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证据学和证据法学历史分野的考察,可以发现诸多学者曾经对证据法学独立作出的努力,证据法学独立于证据学以及程序法学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回顾我国从1930年到2005年证据法学的起步、发展、挫折到恢复的历程,虽然有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证据法学研究作出的贡献,但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甚至重新纠缠于证据学的研究之中。如果要立足于证据法学的继续发展,应该借鉴英美证据法学的学术资源,明确研究的对象,改进研究方法,并在研究的程度上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裴苍龄 《河北法学》2012,(12):55-65
近年来,有些学者质疑甚至否定证据学或证据法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提出围绕证据的活动是不是认识活动的问题、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的理论转型问题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工具主义有密切的关系并为程序工具主义和程序虚无主义提供合理化解释等问题。这些观点均不能成立。证据学或证据法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证据学”理论,不仅无法包含大量现代的证据规则,而且与现有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也显现出明显的不兼容性,因而应该完成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的理论转型。“证据法学”作为独立的法学学科可以使研究者从法律程序的视角观察、研究证据问题,使证据规则真正成为程序法的一部分。刑事证据法体系由两种证据规则组成:一是有关证据法律资格的规则;二是有关司法证明的规则。只有确立这些证据规则,刑事证据法才能通过规范法庭审判过程,进而对侦查和起诉活动发挥有效的控制和约束作用。刑事证据法不仅可约束裁判者的自由载量权,避免使作为弱者的被告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误判发生的可能以及避免司法裁判的拖延。  相似文献   

4.
法学证据学是运用证据判断规则来认定客观事实存在的一门法学科学。医学诊断学则是找出疾病存在的证据的医学科学。证据学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并对证据进行质证的规则。用在医学诊断学上则是对遵循医学科学原则及医生职业道德、依照诊疗程序,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核证据并落实证据。如存在充分、必要的证据即可确诊;对证据的收集不全将导致漏诊;而对证据的错误判断则引起误诊。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告诫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诊疗过程中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兰民惠  黄文瑶 《证据科学》2007,14(1):63-64,62
法学证据学是运用证据判断规则来认定客观事实存在的一门法学科学.医学诊断学则是找出疾病存在的证据的医学科学.证据学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并对证据进行质证的规则.用在医学诊断学上则是对遵循医学科学原则及医生职业道德、依照诊疗程序,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核证据并落实证据.如存在充分、必要的证据即可确诊;对证据的收集不全将导致漏诊;而对证据的错误判断则引起误诊.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告诫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诊疗过程中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法律上的新问题。例如在证据学方面就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计算机数据在证据学上的地位。   证据是证明某种事物是否存在、某种结论或看法是否正确的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也就是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是能够说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都可以作为证据,在诉讼活动中发挥证明作用。   传统的证据学认为,证据包括物证与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相似文献   

7.
刘为军 《政法学刊》2009,26(5):87-92
由于研究对象的同质性,证据学和行为科学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行为科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隐藏在证据行为背后的内在推动力和各种影响因素,许多成熟的行为科学理论也能在证据学领域找到适用空间。诸如理性原理、满意性原理、效益原理和激励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证据学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可以对证据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神示证据制度后,西方国家选择的基本证据制度就是法定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的本质就是法律制约证据,这就是历代立法中犯下的最大错误.这一错误颠倒了意识和存在的关系、践踏了证据的客观属性、把证据问题人为地变成了法律问题.证据学研究证据及其规律,而证据及其规律都是事实问题,不是法律问题;证据学研究证明及其规则,而证明及其规则都是认识问题,也不是法律问题.由此来看,证据学根本不是法学.证据学是着重从实质层面研究证明的学问.逻辑学是从形式层面研究证明的学问,被称为“形式逻辑”.证据学就应称为“实质逻辑”.“实质逻辑”就是证据学的学科定位.  相似文献   

9.
公证的证据学大有文章可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个公证员都知道,公证书可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在制作公证书时,却很少有人注意从证据学的角度去收集公证的证明材料。实践证明:公证书作为公证机构创造的证据,也需立证有据。不论是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出具公证书,还是将来解决涉证纠纷,公证书都需要有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新证据学”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围绕证据法学的一系列法学理论成为了国际运动的重点关注对象,领导着英美法学证据理论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由证据可采性规则转变为了证明过程.我国的证据法学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将证据作为法学研究的中心,但是当“事实信息理论”为代表的证据法学理论被提出,我国证据法学的研究重点转移,未来发展基本趋势表现为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本文首先阐述了英美证据法学的发展与新证据法学的兴起,之后分析了我国证据法学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站在全局性角度分析了我国证据法学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司法证明机理: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利强 《法学研究》2012,(2):143-162
司法证明机理是指由多方证明主体共同参与进行证据推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没有对证明机理的深入把握,就难以通过"证据群"获得可靠的事实认定结论。近年来,英美学者致力于对证明机理的探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证明机理的研究对于摆脱司法证明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英美"新证据学"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论、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化研究,以期实现司法证明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洪律师系列推理小说”的热心读者,我能不关注这位“中国的福尔摩斯”的最新动态吗?《黑蝙蝠·白蝙蝠》悄然飞来,令人惊喜。“法学解读小说”——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是第一次接触,“证据的困惑’便让人丈二金刚一摸不着头脑。法学是一门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奥学问,证据学更是重要而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作者何家弘能够为众多法学、证据学的门外汉解读吗?翻开扉页,一则“寻人启事”赫然入目,那个“何人”令人顿生疑窦。作者实在高妙,仅以短短百余字就将读者引入迷宫,亦步亦趋地跟随其开始“解读”。与何家弘那四本很受读者欢迎的推…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和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相继成立,①在我看来绝非偶然,可以作为中国证据法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背景的事实是,这些年来,证据法学的论文、教材和著作如雨后春笋,证据法学在全国各高校和法学院也都逐渐成为独立的课程和学位培养方向。另一方面,随着证据立法从幕后走到前台,前赴后继的证据法草案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由此带来的效应似乎昭示着证据法学研究在中国正在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在这股热潮背后,笔者的困惑却越来越强烈,面对这喧闹和繁荣的学术市场,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将走…  相似文献   

