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理论很有特色。他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出解读。包括:现代性的含义及断裂特征、反思性、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其全球化的维度、现代性的后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现代性的断裂性特征的一些启示和思考,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集中对我国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4)
近几年,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早在25年前,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对现代性社会的信任问题做出了精辟分析。本文以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引,将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认为信任危机的产生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时—空分离、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制度性存在的乏力以及个人存在的孤独,在简要分析各个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加以剖析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胡文木 《学理论》2009,(25):19-20
霍布斯思想虽然倍受争议,但是就现代性政治而言,其贡献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它确立了现代政治合法性的论证方式,即,从人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古典美德政治或应然标准来讨论政治;其次,确立了现代政治中个人主义的普遍性原则,认为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不仅身心一律平等,而且都有自由行事的权利;最后,它还确立现代政治中个人与国家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鑫 《学理论》2012,(31):154-155
沈从文和卡扎菲通过《边城》、《城市》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通过对《边城》和《城市》的分析,透过小说创作的表层意识揭示反现代性的深层意识,即:独特环境下独特风情的再现,这种场面掩盖下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沉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美好人性的呼唤及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6)
在鲍曼看来纳粹大屠杀是现代性发展的产物,种族主义并非大屠杀的肇因,科层制与园艺文化的管理体制、受害者的"理性选择"与社会生产中的道德盲视则是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背后都有着现代性的影子。现代性的思想实质是理性,理性战胜道德成为主导思想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鲍曼对于理性、道德的解读与韦伯、涂尔干等学者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审视这种冲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思考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欢 《学理论》2015,(1):78-79
现代性对传统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却孕育着新的危机:现代性造成人的新异化,成为人类自我解放的新桎梏。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做出了深刻剖析的同时也指向了现代性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理解《论犹太人问题》中对鲍威尔的批判,明晰犹太人问题的实质及其与现代性的勾连,为解决现代性问题寻找到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带有很强的文化意味。韦伯是研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工具理性来阐释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文化现代性蕴含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文化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现代性遭遇了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张力:工具理性与自由、一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文化诉求。其中,现代性文化的传统性悖论是现代性文化固有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8.
政党的现代性是建立在社会现代性基础之上的,同时,政党的现代性又对社会现代性具有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保持先进性的政党,才能及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切实保障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僵化、保守、落后的政党只能被历史淘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只有认真解决理想信念、批判精神、主体意识、奉献意识、民本意识等现代性理念缺失问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自觉、自信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修正自我,真正把自己建设成为以现代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先进、清廉、纯洁的政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产生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人与知识的全面关注.人成为知识的主体,并限定其范围.在"功能视角"中,知识分子的身份变迁与其后果相互关联.这包括了:一种是知识分子立法者身份的确立以及作为后果的人与知识结合的关系;另一种则是知识分子转变为专家以及作为后果的人与知识脱离的关系.二者都承认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地位.从功能视角讨论知识分子,旨在作为应对知识分子"非功能化"话语的手段,并以此作为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总体关怀.  相似文献   

10.
鲍曼的现代性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莉 《理论探讨》2005,(1):46-48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鲍曼既不同于吉登斯从制度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的分析,也不同于卢曼通过"差异视景"的建构在系统内部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描述的理论立场。他对现代性的关注是以事件(大屠杀)和问题(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为切入点,以后现代性为参照系,以各种隐喻的修辞手法来分析源于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和理论追求内在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1.
林爽 《学理论》2013,(11):31-32
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自欧洲启蒙时期开始出现,到20世纪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它强调主体性原则、理性原则等.1978年,中国又开始新的现代性追求时,西方已开始反思现代性,但理性精神仍是人类有价值的宝贵成果.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追求现代性的道路,其后最为重要的标志应是辛亥革命.新的一场现代性追求已使中国由计划经济国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社会政治改革还有着艰巨的任务和使命,需要我们付出卓越的智慧和努力去完成.  相似文献   

13.
鲍曼是反思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现代性的文明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但毫无疑问是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理性、官僚体系和社会园艺工程等,使大屠杀的发生成为可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断裂,而是充满关联。后现代性的世界是一个价值文化多元、自由多安全少、宽容和冷漠并存的世界。在后现代性的世界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已成为主流,人们快餐式地享受着文化、参与着政治,以游戏的精神对待着生活。全球化使时空压缩,距离可以很容易地被超越,处在全球化中的人们都是游客。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对后现代性研究的超越。流动的现代性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理解现代性的矛盾问题,需要紧紧把握住资本的逻辑。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行进于资本的矛盾裂变之中。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居于现代性矛盾的核心,从内部规定着现代性矛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9,(2):11-20
在当代技术背景下,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应该理性选择由现代性与技术二者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现代性制度供给的路径。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路径的理论前提下,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性制度供给的逻辑在于遵循由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与虚拟现实性共融共生的合规律性,而其所发挥的功能体现在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利益分配以及维持政治和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为此,应该科学定位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性制度供给的实践:就其过程而言,应不断提升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性制度供给的意愿和能力,并努力克服制度供给的滞后性和偏差性;就其供给质量而言,应努力将外在的制度约束转化为人们的内心服从和行动自觉;就其实际操作而言,应力求协调并平衡强制性制度供给与自发性制度供给、特定制度供给和散布性制度供给以及正式制度供给与非正式制度供给之间的关系,确保各类型的制度供给能够相宜相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增强制度的效能与效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依据不是纯粹的政治经济问题,人的心理、思想、行为、态度的现代化,同样也是判断国家是否进入现代化的重要依据。人的发展水平是评判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根本指标。只有人具有了现代性的品质,才能长久有效地维持、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及其成果。当前学界,普遍对人的现代性内涵进行研究。对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性阐述,人的现代性的特征概括及其构建途径的研究较少。通过对人的现代性的溯源研究,阐述现代化社会中构建人的现代性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分析人的现代性构建现状及其发展瓶颈,对如何更好地构建人的现代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代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学术话语及其理论思想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非“现代化”,也非所谓的“后现代”,而是“现代性”,即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这种转型与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结构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符合现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和要求的社会秩序生活得以重构,或者说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以上判断,不仅源于理论分析和推演,更是由转型中国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交为一个现代性社会.中国的现代性是从西方引入的,相对于西方而言,我们的现代性只是刚刚起步.而中国要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现代性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可见,研究现代性对中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4)
启蒙理性所预设的理论逻辑是:在全球化的扩张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都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形成一元现代性的图景。多元现代性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话语霸权。"多元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现代性,也不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多元现代性"观念为人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多元现代性"观念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现代性的垄断话语,为非西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阴暗面,深化了人们对启蒙理性的认识;第三,"多元现代性"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为现代性从多元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0)
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吉登斯提出结构化理论,强调行动者的反思性存在以及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并不总有利于个体主体性地位的提升,反思性的过度发展不但没有使人类得到自由和解放,反而将其带入一个风险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成为社会变迁的客体,自我认同倾向于一种"集体认同"。因此,在对行动者与结构化再生产问题的分析上,结构化理论尚有一定局限性,需继续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