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取向。受“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一部分人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背离了“劳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要抵御和消除“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的劳动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重塑“劳动最光荣”价值观,必须完善劳动保障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动分配的公平公正,营造体面劳动的社会氛围;必须加强劳动价值理论的灌输和教育,丰富劳动价值观内涵,提升劳动者素养,以确立对“劳动最光荣”价值观的认同,重塑“劳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高兹认为蕴含在“消费得好些”、“生产得少些”之中的是走出异化劳动、劳动自主、实现劳动解放;工人在劳动场所通过权力分散和自主决定实现劳动闲暇一体化,在劳动中实现对劳动时间的自主掌握,用“足够”规范生产和消费,通过劳动解放达到生态问题的解决。高兹的劳动解放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把生态问题融入劳动解放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6日早晨,台湾中华劳动学会吉林考察交流团一行5人,结束了参加吉林台湾劳动保障论坛活动,踏上了归程。考察团团长陈正良意犹未尽地说:“此次来访及论坛活动非常有意义。对于进一步加强两岸劳动保障研究和建立劳动保障文化交流平台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海峡两岸劳动领域的互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西方现代性,在创造巨大的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使人受到“物的依赖关系”的抽象统治。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以物为本的劳动原则和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的基础上,弘扬真正的劳动原则,用以超越并替代资本原则,为现代性的转型与建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指导。当代中国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正在开展构建新型现代性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人类现代化运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路径,开启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型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6.
任琳 《湖湘论坛》2013,(3):10-14
劳动范畴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同时,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他对劳动范畴的理解也越来越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而赋予劳动范畴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的社会联系等角度对劳动展开了探讨,并使劳动范畴的制定日趋科学。  相似文献   

7.
去年“五一”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提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我国政府提出“体面劳动”,旨在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进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使劳动及其主体劳动者开始受到尊重和保护;要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做到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进行创新,划分出第四产业,确立生产商品劳动与非生产商品劳动的范畴,尊重人才,发展劳动文明。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他们在总体上仍处于“不体面”或“欠体面”的劳动状态中。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体现了让每个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价值目标,它既是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人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正对待劳动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条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使得“实现体面劳动”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自由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石,它包含劳动人、自由人、学习人三个层面的丰富内涵,对今天学习型社会以及劳动自由关系下的教育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从传统哲学和现代社会角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活动之一。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劳动;有了社会劳动,也就有了管理社会劳动的机构。劳动保障机构与人类的社会劳动几乎是相伴相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及其机构不仅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而且其“安全阀”、“稳定器”、“调节器”和“润滑剂”等作用也日益凸显,并被摆上前所未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陈永正 《桂海论丛》2013,29(5):48-53
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信息时代的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以网络化为特点的"信息化范式的劳动",但忽视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台阶上,劳动工具由机器演进为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从而使得直接生产过程分裂为生产前端和生产后端两部分。信息时代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知识性服务,一是前端为后端提供服务,二是人对人提供服务,二者构成信息时代的劳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常凯 《时事报告》2010,(6):42-43
4月27日,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在此之前,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提出要实现“体面劳动”。一时间.“体面劳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江松 《求索》2005,(12):6-9
劳动与资本在其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向对方转化:劳动转化为人力资本,而物质资本也大规模转化为知识劳动,于是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合题即“劳动性资本”。“劳动性资本”即“人力资本”虽然没有终结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但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两者的对抗性冲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构成、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对“劳动”概念的一般属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由对劳动概念的探讨涉及到对人的研究,要求完整地把握劳动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这对于现今我们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保障》2006,(1):4-5
元月4日,福建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暨表彰会在福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省直系统、省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同志、全省市区县劳动保障局长、优质服务窗口、行风建设达标单位和技术能手代表共250多人。会上,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李川代表省政府从全局的高度.对做好今年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钟维平作了工作报告.回顾了2005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了2006年的工作。会议表彰了先进单位、窗口和技术能手.  相似文献   

17.
刘维兰  黄明理 《求索》2011,(10):98-100
与费尔巴哈把历史看成是由人的直观互动组成的过程不同,马克思把历史解释为由劳动所生成的。在马克思的逻辑中,“劳动”概念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劳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般劳动,再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雇佣劳动的不断推进,体现出其理论逻辑的深入过程,劳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不再是概念的抽象或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生发过程和现实批判过程。马克思对劳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人的生存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非“铁饭碗” 根据法律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法》中最为闪亮的亮点之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劳动关系不稳定问题的一大“利器”,因此一推出,就引起了一系列的震荡,很多人以为“铁饭碗”的时代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结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商品即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为分析对象①,以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为构架,以哲学价值理论为分析方法,论证“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挖掘马、恩关于效用对社会劳动耗费价值起折算作用的思想,提出简单明了的商品价值量等式,即 V=a·L(V代表商品价值、L代表社会劳动耗费价值、a为效用对社会劳动耗费价值的折算系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长远发展、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统一提供价值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取向。受"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一部分人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背离了"劳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要抵御和消除"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的劳动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重塑"劳动最光荣"价值观,必须完善劳动保障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动分配的公平公正,营造体面劳动的社会氛围;必须加强劳动价值理论的灌输和教育,丰富劳动价值观内涵,提升劳动者素养,以确立对"劳动最光荣"价值观的认同,重塑"劳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