问题却存在于几千年的王朝统治中,并为当权者所高度重视。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民生-国家的建构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本文着重从民生-国家的角度对中国与西欧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阐述民生-国家建构与民族-国家、民主-国家建构的相互促动与对立、依赖与冲突的关系,提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应在注重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相对均衡性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同时,还应关注民生-国家这一重要的建构维度。从“民生-国家”的角度来探讨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0.
族群"政治化"为特征的族群国家和以族群"文化化"、"去政治化"为特征的公民国家是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两种国家整合话语体系。受到苏联的影响,当代中国采用的是族群国家的国家整合话语体系。但是,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暴乱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表征了族群国家话语体系本身具有反效果。相对而言,美国等某些西方国家采用的是公民国家的国家整合话语体系,却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公民国家可视为当前中国国家整合的新话语体系,可视为解决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