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萌 《前沿》2005,2(4):9-11
现代化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曾就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未能付诸实践。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题,将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实现现代化目标,使中国的现代化从理论探索转化为亿万人民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童华胜  肖平 《求索》2012,(10):217-219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国民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塑造一代新民的目标。国民性改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体现了国民自我检视和批判的自觉,呈现出现代公民意识启蒙的特征,对于实现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4,(6):151-151
聂荣臻一生关心支持知识分子,这是长久以来为人称道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国防和民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特别是实现了在原子弹、导弹方面的突破。他深知离开科学家、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只能是空谈。为此,聂荣臻力求正确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真正做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以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韩小香 《前沿》2010,(14):131-134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对知识分子开展了一场思想改造运动,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没有很好总结这一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致使后来党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工作走上了曲折的道路。因此,客观评价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对党重新审视知识分子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新的知识分子政策、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新式传媒的崛起构成了使现代知识分子形成的制度性媒介之一。通过大众传媒和知识分子的关联,基于公共传媒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演变,以及随之展现的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来审视知识分子在20世纪大时代变动下三含阶段的不同境遇,以此解析20世纪中国精英的流变及其和大众的关系。精英从高高在上的思想启蒙者到大众时代成为“多余人”,再到市场经济时代与大众平行互动的“媒介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与所处的思想环境有巨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张兰英 《前沿》2005,4(5):210-212
中国近代各种文化思潮的冲突与对立和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选择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基础变革的关系, 建立起合理的文化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九三学社这样一个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更要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挥独特作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之际,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来庆祝、来纪念?这一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大的国体和政体走过70年的历程,我们该从哪个角度来思考、来探索?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旗帜。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重大贡献。它对于我们认真地自觉地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好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一、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如何对待和处理知识分子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领导人民完成了土地革命,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并对如何经营土地进行了探索,奠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他不仅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且认为农业机械化要从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实际出发。他还提出农业在发展结构上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并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指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艰辛探索的中国发展道路历史。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范式,坚定地选择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而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现实根基。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认同,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时代延伸。历史和实践表明,现代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每一步飞跃都强化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不断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态势 ,是邓小平思考知识分子问题的两大视角。如何从方法论意义上准确把握邓小平的知识分子观的科学内涵 ,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造精神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庄严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之治的根本原因。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之世界意义,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之治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探索党的领导制度究竟是如何成就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及其关系之治的世界意义,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即将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来说,是一个灾难深重而又极具变化和充满希望的世纪。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虽然早在近代前后就已萌发了,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际探索与开拓却发生在20世纪。在20世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开拓中,...  相似文献   

15.
黄波粼 《求索》2008,(9):213-216
《独立评论》的现代化观是全面性的,文化现代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讨论内容。《独立评论》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论争主要有四个方面:固有文化是劣多优无还是优劣并提?读经是有用还是无用?国医是玄虚还是科学?西化是全盘还是部分?在《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语境中,西化即现代化;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其实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只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惰性太大、暮气太深,必须矫枉过正,充分学习西方文化,才能使国家富强和现代化。这种文化取向一是与他们留学欧美的西方学术背景有关,二是五四新文化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姚满林 《前沿》2013,(19):4-7
文化问题是毛泽东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领导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因此,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的知识分子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构建了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知识分子理论,是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黄希泽,李积康,符祥青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始终把知识分子放在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看待,把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作为党的整个知识分子工作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邓小平文选》第...  相似文献   

19.
统战资讯     
[理论] 仍需坚持 知识分子的政治定位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分子存在状态的复杂性使如何认识知识分子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有的认为,知识分子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经济地位有所改善,应是现今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有的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先进的部分。然而,“知识分子是工  相似文献   

20.
张慧敏 《求索》2012,(1):186-188
日常生活及其批判作为一个问题源于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然而,从"五四"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开始,中经左翼文人的激进批判和建国后政治对日常生活书写的压抑,到新时期以降对日常生活热烈拥抱,由于日常生活自身的复杂性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使得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对其作出判然有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