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赵国军 《国际展望》2013,(2):84-100
冷战结束前,南海问题并未进入东盟的议事日程。自1992年首次关注南海局势以来,东盟正逐渐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逐渐形成了南海问题的"东盟化"构想。根据这一政策构想,东盟希望按照"东盟方式"确立的原则解决南海争端,同时以国际法编织的规则网络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东盟既宣布在南海争端中保持中立,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表明它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东盟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东盟作为地区组织的总体利益考虑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推动,也有区域外大国的干预。从长远看,南海问题"东盟化"面临着内部分歧严重的困难,但短期内却极有可能为东盟创造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制定南海行为准则而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南海问题"东盟化"可能使中国今后在处理南海问题时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东盟"集体行动"的压力。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坚守底线,利用好围绕南海问题的两组矛盾,抓住关键国家,推动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雷墨 《南风窗》2016,(5):66-68
正尽管美国有与中国竞争"争取"越南的意图,但从越南的角度看,与美国在外交上的接近,与其说是在战略上"转向"美国,不如说是向美国"延伸"。2月15日~16日在美国加州登场的美国-东盟领导人峰会,距离上届在吉隆坡举行的美国-东盟峰会仅隔3个月。在峰  相似文献   

3.
程亚文 《南风窗》2010,(3):29-32
中国复兴首先是在东亚区域内的复兴,这离不开与东盟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合作。要进一步推动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国家提升经济往来水平、并最终形成经济共同体,一个重要方面乃是要根据东盟的战略思维对症下药,逐步化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各种纷争,为中国复兴筑起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10月22日,在我国广西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胜利闭幕,这标志着中国在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定以来,中国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开始出现"迈大步、看多步"的战略转变.2004年在老挝举行的第八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进程的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5.
赵灵敏 《南风窗》2010,(3):26-28
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至今仍然漫漫而长远。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不断升级的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成重大挑战,灾难面前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公共卫生合作的指导思想,公共卫生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国与东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合作,强化"命运与共"意识,可以推动双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此次共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反映显示出中国与东盟双方在公共卫生合作中存在着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资金匮乏、合作意识不强、互信不足等问题。但共克时艰的信念强化了双方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在共同抗疫中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双方应从加强政治互信、培育区域公共产品、建立公共卫生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推动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冷战后亚洲经济日益崛起的背景下,地区贸易制度框架的构建,成为演进中的亚洲地区秩序和地缘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内容与显著特征。亚太经合组织与"APEC方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与"东盟方式",双边自贸协定与自贸区建设,制度竞争与制度制衡,是地区范围内国家间互动关系日益"制度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地区秩序变化和演进的重要表征。对于中国而言,积极适应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制度框架下合作的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双边和多边机制"两条路径,主动参与构建地区性组织和机制,塑造地区贸易规则,是提升自身在地区贸易领域制度性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后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出现深度调整,"链主"通过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进行立体式施压,导致中国制造业在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面临嵌入遭低端锁定、重构还为时过早、攀升被围追堵截的三重发展困境。面对"链主"的创新围堵,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首站的东盟共建区域价值链成为务实选择。中国与东盟共建区域价值链既有能动性、区域性、依赖性、互补性等基础,同时也面临外部因素、竞争性、动力问题等挑战,中国、东盟应取长补短,从认知、原则、路径三个方面完善区域价值链的顶层设计,按照硬件、软件、驱动"三位一体"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打造区域价值链合作范本,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许利平 《当代世界》2013,(10):36-39
201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10+1"合作的典范,引领着东亚合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日益紧密的时代,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具有地区意义,而且具有全球示范效应。10年的中国—东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亮点,值得好好总结,同时更应务实谋划未来发展的方向,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为中华民族的两个百年梦想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洁  朱滨 《当代世界》2013,(8):52-56
南海问题是中国—东盟关系中最重要的安全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依赖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南海局势基本保持平稳,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但是,从2009年开始,南海问题迅速升温,中国与东盟的关注点不得不转向安全领域,双边关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引发这种变化的因素之一是东盟  相似文献   

