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汪涌豪 《传承》2011,(4):71-73
有鉴于有些危机不源于经济而在人心,不在于贫穷而在贪婪,我们认为,现在是到了重新定义发展和幸福的时候了。而当此际,建立在欲望简化与精神余裕基础上的传统中国人的幸福观,以及那种由"内求诸己""反身而诚"而体会"乐莫大焉"的东方式的自省与诚意,显然不外在于这种定义。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定义是多维的、多义的,企图一劳永逸地作出一个完善无缺的定义是不可能的;问题哲学不同于具体问题,它力图在众多具体问题中寻找那些实证科学无法实证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问题哲学的推进必须以本体哲学为指导寻找感兴趣的切入点提炼问题哲学,并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进行合理的问题定位。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得以大力推进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在研究平台建设、研究队伍和研究主题的多元化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方法论意识不足;学术独立性不强;理论创新乏力。而研究的进步体现在尽管有关创新的形式、理论名称及来源方面还存在着不同意见,但赞同"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提法的学者还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开始了理论创新的尝试。其实,赞同和否定中国学派提法的学者,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存在与理论创新的形式、思想来源层面,而不在于创新本身。为了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发展,亟需解答的问题是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身份问题及对国际体系的认同问题。另外,理论有不同的层次,回答这一问题意义上的理论创新,代表的仅仅是某一层次的理论发展,并不能代表在其它层次上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楼市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泡沫,有多大的泡沫,而在于它已经形成一种定型化的社会剥夺机制.这是一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富裕群体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剥夺,甚至也包含着上代人对下代人的剥夺、原住民对新移民的剥夺.要解决中国的城市住房问题.必须进行"二次房改",而实行"市场化福利"则是"二次房改"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5.
兵学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部分。老子以俭武为价值取向的兵学,体现的是"以奇用兵"即"奇"的整体特点;虽然不反战,但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解决问题为止,绝不逞强;在动态的层面,它体现的是"不武"、"不怒""、不敢""、不骄"的样态,洋溢着尊重生命、克制欲望、为他者的发展而创造条件,而不是把他者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真正强大的感召力不在于"武",而在于公平爱惜他者情怀的切实传递。  相似文献   

6.
<正>观察记者:什么叫粮食安全?王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上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几十年来,粮食安全的概念随着世界粮食供求状况的变化而不  相似文献   

7.
蒋洋洋 《小康》2009,(3):42-44
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的好处不言而喻。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而在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事实上,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偏热转向过热。给经济降温的方法有很多,但只有"藏富于民"才是最根本的办法,并把经济推向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李志强 《传承》2013,(4):78-79
研究者对张载"太虚"的理解不尽相同,"气本论"和"太虚本体论"的争论之处不在于"太虚"是否存在,而在于"太虚"是否等同于"气"。然而,从张载的原著中不难看出,"太虚"与"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同。在张载那里,"太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存在场所,是至静无感、无形实有的永恒存在,是人类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力是近年来影响我国网络社会正常发展的突出现象,但是对这一现象如何定性始终含混不清,原因在于其概念未能得到准确定义。在对学术界关于网络暴力的概念定义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认真考察了"网络暴民"的自我辩护,把网络暴力定义为网民对当事人或者组织实施的以制造心理压力为手段,以迫使当事人或者组织屈服的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总称。网络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简单地视为贬义词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强调,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而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当前,我国基层的党建工作重心是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不动摇,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导向性,充分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的历史时期下,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党建工作,是当前建设的重点所在。本文将从基层定义入手,探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以便推进新时期我国基层党建工作健康、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2.
肖瑛 《人民论坛》2014,(11):14-18
中国社会当下出现的公共性不足问题,症结既不在于个人主义的泛滥,也不简单地在于传统道德的衰落,而在于"差序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兴及其所引起的"自我主义"的过分膨胀。因此,重建公共性的核心议题是把个人带回社会即重建个人主义,以个人主义建设为公共性提供价值基础,以公共性建设来引导个人主义远离自我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韦世林教授著《空符号论》一书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颇具新意的书。正如作者所说:"空符号的发现开掘了符号学的蛮荒。"这本书的新意就在于开掘了"空符号"这片符号学的"蛮荒",而这位拓荒者就是韦世林教授,《空符号论》就是拓荒者拓荒的实录。一在人类生活中,符号是连结心灵与世界的桥梁和中介,无论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符号,以至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把"人"就定义为"符号的动物"。然而在符号学说史上,符号学  相似文献   

14.
对社区妇女工作的全面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砚 《中国妇运》2000,(6):18-20
一、什么是社区———调研 ,为我们上了社区建设这一课。我们在湖北省孝感市一个居民区的宣传橱窗中看到社区的定义 :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载体。社区有5个基本特征 ,1、有共同生活的人群 ;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 ;3、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生活服务设施 ;4、有一套相互协调配合、适应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 ;5、人们在情感和心理上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社区不等同于街道 ,社区与街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性质是住地居民的自治组织 ,委员会由居民选举产生 ;而街道是区政府派驻于地区的管理组织。社区以1000 -2000户居民为…  相似文献   

15.
简明 《长白学刊》2005,(6):80-83
在辛亥革命期间,尽管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几经变化,但仍可看到它的清晰轮廓:1912年以前,延续了日俄战争以来的"保皇"政策;后期是利权外交,即以"贷款"为饵,诱使南京政府出卖长江流域之商业权益.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所谓"同情革命",而全部目的在于"打劫革命".孙中山不能争取到日本政府的实质援助,是最后被逼与袁世凯妥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之本质"时指出:技术时代的"危险"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作为此在的解蔽之"命运".由于技术这种解蔽方式遮蔽了其他方式,因而此在的"存在"被遗忘了.这种回到人的本质处去思考技术的做法,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在于:生存危机并不在于技术本身.发展伦理学不直接批判技术,而是以发展观问题为核心,对人类自身行为根据进行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17.
侯开荣 《创造》2004,(7):47-47
枯槐聚蚁,秋水鸣蛙,胡长清、成克杰们的前仆后继落马翻船有其体制根源.但是,在腐败的问题上,人性的弱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起了作用的.许多情况下,腐败的原因不在于贫穷而在于贪婪,在于人的欲壑难填."半推半就"、"再多也不够"!  相似文献   

18.
一、"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和探讨民主集中制问题,往往大谈"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而始终不谈甚至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即使实际上涉及了,也在不经意间被"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所取代了.这样就把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歧途.其症结在于:"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问题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有着原则的区别.深入研究民主集中制而不探讨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侈谈什么"民主"与"集中"如何,这就必然陷入认识误区和陷阱而不能自拔.关于"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原则差别,笔者在<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一书中分三点作了分析论述,在此不赘述.不过有两点还是需要加以强调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没有什么关系比人际关系更为重要,也没有什么技能比交往技能更加永恒。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无怪乎有研究黑猩猩的动物行为学家对我们的远房亲戚下了如此一个定义:“一只黑猩猩,不是黑猩猩”。不知道如此说法是否可以类推到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某个被称之为人的个体,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邓晓成 《求索》2012,(5):102-104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学以消费性和娱乐性为主要旨趣,呈现出直观化、故事化、信息化、肉身化等形态,形成以"养眼文学"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文学。"养眼文学"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灵滋养、思想提升、精神升华、性情陶冶或知识增长,而在于娱乐的实现、个体感性诉求的满足与视觉冲击的产生,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快餐化和文学价值倾斜,导致了文学泛化趋势和文学文体困顿,阻碍了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故而,从"养眼"回归"养心",是以"养眼文学"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大众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