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褚悦 《学理论》2012,(21):161-162
20世纪20-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风潮,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有许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革命文学、普罗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等。由于韩国的意识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对于这一部分的文学的研究在80年代之前一直是一禁区,至今仍未得到多角度的研究。本论文的议题为这类文学在韩国的最初形态——革命浪漫主义文学。从浪漫主义的分化过程出发,从内外四个方面分析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分解和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李映冰 《理论导刊》2015,(3):108-112
文章对1990年代国内文艺学界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论争的几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补充性、修正性说明,用来定义文学并不合理。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本身、历史沿革以及出于现实的考量,用"意识形态"定义文学都是一种必然。文学在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超越于意识形态的、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审美反映"命名。"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和"审美反映"的文学观两相结合,奠基并建构了新时期以来渐次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学是近年在文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英美文学出发,对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自然"和"回归本性"两方面主题的深层内涵进行剖析,借以引起读者对生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不断改写和重写,也由于文学边界的不断扩展和越界,加之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理论基础、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不同,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及文艺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选读、误读、臆解甚至背叛,导致西方文学理论界百年来关于文学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论争复杂诡谲,在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谱系中对此也形成了相去甚远的种种看法。本文对相关不同观点的论争及演变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周春华 《团结》2012,(3):53-56
柳亚子(1887—1958)先生是民革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以诗歌为武器宣传革命,坚持真理、爱憎分明,是一位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积极拥护者、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的诗紧密结合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撼人心灵的艺术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送给他的对联中写到的那样:"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与毛泽东主席也有深厚的交谊,诗词赠酬频频。毛泽东主席曾以"人中麟凤"来表达对柳亚子的敬意之情,更对他的诗词给予了  相似文献   

6.
李鹏 《学理论》2012,(18):109-110
从来没有一个关乎文学的定义获得学界的公认,一个在教科书中最为流行的定义是: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但是何为艺术,又是一个让人说不清的概念。但是无论艺术的边界多么难以划定,审美最为艺术的本性却得到了公认。根据概念间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审美性推出文学的审美本性。文学之为文学就在于它的审美性。从这个点出发,考察文学是否进入自觉时代就有了三个方面的参照标准:一,文学的审美性有没有得到认识;二,有没有围绕审美性进行的文学创作;三,有无审美观照下的文学批评。以这三个参照标准重新考察文学自觉这个问题,发现早在魏晋之前文学自觉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7.
打开"普世价值"论争的症结,需要我们对"普世价值"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区分作为抽象的理念层面的"普适价值"和作为当下中国现实形态的"普世价值",区分作为西方人鼓噪的"普世价值"和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的"普世价值"。为了在思想层面上产生持久强大的凝聚力,我们需要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充满各种认识迷雾的"普世价值",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统摄"普世价值"的论争。  相似文献   

8.
李新 《学理论》2011,(9):76-77
受明代前两次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云间文学在嘉靖和万历前期表现出趋同求应的态度。在万历后期和崇祯之前,云间文人对待复古则是谨慎和反思,并产生一批求新猎异的名士文人。而在明末的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中,云间几社又是排头兵。因此,对待文学复古,云间文人并不是简单地亦步亦趋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旌旗后,而是呈现出欲舍又难分的复杂情结。  相似文献   

9.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推翻封建统治为宗旨的革命文学团体,以诗文为革命的号角和武器,与顽固的封建专制及封建旧文化进行顽强的搏斗。柳亚子是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南社的革命豪情和英勇斗争精神鼓舞培育了他,同时他也是南社革命精神始终不渝的坚持者和发扬者,是南社"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重要人物。总之,柳亚子在南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他的全心付出就没有南社当时的辉煌与成就。  相似文献   

10.
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代被称为一个开放的盛世,表现在文学风格上则多是气势恢宏的昂扬情调.但到了中晚唐,由于时局的变动,唐由盛转向衰落,为了挽救这种局面,实现中兴,于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主导的一群士人掀起了一场复兴儒学的思潮.而到了宋初由于对当时浮靡文风的不满,以欧阳修、苏轼为中坚力量的一批文人也发起了一股文学复古的思潮.同是古文运动,有继承之处,也有区别之点.  相似文献   

