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公为官清正廉明,刚正无私,执法如山。他家教严格,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以吾志,非吾之孙!”叫家人请人刻石碑,砌在堂屋东边的墙壁上。这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极大。儿子包缓为官:“清苦守  相似文献   

2.
宋初反贪污的措施之一,是改武治为文治。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文臣统治全国,不仅保证了宋代的统一和稳定,而且有利于为政廉洁。文官不能挟军权以营私,且大多有廉耻之心。包拯的家训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太祖虽为武夫出身,但他深感武夫治国的危害,因而当他“知堂吏擅中书权,多为好赃,欲更用士人”。而各地在“五代时,尉职以军校为之,大为民患”。因此他改为任用文人,“令初赐第人…  相似文献   

3.
读包拯“家训”有感聂周勇包拯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他一生视清廉为做人做官的根本。所以,在为官的三十年间,包拯对人、对己、对家族亲属都要求极严。为教育家族的后世子孙,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  相似文献   

4.
正走进包公祠,大殿内的包公铜像颇引人注目:蟒袍冠带,正襟危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从铜像两眼之中散发出来。看着铜像头顶上"正大光明"的匾额,不由得让人想到他那段有名的《诫廉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  相似文献   

5.
第 一 次 来 安 徽省 城 ,同 行 人 说 ,利 用 下 午 空 闲,出去 走走 吧 。我想 到包 拯 为“庐 州 合 肥 人 ”,逝 世 后 归 葬 故 里 ,应 该 有纪 念之 地 。便 说:“去 拜谒 包青 天 !” “包 青 天 ”就 在 市 内 ,离 驻 地 很 近 。 看过 包 河 、包 祠 、包 墓 之 后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7,(1)
<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特别重视良好家风的构建,留下了许多著名家训、家规,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优秀成果,对营造现代家教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铁面无私的清官包拯给子孙留下的家训,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严格的家  相似文献   

7.
陈克鑫辑 《湘潮》2012,(9):46-47
古代清官“治家”的智慧。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颜之推以“家训”展志,规范子孙,恐遭“败德”之患。《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序致第一》开宗明义,“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必须“轨物范世”、“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其内容涵盖教子、治家、风操、名实、省事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铁面稽查“包站长”─—记合水征稽站站长、共产党员陈俊杰包站长本不姓包只因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大有宋朝名相包拯的遗风,所以车主们都管他叫“包站长”。他,1米8的个头,黑黑的脸膛,两眼炯炯有神,平时总是穿一身特号标志服,戴着大盖帽。他就是合水县养路费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尚俭戒奢思想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起,便首开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之风的先河,《尚书&#183;大禹谟》就有“克勤于民,克俭于家”的记载。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在对子孙的家训家诫里、在世代相传的民间俗语中、在文人骚客的诗词里,随处可见对节俭的深刻认识和对节俭行为的肯定和赞美。探讨古人对节俭问题的认识、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诫贪酒联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饮酒很注意场合。一次,包拯请他和他的政敌一道来家中宴叙,意欲为二人和解。席间,王安石却始终只动箸而不端杯。事后,包拯责怪他太不近人情。王安石也不辩驳,只是写给包拯一联解释原委:“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莫过。”原来这是一副集唐人句的漏字联,上下句各漏去一个“酒”字。  相似文献   

11.
廉洁出威信     
《湘潮》1991,(5)
干部要有威信。因此,令才能行,禁才能止。干部的威信从何而来?古人云:“廉生威,洁生信。”也就是说,威信来自廉洁。北宋的包拯,为官不贪,执法如山,百姓视其为父母,呼为“包青天”;明朝的于谦,洁身自好,“两袖清风”,调任时黎民“伏阙上书”,“长跪相留”;宋代的苏轼,“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生前人们为他立生祠,死后人们长哭于市。  相似文献   

12.
李文海 《学习月刊》2012,(15):35-36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13.
李文海 《学习导报》2012,(18):41-42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14.
<正>近来,家风类节目《儿行千里》讲述了一个个家风传承的温暖故事。其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深情追忆了父亲生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家风家训对后代为人处事的影响。饭后书房"进不得"父亲有句名言:"虽然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生活上,他一生信奉一个"俭"字。这种生活态度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我和妹刚回国时,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我丐和妹妹有些怯生生的。比如第一次在丐国内喝牛奶,我们就不太习惯。以前  相似文献   

15.
国和 《先锋队》2011,(21):54-55
人民领袖毛泽东对于身外之物非常淡薄,惟独一生喜爱文房四宝、古籍、书画、印章。青石砚毛泽东爱用毛笔,终身以砚为伴。他所用的第一方砚台,长19厘米,宽12.5厘米。那是他读私塾时所用。此砚为韶山青石所制,现藏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的一方青石雕花砚为建国之始,大画家齐白石所赠。砚长26厘米,大头15厘米,小头14厘米,厚2厘米,配有楠木砚盒。此砚有齐白石亲手砚铭:"片老真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九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  相似文献   

16.
1 1935年6月,成思危出生在湖南湘乡,父亲成舍我是我国报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成家五姐弟中唯一的男孩,“自强、独立、民主”的家训,使他从小就有了“男儿当自强”的意识,父亲给他取名为“思危”,就是想要他居安思危,不要忘记一个男儿的责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两岁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任社长的《立报》由于坚持抗日立场,被迫于1937年11月25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6,(6)
正前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位置推出了《刻在青砖上的家训》专题报道。文章介绍,走进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迎面而来的,除了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民居,还有镌刻在每家院落墙壁青砖上的富含哲理的家训,这些家训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世代子孙。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家训形成于明清时期,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有26则,从修身、处世、兴教、耕读,到治家、报国、守信、廉政,内容非常广泛,条条都实实在在,句句都有针对性,不仅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更  相似文献   

18.
快乐存折     
有一次,我去凤凰城,偶然碰见一位老人,他从包里掏出一个本子,翻了翻:“小伙子,你看,这是我曾经获得的奖品呢……”看后,我对那个小本子产生了兴趣。那是一本过去年代的“工作日志”,粗糙的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快乐存折。见我打量那个小本子,老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刻     
正笑话不可能有一次去超市买完东西排队,我前面的人交款时收银员说:"你这个100元是假的。"那人做震惊状:"不可能啊,这是刚刚面馆找我的啊!"愚公移山愚公弥留之际,子孙围绕在床前,见愚公嘴巴张了又张,长子知道他心愿未了,便凑上前去附  相似文献   

20.
李文海 《学习导报》2012,(22):46-47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鼎盛。 家训主要关注的是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人生追求及精神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希望子孙们始终保持清白家风以达到家族的福泽绵长。但正如李鸿章在一封家书中所说:"人虽有文章、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