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从那时候起,关于人治、法制的议论就从未停止。理论界对这一论题曾经展开了持续三年的争论,高潮迭起,法治问题一时间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呼唤法治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尽管人们对法治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人治法治各自的利弊得失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有人主张取消关于法治问题的争论,但法治问题还是每每被人提起,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走向具体法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宏大价值的实现 ,主要依赖于具体政制、法律和程序。只有通过具体法治 ,才能使法治达到名归实至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怀德 《检察风云》2005,(16):52-53
在政府领域,如何做到依法执政。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第一,经过20多年的普法教育,应该说我们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个人的法律素质和修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也出现了三大失衡现象。首先,就是上级官员的法律意识强,下级官员的法律意识淡,我们的最高领导层可以在召开第一次政治学习会的时候就请像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将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议题,它将显示出中国行政法学家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但肯定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议题,将反映出极强的个体认识的差异。有差异,就有切磋,就有互补,也就有利于发现真理、接近真理。中国行政法崛起于20...  相似文献   

5.
政府的直接干预在社会、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之间形成双重关系,这不仅降低了市场效率,更严重的是使政府失去了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导致其职能实施的紊乱;而走向法治政府,它意味着政府不再一手遮天,而是以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姿态操持公共管理,从而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和谐     
和谐和法治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和谐社会意味着社会生活的有序稳定,这种有序稳定主要依靠良法之治。法治与和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指出法治是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和谐是更高层次的法治。  相似文献   

7.
8.
张成铁 《法制与经济》2008,(16):121-122
民主是现代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独立的民主人格、公民社会的妥协意识、公民社会宽容理性以及公民的表达权利实现的基础,作者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现代社会的妥协宽容精神、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表达愿望的实现,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和价值上,必须在法治的层面上寻求坚实的基础,公民的个人和群体的民主气质才能得到生成和发展,只有法治才是公民民主气质生长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和社会控制的客观规律给予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内在合理性和外在正当性。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分散化,矛盾纠纷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琐碎化,决定了法律(司法)一元控制难以实现社会矛盾的和谐解决,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正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为世人所认可,为世人所构建。本文将对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总括,设立目标和具体制度做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现代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独立的民主人格、公民社会的妥协意识、公民社会宽容理性以及公民的表达权利实现的基础,作者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现代社会的妥协宽容精神、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表达愿望的实现,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和价值上,必须在法治的层面上寻求坚实的基础,公民的个人和群体的民主气质才能得到生成和发展,只有法治才是公民民主气质生长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11.
《政府法制》2012,(11):10-10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能向世界输出制度和文化的国家,才能成为大国。中国大国化进程的实现,必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法治化为据。  相似文献   

12.
杨亚佳 《河北法学》2006,24(12):49-53
和谐社会应是以社会稳定为外部特征,以公平正义为内在精神,并具有健全的利益整合机制和矛盾处理机制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与法治社会相吻合.如果将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谐社会则是实现法治的结果.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法治的形式正义提供着社会秩序的制度框架;法治的实质正义塑造着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法治的利益整合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保障正义、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13.
走向法治的政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伴随国家产生时,以约束权力为标志的法治并未同时出现,人类曾长期地处于有法律而无法治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正因如此,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法治的理想。而当人类的文明进程发展到法治最终在一些文明国家确立且取得令人折服的成就后,应该说走向法治作为各国的共同方向是一个不需论证的命题。然而,现实似乎告诉人们,法治之路是艰难的──法治虽然无限美好,但它却不是靠歌颂、祈求或宣布就能实现的。本文认为:走向法治存在着政治上的悖难,对这一悖难的克服是法治确立的条件,克服这一悖难的过程使法治之路艰难。市场经济是孕育克服…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即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都必须受法律的节制,执政党也不例外。如果党组织可以在法律框架之外活动,那么,即使再强调依法治国,我们至多可以有法制,但不会有法治。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 经过6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成功道路.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中国正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6.
信访制度萌芽于建国初期党的群众路线,承担的是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巩固新生政权的政治性功能。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一种解决纠纷、救济权益的重要制度。对信访的适用应加以限制,应该对人大与司法制度进行法治国家方向的改革,提高其政治地位,发挥其在表达利益诉求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主渠道作用,逐渐压缩信访适用的空间,直至其成为正式制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规定.  相似文献   

18.
在民主、求实、和谐与奋进的主旋律下,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分别于3月16日和3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两会代表委员们充分肯定国务院过去一年的工作,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成绩评价客观,对问题分析透彻,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哲学法治思想内涵丰富,他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范畴的和谐宇宙观。其中老子的和谐法治思想更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老子和谐观中的很多智慧思想肯定会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就从老子的和谐思想谈起,简要论述了老子和谐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关于这一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已有明确论断,我们必须给予特别关注。经济发展固然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和谐相匹配,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更加和谐”的价值观。而和谐社会又要求公平正义,这又要求构建一个法治社会。本文正是论述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