11.
马荣 《学理论》2013,(24):165-166
辽宁民族文学建构,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富有弹性内涵。意识共识为辽宁民族文学的建构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一,正确认识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关系是民族文学建构的前提;其二,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辽宁民族文学,在不断创新中,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进行"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建构,确立辽宁民族文学获得世界文学的存在属性,从而实现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来,深圳文学史上出现过"打工文学"、"移民文学"、"新都市文学"、"商界文学"、"青春文学"等等文学现象,与之相应的作家作品亦有不少。而在当下的深圳文坛,一群较有文学潜质和发展势头的作家,已然在岭南文学的群落中,崛起和区分出一个完全隶属于自己的文学群落。从全国性视野予以观察,深圳作家中一群成就较大者,  相似文献   

13.
黄海浪 《学理论》2013,(8):178-179
王德威先生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众生喧哗、富有生命力的晚清小说局面,并狭隘地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由"五四"提至晚清。作者一面不断强调现代的多种可能性,一面却又将已经出现的多种文学类型视而不见。作者在对"五四"文学发出责难时,没有站在真实的历史中做出客观的评述,因而存在诸多质疑。当然这些质疑不是意味着对它进行全盘否定,书中很多观点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方美 《学理论》2012,(20):173-174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的文学文本,出现了非线性的文学文本。文本方式的改变也给文学接受带来了改变,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评论上主体性作用在增强。读者告别了单一的文字文本,图像的参与使视觉上获得了更多的新鲜感。但另一方面,图像使文本审美空间缩小了,文本的韵味也因此降低了。图像使带有模糊美感的文字文本明晰化了,略去了读者的体味过程,容易造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相似文献   

15.
张娟娟  王祖友 《学理论》2013,(24):167-169,185
以"中国知网"和互联网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使用文献检索、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84年到2013年的三十年中的生态文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统计。各林业部门主办了林业报刊副刊,科学界主办了《大自然》、《绿叶》、《绿色大世界》、《自然与人》等众多生态文学杂志;国内公开发表的生态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献共有3 372篇;成果书籍129部;著名的大型国内外会议数十次等;整体上讲,我国的生态文学已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仍未系统化、全面化,有待向生态美学和生态人文主义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6.
周海鸥 《学理论》2012,(15):123-124
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世界、作者、作品共同构成一个循环的文学活动体系。在这一系统中,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与接受,作家的文学创作将失去意义,因而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家们也意识到读者的重要性,提出一些与读者阅读心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既揭示出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隐含的读者因素,又反映了批评家对小说中读者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格局呈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的面貌。本文从思潮的分流、流派的多元、题材的拓展、个性的凸现等角度予以了简要的论述,指出30年代文学并非传统所谓的左翼文学一统天下,而是多种文学思潮齐头并进,显示了独立的、成熟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0)
文学翻译的编辑应该懂一点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大量的文学译作编辑过程中,会发现译者往往将原作中的意义空白在两种语言中进行转换,并将其加以填补,以取得明确的意义。认为文本层次上的意义空白并不是缺陷,而是作品的文学艺术性所在。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解释意义空白形成的原因,尝试将"象"的概念引入文学翻译中,以便帮助译者构筑译作的文学艺术性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也作为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广为流传,这个优美而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从产生到成型,经历了几代文人的润色,白蛇从单纯的无情蛇妖到有人性的善良蛇仙,许仙从陷害娘子的无情无义到维护娘子的情义至尽,人物性格发生了重大改变。《白蛇传》的故事演变过程和文学价值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曾羽霞  童圆 《学理论》2013,(15):169-171
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作为不同的价值类型,两者本无明确划分,力图将两者区分开来的行为其实是拥有权力话语的阶层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的发言。从表面来说,精英文学似乎总是引领和规范大众文学的,但究其实质,精英文学的目的始终是维护其话语权,对其他话语往往采取"遏制"和"修正"两种途径。大众文学尽管不以话语权为目的,但在传媒时代下,大众传媒加速了精英权力话语的消解,大众文学的兴盛和发展从本质上颠覆了精英文学的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