11.
张哲馨 《国际展望》2014,(3):35-50,155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刘箫锋  刘杨钺 《国际展望》2022,14(2):123-147
跨境数据流动是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治理的新兴议题。在数字经济发展和东盟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东盟从统筹数字经济发展与数据保护入手,着眼于提升东盟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制定并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始于新加坡对数据保护规制的探索,基于东盟个人数据保护框架,在东盟数字一体化总体框架下制定数字管理框架,并以“东盟示范合同条款”和“东盟跨境数据流动认证”两大关键手段促进机制落实。该机制具有灵活性、包容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有利于促进东盟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降低谈判成本与合规成本,获得更多全球竞争优势。对于中国而言,在与东盟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机制合作对接方面具备可能性和可行性,需要充分认识和评估东盟机制对世界数字治理的影响、对地区数字经济秩序的挑战,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公开其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敦促各方尽早达成一份"完整而有效"的"行为准则"。美国通过将该行为"合法化",主导该议题话语权,以及整合东盟内部统一立场等举措,积极推动"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呈现一系列鲜明特点,如以"全政府联动方式"推行其政策,力主"协同性外交"展开磋商,以"协调者"之名行主导者之实,政策高开低走等等。经过奥巴马政府的努力,美国强化了菲律宾、印尼等国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盟的立场统一,也对中国的立场和政策调整产生影响。美国未来将会延续其基本政策立场,特朗普政府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介入有望弱化,目前其政策举措缺乏其他配套策略,对东盟及相关机制的重视减弱,并且鼓励其他域外大国发挥作用。中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排除干扰,以中国方案助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的实践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意义。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快速推进,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东盟各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从最初的观望、谨慎逐渐转变为欢迎和支持,显示出"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南亚的巨大发展潜力。与政府层面相比,东盟智库层面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仍处于逐步深化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在此背景下,应深入分析东盟各国政府和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元认知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策略,以更好地在东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冯晓玲 《当代世界》2023,(11):66-71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既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高端产业不足等诸多挑战。鉴此,中国与东盟应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契机,在海洋贸易、海洋产业投入、海洋开发规则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助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6.
简讯     
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关系的现状分析,并对2002年启动CAFTA建设前后的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的回顾,得出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利弊。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20)
正东盟的巨大优势在于,目前亚太地区没有可以替代东盟的"召集力量"。但东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沟通平台与"规则孵化器"上,而非主导区域秩序安排。9月6日至9日,东南亚国家老挝首都万象,东盟峰会、东盟10+1峰会、东盟10+3峰会以及东亚峰会等接连召开。这一系列以东盟为"中心"的峰会,是目前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机制化程度最高、涵盖议题最广泛、参与国家最多的多边制度安排。但这些峰会召开期间,在英文雅虎上以"东盟"、"峰会"为关键词搜索,新闻只有寥寥几条。而且仅有的几条,大多还以南海争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中国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是由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两项双边活动。在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博览会和峰会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商界增进相互了解、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峰会以“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未来”为主题,充分反映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双方工商界加强全面合作的共同要求,必将对双方扩展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给彼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东盟一体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的成功典范。在区域治理层面,坚持运用"东盟方式"处理问题,强调互不干涉内政、舒适性、松散性和渐进性;在对外关系层面,坚持运用"平衡外交"原则,维护自身安全。这些实践经验成为东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尽管东盟面临诸多挑战,但其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依然充满光明。  相似文献   

20.
亚太战略视域下的美国—东盟关系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召锋 《国际展望》2012,(1):14-25,114,115
由于东盟地区在地缘、政治、反恐、经济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奥巴马履新以来,主动接近并大力发展与东盟国家间关系,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态势渐趋明朗。然而较长时期内,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仍将主要让位于中国、东北亚、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关键国家和地域,这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与东盟关系深入发展的限度。东盟唯有自身行动机能和决断能力的实质性增强,才能赢得美国持久根本的战略关注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