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刑事立案监督工作》一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侦查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它在国家刑事诉讼中处于中心环节和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在刑事诉讼监督中起着维护司法公正、惩治司法腐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应在立足国内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吸收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注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协办的"刑事司法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当今世界刑事司法发展趋势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更新我国刑事司法理念、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刊登载"刑事司法发展趋势"专题,希望对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刑事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解读刑事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骊华 《现代法学》2004,26(1):75-80
刑事法治是法治的根本标志之一 ,而刑事法治就意味着以刑法限制国家的刑罚权 ,罪刑法定原则也就成为了刑事法治的必然首选。而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认为 ,刑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刀把子”。因此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的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除了健全法律制度之外 ,更重要的是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正确认识刑法的功能 :刑法不仅保护国家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也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刑法是人权保障的“大宪章”。  相似文献   

4.
尽管和谐社会的评判标准不一,然而“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命题,不证自明。亚里士多德说过:“法治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已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既然“法治”的前提是“良法之治”,“刑事法治”的前提也应当是“良好的刑事法之治”。当前在我国它至少应当包含公正、理性、注重人权保障、兼顾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以及密切关注犯罪个案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次一、有效地缓解程序正当化危机二、克服刑罚的有限性三、有利于减少死刑,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并促进死刑制度改革四、减少刑事司法腐败近年来,不仅我国刑事法理论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关于刑事和解的研究与探讨,各级、各地检察机关单独或联合其他有关  相似文献   

6.
论法治国家与刑事法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法治国家与刑事法治的一致性自近代以来,国家形态经历了警察国家、法治国家与福利国家三种类型。所谓“警察国家”又称“行政国家”,主要指封建主义集权时期或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国家形态。这一时期,国家强调“国家本位”为特征,国家至上,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无限...  相似文献   

7.
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与法治密切相关的刑事政策的运行也将受到深刻的影响。本文指出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要求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应当将自由与正义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要求我国刑事政策的法治化;服务大局的政治理念要求刑事政策的制定应当考虑其他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9.
刑事证据法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证据制度在诉讼程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证据立法已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对证据立法绘制蓝图之前,首先要确立的是证据法的理念,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证据立法的方向."理念"一词译自希腊语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形象.在柏拉图哲学中,"观念"常译作"理念",在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观念"是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因此,将"理念"用于刑事证据法领域,是贯穿于证据法的理性的、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据立法的指导思想并决定着证据法的价值取向.按照"理念论"的观点.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总和构成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是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最高的理念是"善",那"善"是什么呢?<牛津英语辞典>认为,善是"最普通的褒义形容词,意指一种高尚的、至少是令人满意的品质的存在,它们或者本身是值得羡慕的,或者对于某种目的来说是有用的."作为刑事证据法最高理念的"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刑事法治与刑法谦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简言之即"良法之治","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1]"在当代各种语境中,法治主要是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的:在理念上,法治是一套治国的理论学说;在实践中,法治是以至高无上的法律建立的一种‘统治’模式和秩序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0月10日至12日,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在美丽的杭州召开,400余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围绕年会主题“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结合我国当前刑事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着重研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刑罚的完善;二是商业贿赂犯罪;三是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在此,本刊围绕上述议题,摘要刊发年会上9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熊焱  苟红兵 《中国司法》2008,(12):43-4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照国际社会反腐败成果,我国在反腐败刑事法治的构建中,是否应当设立专门的《反腐败法》,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我国应当设立专门的《反腐败法》,这部法律应当集实体法和程序法、预防功能与惩治功能于一体,在这部法律的刑事实体立法方面,反腐败罪名的设立应当是其中的重点。为确保反腐败刑事法治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行《刑法》的罪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对部分反腐败罪名进行重构,二是要对部分罪名进行修订,在此基础上,确保《反腐败法》刑事实体内容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3.
魏东 《现代法学》2007,29(1):38-43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质的刑事法治,尤其需要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和检讨刑事政策的公正价值与谦抑宽容理性,合理兼顾犯罪防控和人权保障。在理论上,片面强调以报应主义论证刑法公正,把“刑法公正必然内在要求报应主义”这个命题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公理是存在很大疑问的。在刑事政策意义上的相对公正理性,不但内含了对犯罪规律的基本认识、对犯罪态势的基本判断、对可资利用的现实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资源的基本估价、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考量、对人权尊重的基本态度,还内含了人性假设的基本立场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权衡和价值取向。现代刑事政策内含的谦抑宽容价值理念应当充分体现出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权、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相对公正、最小限度地维持必要秩序这样一种“三大一小”理念;因此,现代刑事政策理念应当坚持“人权保障至上”、反对“犯罪防控至上”,坚持“公正至上”、反对“效率至上”。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60余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和刑事法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从反腐败的现实需要看,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建设仍存在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建设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反腐败刑事政策日趋科学,更加注重对腐败犯罪的事前预防,更加注重反腐败政策的法律化;第二,反腐败刑事立法日益健全,罪名体系较为完备,刑罚设置较为科学;第三,反腐败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15.
16.
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仍在进行,但法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法律工作者本着对法律的热诚开始对法律的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建言与批评,对中国法制建设起了促进作用,但是有一种声音值得重视和注意,那就是一味对现存法律的嘲弄与贬低,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而是信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万金 《江淮法治》2012,(14):12-13
今年的“江淮普法行”活动主题是“弘扬法治理念,建设法治安徽”。6月18日至21日.记者随“江淮普法行”采访组对毫州市“万名公民旁听庭审”活动、蚌埠市建立“普法通知书”等普法创新工作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谢杰 《检察风云》2021,(3):28-29
近年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证券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相关会议中,从政策角度明确提出要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对证券期货犯罪"零容忍",要求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加大刑事惩处力度.本文,笔者将围绕证券期货犯罪中的虚假陈述、市场操纵、内容交易等争议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简称"新《证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苏永生教授出版了一本专著——《区域刑事法治的经验与逻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书中对刑事法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区域刑事法治化是刑事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刑事法治的历史考察,作者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性是刑事法治的基本样态。刑事法治的区域性要么通过明确划分不同法域表现出来(如美国、德国),要么通过赋予地方立法机关刑事立法权表现出来(如英国、日本)。通  相似文献   

20.
葛磊 《中国律师》2002,(2):60-62
在某法院旁听的一次刑事诉讼审判中,我们见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检察官在法庭调查阶段草草宣读了几份证人证言中的一部分后,义正词严地对被告说:“你罪行不严重,要好好改造,(从监狱)出来后要重新作人。”被告人只是一味地认罪伏法,而法官高高在上,似乎完全处于超然消极的状态,对双方言行不作任何干涉。整个审判几乎成了单方面对被告人罪行的声讨。虽然此案中的被告人事实上实施了犯罪行为,但在法官作出判决之前,其身份仍然是被告人而非犯罪人,这本应是常识,但该案中可以看出,控辩审三方的意识里已有一种默契:公民只要其行为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