14.
杨继文 《证据科学》2017,(6):709-718
证据学研究证据与证明问题.理论争议中的"大证据学"不仅适用于法证据学,而且适用于其他任何使用证据判定事实的学科领域.它的提出背景和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证据法学的"跨学科"性质;社科法学的"入侵";国内证据理论研究的"贫困化"以及相对合理主义的"一以贯之"."大证据学"的证明原理可以通过证明方法的结构主义原理进行阐释,最终在整体主义的证明路径和证明锁链中得到实现.这种"大证据学"的结构主义证明观是由证据的结构主义意蕴和事实认定的多元向度所决定的;表现为证明标准的结构主义认识和证据思维的结构主义表达."大证据学"的整体主义证明观,根植于我国的大陆法系刑事司法传统;重点在于对刑事司法体系中的证据材料和证明技术的微观适用,强调的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程序的"三维一体"之立体观;价值在于构建了证据与证明关系的活力论.  相似文献   

15.
万毅 《证据科学》2014,(2):157-165
法学研究强调逻辑的严谨性以及语言的规范性,作为法学分支学科的证据法学当然亦莫能外。但是,近年来方兴起的证据法学科,在我国开展的时日尚短,且一直与传统的证据学学科之间纠缠不清,以至于我国证据法学的学科体系迟迟不能建立,甚至连作为学科基础的基本概念都未能达成共识,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理论研究和证据实务中用语不规范的问题一直存在,混用、误用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到理论研究的严谨性,甚至干扰到实务操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公证证据及保全证据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凤友 《中国司法》2004,(12):32-36
对于证据学,浏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著作,有几点突出的印象:一是中外专家学者关于证据的概念,存在共同的缺陷,即重诉讼、轻非诉。在诉讼证据中,又厚刑事、薄民事第二,英美法系的证据学一般以当事人主义为指导,而我国的证据学,带有浓厚的强式职权主义的烙印。第三,有关公证证据的理论几乎是空白。保全证据公证是1982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公证处的14项①基本业务之一。20多年来,该项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涉及的领域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都为公证证据理论的研究提供了…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系刑事证据之一种。在刑事证据学理论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与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同属于言词证据。言词证据是言词主体即有作证能力(正常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自然人基于对已经发生过的案件事实或者与案件有关的事实的亲身感受(亲历的、接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等),根据记忆,通过书面的、口头的或者其他方便的表达方式如聋哑人采取手语等语言形式进行描绘和叙述,以使法庭或者警察、检察官、律师、陪审员等在意识中再现案件事…  相似文献   

18.
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确定是证据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来有学者提出在由"证据学"向"证据法学"的理论转型中应当借鉴英美证据法学的经验,将证据的可采性规则确立为证据法学的特定研究对象,由此确立了一种"规则型"证据法学的学科模式。这种观点忽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美证据法学的转向趋势,即其研究触角从"证据规则"扩展到"证明过程",研究方法突破"学科自治"的藩篱,走向了"学科交叉"。这一转向的根本原因在于"规则型"证据法学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真正透析证据法的独特性;不能应对司法实务的基本需求;难以深刻明晰规则生成的机理;不能使"自由心证"变得"可以言说"。立足于我国证据法学的固有传统和英美证据法学的优秀因素,结合英美证据法学的自我反思及最新转向,我国应当建构一种"规则+规律"型的证据法学。  相似文献   

19.
据笔者所知,目前在证据学理论上尚无“存疑证据”的明确提法。因此,我们不得不心存疑虑:“存疑证据”的提法是不是确切,它有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对“存疑证据”的探讨有没有实际价值?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后,笔者认为,“存疑证据”的有关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一、‘年疑证据”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存疑证据”是相对于“确实证据”与“伪证”而言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真假难辨的证据种类,它的基本特点是:因某种原因的存在使它被证实或证他的难度很大或根本无法查证。从我国较为传统的“证据”定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相似文献   

20.
傅强 《中国公证》2004,(3):47-48
公证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证据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连性,作为证据学研究对象的证据规则可分为两大,一类是诉讼证据规则,另一类是非诉讼证据规则,所谓非诉讼证据规则也就是公证及其他司法活动中运用的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