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雅娟 《世纪桥》2007,(4):40-41
1997年刑事诉讼法在我国首创了公诉转自诉的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自诉案件的范围,但司法实践中公诉转自诉制度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也因此成为了刑事诉讼法中一项徒有虚名的制度。本文阐述了公诉转自诉制度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删除公诉转自诉制度,以司法审查申请制度取代公诉转自诉制度,以完善我国刑事自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从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意大利式的辩诉交易制度、我国辩诉交易制度的构建三个角度来看 ,辩诉交易制度有利于我国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实现 ,有利于节约我国的司法资源 ,有利于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化 ,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我国的刑法原则 ,是我国“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政策的一种体现。因此 ,在我国只要制定具体的可行的完善措施 ,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是极具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3.
诉调衔接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近年来纠纷解决制度和实践中创新和发展较多的内容。通过在法理上分析诉讼和调解的本质区别,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预防在诉调衔接的发展中混淆二者界限,进一步完善诉调衔接中的司法确认程序。  相似文献   

4.
"诉访分离"是信访运作过程中为实现涉诉信访依法终结采取的制度安排,它运用司法处置的程序和方法,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导入司法程序予以最终解决。涉诉信访依法终结的理念基础在于"诉访分离",即避免涉诉信访处置渠道的多元化、处置手段的行政化和处置目标的短期化。为了克服诉访的外部混同导致涉诉信访处置非程序化、诉访的内部混同导致涉诉信访处置权益化和诉访循环导致涉诉信访处置空转化这些因诉访不分所衍生的问题,应当通过采取合理设置诉访分离的基本层面、科学构建诉访分离的运作机制和强化涉诉信访司法处置的终局性效力等策略,促使涉诉信访依法终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浅析建立司法救助金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大量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入司法渠道,通过司法途径寻求解决其诉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为此,为有效建立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长效处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积极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本文试就如何建立司法救助金制度从理论上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侦查监督权和公诉权是检察机关的重要权力,二者的有效衔接,可以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强化法律监督,形成内部合力。实践中,由于捕诉两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案件协商制度不健全,因而造成监督不全、监督不力、案件质量不高。为此,捕诉两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交流,制订统一完善的实施细则,建立长效互动机制,进而实现捕诉有效衔接,增强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西方最早建立司法审查制的国家。自1803年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后,美国司法审查制正式确立。该制在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维持国家权力均衡状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世界各国宪政及权力监督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非正常信访现象的突出,涉诉信访开始成为诉讼程序的副产品,不仅损害了法院和审判人员形象,也影响了司法审判的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为妥善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必须运用现代权利理念、诉讼理论和程序意识来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构建符合现代诉讼模式的信访制度,从而维护我国法治建设、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将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宏伟目标,旨在实现法律权威与社会安宁的统一。信访既是公民寻求权利救济的方式,也是监督权力行使的途径,具有权利救济与政治参与双向价值取向,涉法涉诉信访在理论与实践双层面均呈现出人治与法治博弈之下的纠结状态。建构"信法不信访"的程序性规范,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程序终局建设,加大信访民主建设。以可不可诉为标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可分为涉法但不可诉的信访事项、涉法且可诉的信访事项、涉法且正诉的信访事项、涉法可诉且已终结的信访事项以及重复的信访事项。在涉法涉诉法治化配套制度建设中,应设置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制度,实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三审终审制,引入判后答疑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构建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上诉人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要求司法的和谐,行政诉讼审前程序建构是符合和谐社会具体要求的对司法改革的有益探索。目前,我国审前准备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预示着审前准备工作程序化的必要性。当事者参与是行政诉讼审前程序中的和谐司法之核心要素。在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行政诉讼审前程序在诉答程序、审前证据交换程序和审前会议制度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司法实践,分析我国现行刑事申诉中申诉主体、申诉时限、审诉理由、申诉的审级和次数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并阐述了如何完善刑事申诉制度和案件办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庭宇  黄华 《党史文苑》2012,(16):61-63
是否建立军队内部行政诉讼制度是军事法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建立军队内部行政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当前,建立军队内部行政诉讼制度利大于弊,是实现军事行政法治的必由之路。然而,面对我国当前军事体制,其可行性受到很大挑战。建立军队内部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间的紧张关系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向谁诉、诉什么、怎样诉的三个关键问题。为此,需要我们建立独立的军队司法系统,明确细化军队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规范军内行政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3.
域外暂缓起诉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永刚 《唯实》2010,(1):77-79
暂缓起诉制度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及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已有了良好的运行。近年来,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司法实践试行,但缺乏法律依据及统一规范,因此,域外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与司法运行经验对我国的暂缓起诉制度的试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司法救助相关的概念和制度有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概念的分歧直接带来制度认知、构建和实施上的模糊与偏差,不利于司法救助制度的科学合理发展和规范统一运行。立足于一种价值论而非本体论立场的制度理论根基,并基于一种现实必要性而非理论必然性的现实政策选择,应以国家司法救助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把刑事被害人救助吸纳进来、把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排除在外的基础上,整体设计针对刑事和民事侵权案件受害人的损害赔偿救助制度机制,并着手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司法救助立法,避免因碎片化的制度制定模式带来立法资源的浪费和规范上的不确定、不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司法ADR制度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以附设在法院的调解和仲裁为基本类型,是国家司法行为与当事人合意行为的有机结合。2004年9月16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初步形成了我国司法ADR制度的雏形。文章分析了与我国司法ADR制度构建相关的协助调解人制度、独立调解人制度、和解协调人制度和协议确认制度。并指出司法ADR制度中的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环节还有待于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不安抗辫权是大陆法系国家在合同法律关系中,为贯彻公平原则,对期前履约危险进行平衡而设立的救济制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双务合同的履行都不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当事人履行债务的期限往往不一致。因此,如何保护先履行当事人的利益是法律必须考虑的。世界各国的合同法都规定了不安抗辨权作为保护手段。只有不断完善不安抗辩制度,才能使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充分发挥不安抗辩权的作用,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积极稳妥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是当下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共识。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的利益矛盾和民生诉求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制进程中的信访立法滞后是涉诉信访产生的法制症结,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信访处理机制不完善是涉诉信访产生的直接原因,民主、权利意识复归中民众质朴但缺乏法制观念的维权热情是涉诉信访产生的重要"推手"。破解当前我国涉诉信访问题的正确进路是正确定位涉诉信访的制度功能,加快推进我国信访立法的进程,不断完善涉诉信访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司法体制是指以司法为职能目的而形成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是司法机构组织体系和司法制度的统称。它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反映到司法领域的问题却逐渐增多。为了及时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我国积极探索和推进司法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行司法体制  相似文献   

19.
许家华 《唯实》2012,(1):78-80
目前我国农村犯罪的现状已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陇县经验",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司法审判的公信力不高,涉诉涉访案件居高不下的现状,适应广大群众解决纠纷的需要,是构筑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的有益探索,是人民司法的宝贵财富。在能动司法视域下,农村犯罪预防工作必须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国家预防——民间预防知识理论体系,在预防措施上必须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我国非常重视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2007年9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