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要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相关论述必须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三个维度进行总体把握: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一致,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文化复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是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相关论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王毅 《黄埔》2011,(2):1+6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关键是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中华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华文化热"成为世界性现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化是坚定自信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经历了艰难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步入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下的一个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具体概念。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问题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独特性及发展的自主性,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历史生成与发展的结果,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当前,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复兴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8)
正306.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两岸青少年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关心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传承中华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调动和激发两岸青少年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加强互动,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台湾花莲市花莲县民族里里长张东耀  相似文献   

6.
《今日海南》2011,(11):11-11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重放光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球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应从推进文化创新与促进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两方面入手,推动中华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的发展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8.
李长平 《创造》2019,(4):47-49
一、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一)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刻领会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自觉。节日是人们祈愿的生活状态,具有丰富的理想因素和情感因素,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但一般都是综合性的,未设单项主题的专节。而现代社会分工很细,需要有表达单项人伦感情的节日,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便乘虚而入。美国母亲节、父亲节,西方情人节,颇有风靡之势。但异质文化的人伦节日难于承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9)
<正>"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学术对话论坛9月16日在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14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等话题展开对话。本次论坛旨在从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一国两制"下需要共同坚持的"同"和可以包容的"异",共议中华民族复兴之道,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基本政治文化共识的形成。论坛分"中华文化与两岸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大力提升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水平,同时也需提升制度、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水平。软实力和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民族强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涵,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才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受中华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人民论坛》2014,(4):177-179
通过分析发现,中华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无论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当代,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世界文化的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潇楠 《人民论坛》2022,(Z1):123-125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体中华儿女确立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人生事业;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提供了广阔舞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为中华儿女凝聚思想与情感提供了有力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体中华儿女树立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事业、登上共同的舞台、建设共同的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5,(24)
<正>复兴中华文化需要两岸携手合作,台胞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参与民族和文化的复兴可以为台胞带来荣景,没有台胞参与的中华文化复兴是不完整的。影响两岸携手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因素,就积极因素而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的文化形态"花开并蒂、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6.
李冬梅 《人民论坛》2014,(11):177-179
通过分析发现,中华文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无论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当代,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世界文化的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11,(21):1-1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  相似文献   

18.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邰言 《台声》2018,(17)
正文化交流作为两岸交流大潮中的主流之一,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始终在两岸间发挥着粘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大陆全面推动落实"两岸一家亲",文化交流更成为重要的途径与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共同责任。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记载着  相似文献   

20.
苏运蕾 《人民论坛》2020,(12):164-16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应借鉴儒家学说的“自我觉醒”理念、“自我反省”哲学以及“自我重构”意识,推动文化自觉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