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雨 《传承》2010,(15):163-165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仪式与信仰构成了民间宗教现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祭祀仪式是信仰展演的过程,对村落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广西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伍元龙信仰的祭祀仪式的描述,揭示祭祀仪式在村落生活中的作用.对研究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耳 《八桂侨刊》2021,(3):95-96
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专著,2021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3.1万字.该书从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源流、民间、民间信仰庙宇的分布与祭祀空间、民间信仰庙宇的流派和民间信仰仪式的传承,以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地化神灵的建构,分析与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飞山公是湘黔界邻地区民间常见的一个地方神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叙述主体展现的飞山神明信仰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轨迹,飞山公杨再思由杨姓祖先及地方社会代言人逐步演变为地方神明,并超越其他民间神,被以靖州为中心愈来愈广泛的地域内人们信奉和祭祀.这一变化是随着区域开发进程,由王朝力量主导及地方社会精英努力推动的、向某种可以称之为"正统"或"标准"不断加以创制和改造的结果.也可以说,通过探索这一民间信仰的形成与流播,可以了解和认识区域社会建构和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7,(1)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的民间信仰,是壮族的精神灵魂,虽然它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负面影响仍存在。要对布洛陀信仰的价值进行提升,应当引导这种信仰虽有崇拜但不迷信,以崇拜物为媒介把族群与国家命运相联、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从而提升信仰的价值目标。还应逐步引导布洛陀信仰虽有自我但不自大,要把守规则提升到崇法、赞扬真善美的精神归属以提升信仰的价值谋求。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9)
左江花山岩画绝大多数都表现为集体仪式活动,而壮族先人自古就有集众踏歌和集体祭祀必以酒助兴和以酒作为人神沟通的物质媒介的习俗。以糯米为主食和五色糯饭祭神的习俗与花山岩画反映的生产习俗相吻合。岩画内容说明壮族以水而不是以火为崇拜对象,这是壮族至今有生食习俗的原因之一,壮族传统饮食习俗是花山岩画中反映的壮族先民生活在当今壮族民间延续的遗存。  相似文献   

7.
闽台民间信仰的表层差别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的本质或深层结构上看,闽台两地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是一致的。但在表面现象上,两地的民间信仰有一些差异,如崇拜的神灵、信奉民间信仰的人数、台湾常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台湾的民间信仰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则、台湾近年来大肆扩建庙宇,一座庙宇宫殿庞大,等等。这些表象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域空间的不同、两地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两地经济实力的差距、两地交流的人为中断等。不过,随着两地交往的恢复与频繁,这些差异已开始弥合与趋同。  相似文献   

8.
嫘祖据史册记载是黄帝的妻子,死后被封为道神。南北朝时演变蚕神,为历代统治阶级和蚕农等民众所祭祀。嫘祖信仰至今仍然是全国范围的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纪念嫘祖的庙、堂、宫、殿、寺、祠、坊、坛等建筑物多达40多处。嫘祖信仰早就传至国外,例如韩国从古以来就有祭祀蚕神嫘祖的传统。后因日本的入侵,中断了80年,1993年又恢复了对蚕神嫘祖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9.
考察定州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变化可以看出,宗教特别是本土宗教的信仰衰落与社会变化之间关系密切。定州历史上为一重镇,近代变为一普通县治。定州的沿革和历史对其宗教信仰形态影响最著者有二:一为官祀传统深厚;一为民间信仰形态多样。官祀(官方祭祀)传统是汉地本土宗教的重要部分,对百姓的宗教信仰和天命观有很大影响。乡土社会里的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深受官祀传统的影响。这一点在传统社会消解之后,在乡村社会里面仍然可以观察到。定州的历史与现实,为考察这种变化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定州宗教的历史与现实,可以说是乡土中国宗教之历史与现实演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摘要:基于英语经日语转译的“权能仪式”,是分析瑶族宗教生活乃至其他宗教形态的重要概念。打筶则是关系瑶族宗教信仰仪式起承转合和结果确认的重要环节,具有仪式之眼的功能。基于祭祀原则,瑶族信仰世界中的鬼神可以分为家庭、民族、区域、道教、自然5个神灵系统。无论是信仰对象还是科仪文表,瑶族宗教信仰都与道教有明显区别,更应被视作具有道教色彩的区域性信仰团体与瑶族民间信仰结合而成的宗教类型。  相似文献   

