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回顾与瞻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和研究现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的发展 ,对农村土地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纲要形式回顾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并探讨了它的前景 ,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一、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化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法》是当时的一部基本法律 ,规定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土地改革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没收了地主及富农多余的土地 ,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并颁发了土地证。除确…  相似文献   

2.
针对19世纪末英、法、德、俄等国土地所有制的具体情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了它们各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道路.这对于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完善现今的土地制度,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社会主义的土地国有化.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新时代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要求,强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保障农民的根本权利,目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方法是采取非强迫命令手段,目标是实现农村土地的最优配置。新时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破解土地权利能否分离、划定土地承包者与经营者权利边界、甄别集体土地所有制性质、破解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的难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要保护农村集体成员的土地权益、维护农民的经济独立性、加强对资本投资农地的引导、构建新型乡村振兴主体。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安排是土地社区所有制与家庭承包制的组合.土地社区所有制的内在逻辑是社区成员"人人有份"的平等承包权,它必然要求土地承包权随社区成员权的变动而变动,但这与维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不变的政策趋向明显冲突.解决这一冲突的出路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实行以"一子(女)继承权"为基础的"永佃制",并允许这一权利市场依法有偿转让.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党的十八大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方向.土地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和基石, 土地制度集中体现了农村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任何农业社会的制度根基,是农村各项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种种不足,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和方向, 提出农村土地所有制在国有化的基础上实现集体托管、 农户承包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长期来看,我国要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土地制度。现代土地制度至少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目标是要实现土地收益分配公平与土地配置效率兼顾。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二者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前者来自欧洲大陆法系,后者来自英美普通法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制度框架是在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原则。但大陆法系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于产权设置过于单一,难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我国过去很长时间中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比较低。而源于英美法系的西方产权思想倡导土地产权私有化和明晰化,虽能实现土地的高效配置,却无法解决土地集中和收益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也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国情。因此,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路在于,走土地所有权公有和土地产权明晰相融合的道路。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国家-集体两级土地所有制,以及建立现代化的新型农村土地合作社。前者是保障土地收益公平分配的制度基础,后者则是沟通土地公有和产权明晰的桥梁与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克美 《湖湘论坛》2001,14(4):22-23
土地是农业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实行有效的土地制度,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使其尽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是规范人们在农村土地 (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等 )问题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指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各项权能的设置与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9.
霍然 《前沿》2014,(13):149-150
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原有土地制度中土地产权性质不明确,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使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传统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并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明确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据调查了解,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呈现出流转速度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性质,是建立在集权专制基础上的国家所有制,国家始终以皇帝的名义专享土地所有权。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土地占有权从所有权中分化出来并均配到全体农民手中,但国家是唯一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从未改变。在集权官僚制度下,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客体实质上是土地占有权,国家所有权与农民占有权之间的矛盾是土地权利关系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对土地占有权的重新均配,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要求,但由于没有明确区分土地占有权和所有权,造成了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以至于学界对中国土地所有制性质的问题至今仍有争议。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国家凭借对土地的掌控进行政治动员的产物,并未因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兴起而发生改变。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土地占有权。  相似文献   

12.
农民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制趋向正向评价;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国家政策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更希望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并希望实行农村土地的私有化政策;有近一半的农民表示赞同"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新政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积极探求非农就业途径、并且每年有一亿多农民涌向城市就业的背景下,农民仍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通过借助场域与惯习的概念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进行深度分析可知,正是乡村场域和乡村惯习共同塑造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动,对国家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瞻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趋向,对于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系列讲话,不忘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革命和改革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提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制度的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概括城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城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前提上要坚持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在取向上要坚持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在目标上要坚持节约土地、保护耕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在要求上要坚持统筹城乡、倾斜农村、协调发展的原则。为此,要以区域功能为重点深化土地规划制度改革,以土地产权为重点深化土地所有制度改革,以土地流转为重点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补偿安置为重点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信托的本质是在土地所有权和收益权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重要的制度创新。土地流转信托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权能有效实现,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有序流转,开创了信托业与"三农"合作共赢的新局面。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认识,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十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特别是土地产权问题关系到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全局.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存在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产权制度安排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重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利益平衡的土地产权制度,强化宏观调控,土地管理和权力监督等措施,对于促进整个社...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自成 《湖湘论坛》2004,17(5):80-82
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产权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 ,土地产权的归属既决定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 ,又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当前 ,“三农”问题突出 ,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 ,归根到底是现行土地制度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严重不相适应。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紧扣明晰土地产权这根主线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 ,从制度设计上入手 ,重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质是实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的分离 ,在不改变土地所…  相似文献   

20.
与农村集体土地大规模隐性入市的实践相比,我国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制度变革显得较为滞后,导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能不足,从而引发土地市场效率损失和公平缺失。广东佛山南海区新一轮土地改革试点的经验表明,农村土地的"再集体化"与政策协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有效路径,因此,未来应推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改革为集体土地入市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并通过提高改革举措的协同性有序拓展集体建设用地的权能,逐步构建"同地同权同价同责"的城乡建设用地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