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写博客、看博客开始融入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博客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信息和沟通平台的同时,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教育引导和法律规范并重,强化青少年博客以及博客营运网站的自律意识,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力量引导青少年博客行为,政府、新闻传媒、共青团组织充分利用博客作为宣传阵地.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发展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规模越大、程度越深、周期越短。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新生代”青少年的自身特点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内生性因素。同时,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日益增长,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流行文化的参与愿望就会降低,并逐渐趋向稳定和固化。其他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选择性因素,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化速度越快,带动并形成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可能性越多,更新替代的速度越快,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反作用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青年街舞的文化意义在于,它以体育为栽体,反映了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与发展.街舞在中国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求,也有时代背景的深刻内涵.街舞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街舞热潮背后,暗含着社会急剧发展下本土青年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钟建华 《前沿》2013,(22):125-126
“三俗”文化的流行,扭曲了社会的主流价值,颠覆了人们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人们价值虚无,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三俗”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三俗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树立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四个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提出政府、媒体、青少年三方面共同着手,消除三俗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下性及当下性中的多样性,正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魅力所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易变性。青少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这种貌似具有统一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求的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识。“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同辈文化”,在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途径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其中“表态”的成份更高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不能说没有道德性和政治性,但多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及产品,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场游戏。“青少年流行文化”会不时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刺激,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具有反抗性、更反对社会。他们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的。  相似文献   

7.
岳璐  蒋超 《青年探索》2013,(4):17-22
流行文化在当前日益蓬勃发展,并呈现出由城市逐渐向农村地区蔓延的趋势,因此在农村青少年群体中研究流行文化的传播态势极具研究意义。根据对两所典型农村中学的调查分析表明:流行文化已经全面渗透到农村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其对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表现为当代的农村青少年在人生观方面世俗化与低俗化并存,在金钱观方面节俭主义与享乐主义同在。因此在如何理性引导和科学利用流行文化走向农村青少年群体这一问题上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下,分析与研讨流行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是一项宏观而紧迫的重大战略课题。流行文化现象是一种鲜活的时代印记,它直观而不失深刻地反映了现象背后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国民性塑造及价值观引领的路径及方式。根据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研数据,重点探讨近十年来流行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相关的四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流行文化的理论内涵及核心特征;当代中国青少年眼中的流行文化:流行语和流行产业;流行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中国青少年中未来的流行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公民素质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走向.为了解武汉青少年公民素质的现状,研究青少年公民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武汉团市委在3000名各界青少年中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欣悦 《青年探索》2006,(2):57-57
2005年9 ̄10月,新浪的“中国首届博客大赛”、搜狐的“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和博客网的“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先后拉开帷幕。与此同时,诸多知名人士纷纷建立博客,与网友开放式交流。博客正在从寡众走向大众。一位国内知名博客说:“2005年或许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的博客元  相似文献   

11.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纵观最近5年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已经建立,并且在大众中培养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发达的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被迅速和广泛地用于制造流行品。在中国社会转型中逐渐进行着新的社会分层。一部分高收入青年群体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消费群体,并形成了“小资”和“新人类”为代表的两类亚文化。两者都自我标榜为时尚∶“小资”推动了“怀旧”风潮,而“新人类”则兴起了新潮文化。此外,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小众化”的趋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仍然带有“后殖民”的色彩。欧美和日韩的流行文化产品仍在大量进口,占据了较大的流行品市场份额,并引导着流行文化的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港台和广东作为西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地位正在被北京和上海两地取代,两岸三地的流行文化出现趋同和互动的趋势。而京、沪两地自身在流行文化生产上则有进、有退。面对市场化转型中的变动不居,中国青少年普遍感到困惑和迷惘,他们以想象中回到过去的方式逃避现实,由此引发了“幼稚化”的流行。流行文化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民族主义、“左派”思潮、“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6,(1):98-99
2005年9月-10月,新浪的“中国首届博客大赛”、搜狐的“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和博客网的“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先后拉开帷幕。与此同时。诸多知名人士纷纷建立博客.与网友开放式交流。博客正在从寡众走向大众。一位国内知名博客说:“2005年或许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的博客元年。”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凸显其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有助于培育和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提供积极的网络政治实践和政治训练.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消解特定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属性.正视这些影响和作用,发挥出网络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能量,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还有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西方流行文化不仅只是普通的大众文化,也是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它对中国大学生有着惊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多维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尤其值得警惕。相比传统意识形态形式,西方流行文化具有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生态,它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主动性更强,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因此,要批判看待西方流行文化,探索流行文化语境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博客热的价值观根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在当代大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根源在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社会对个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个人成长发展环境的多样化、社会提供的选择空间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多样化四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博客热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博客的正面价值,与在大学生中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脚印与发展写真,是一代代青少年梦想与追求的记录.本文以时间为序,对2000年以来具有较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梳理,以期窥见21世纪初期我国青少年发展的心路历程,把握"80后"、"90后"青少年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青少年亚文化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与主流文化的揶揄抵抗中积蓄力量,试图与青年人建立认同,达成共识。解构网络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我们发现,在网络平台的促进下,青少年亚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存在断裂,试图在逃避中反抗主流文化,呈现虚拟中的真实。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正义取向的文化认同和话语权力的反哺教育是网络青少年亚文化在对抗主流文化的同时与主流文化共存的中国式关照。  相似文献   

18.
运用博客拓展政治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即Blog一词,源于英文中的web log(网络日志)一词,而“博客”则是参照了“骇客”“黑客”等,进行了中国化翻译的结果。一、博客在中国的普及情况2005年是全球互联网以及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600万。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了大众,互联网发展到个人化时代,并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带给社会和网络层面的巨大跃迁。它是个人在经历作为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信息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机会的创造者这一系列过程后,终于成为互联网的中心,并引发个人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的五个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承认和发展本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同时,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逐步走向融合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这也是决定青少年流行文化基本趋向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当今社会已进入“文化反哺”时代、网络信息时代和“物质主义”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国际化、物质化、简单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向将进一步凸现,而且这些趋向有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较大的改善,而此时凸显个人才能、张扬个性的需求日益突出,博客应运而生,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被视为是“草根阶层”表达观点的阵地。博客在2000年兴起,成为一个热门概念,从2001年开始变成主流。2005年可谓博客之年,博客由原来的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是为了开博客才上网。真正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博客也是在2005年,美蓉姐姐被选定为中国首部博客电影女主角.再加之新浪“名人博客”的“煽风点火”,博客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国。现在博客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的概念.但这丝毫没有阻碍博客在中国发展的脚步。2005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的《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短时间内,中国三分之一的网民已成为博客,就在不经意间,博客已经开始从政治、经济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影响人们的视角和行为方式,而处于拐点期的互联网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颠覆力量.博客这朵当初的小浪花已经逐渐掀起了人们网络生活的新一轮狂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