11.
壮乡铜鼓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世界的铜鼓仅存2400面,我国保存有1460面,其中,大多数铜鼓分布在我国南方。壮乡广西全境几乎处处分布着铜鼓,其民间实物藏量仍有1400面左右,几乎与全国馆藏量相等。广西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传世铜鼓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且不少地方仍在使用这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3.
壮乡铜鼓     
龙符 《今日民族》2003,(5):44-45
铜鼓,壮语称为"音东".壮族的铜鼓,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又是法器.古代战争敲铜鼓宣战、助战;祭祀时敲铜鼓,以示祀礼;节典要敲铜鼓,丧葬要敲铜鼓,开春播种时,亦要敲铜鼓.壮族把铜鼓当重器、宝器、神器崇拜,世代传承.可以说,壮族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结晶.  相似文献   

14.
"壮族三月三"时空格局的拓展,实现了传统民俗节庆向现代旅游节庆的转型。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广西应深挖"壮族三月三"节庆与部分东盟国家节庆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外联动、共建共享节庆文化品牌是"壮族三月三"的创新路径之一。把"壮族三月三"打造为国际化、多样化、系列化、集群化的旅游节庆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进广西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也必将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清代以来马来亚华人社群的地缘会馆,会供奉原乡信仰的神祇,祈求神明保佑,为乡民提供精神寄托。当中普遍受欢迎的就是对"义神"关帝的信仰崇拜。现存两家吉隆坡历史最悠久的会馆,以客家人为主的吉隆坡惠州会馆与和以广府人为主的广肇会馆,每年的关帝诞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两所会馆对关帝信仰的坚持,既表示了对中华民族"仁义忠孝"精神的推崇,也是对中华原乡信仰和文化故国的一种怀念。两所会馆关帝诞仪式内容大同小异,但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祭祀礼仪,这些相异的内容,源自各自方言族群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各方言群认同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农村民间信仰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的民间信仰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研究显示:农民的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农民对既成事实的民间信仰通常会秉持一种自然态度;农民的民间信仰状况受到其生活不确定感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民间社会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文昌庙,其主神文昌主管地方文教与风化,在地域社会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但是对文昌神的记载历来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背后显现出来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知识体系与民间信仰的矛盾。本文对民间社会文昌神进行了考辨,并对地域社会中的文昌信仰作了分析,认为文昌信仰既是民间信仰自我发展理路的表现,又体现出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8.
广南壮剧     
<正>广南壮剧是云南文山壮族支系布雅人(沙人)的民间戏曲,是壮族文艺中一朵灿烂的鲜花,盛开在广南县的南、北部,经久不衰,深受壮、瑶、彝等少数民族喜爱。据表演的壮族师傅讲,广南壮剧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从表演上看,它与壮族民间武打有相似之处;从唱词上看,又同壮族民歌歌词字数相同,虽然曲调不一,但有壮族民歌风味。从这些特点来看,其来源可能是壮族传统婚丧吉庆时载歌载舞与民间武打逐步结合而慢慢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苏星 《当代广西》2006,(9):15-15
2006年4月5日,岁在丙戌,节届清明,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百色市田阳县及周围百里乡村衣着各式各样壮族服饰的壮族儿女、各方宾客抬着准备好的祭品会聚于敢壮山之麓,谨怀诚挚之心,崇敬之情,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当天上午,在祭祀大典现场,百里各乡村寨的壮民带着烧猪、鸡、鸭、纸做供品等祭品朝拜祖公布洛陀。按照习俗,每一个村寨壮民在朝拜的时候都会唱上一段山歌来表达心愿,其中20多名壮族女子合唱的“十拜布洛陀”更是把整个祭祀大典推向了高潮。祭祀大典甫后,数万群众拥上敢壮山,到姆娘岩、祖公庙去烧香祭拜,从山下到山上,约1公里的曲折…  相似文献   

20.
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是农村民间信仰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观念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印记;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行为具有较高的传统践行度;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现状呈现出较强的个体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