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达的“实践唯物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达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论"。最终形成了强调"实践的唯物论"而更重视作为认识论的实践的理论特色。李达的"实践的唯物论"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要坚持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学农 《理论月刊》2005,46(11):25-27
生态运动是当代世界性的社会运动。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启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认识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二是如何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在五四时期以及建党期间,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唯物史观,为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达同志早年在日本留学学习理工,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影响下,于一九一八年回国开展救亡运动,同年再度去日本时,改理从文,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时,他已经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并积极向国内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所发生的变革,说明了马克思对物、对人、对人的直观能力的实践理解具有合理性、革命性。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定唯物论,也没有否定自然这一唯物论的前提。而当前流行的实践本体论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然及其规律对实践的先在性、前提性,忽视了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变革世界”的客观功能,从而滑入到唯心主义泥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来看,承认自然的先在性构成了实践唯物论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5.
一在转述黑格尔关于观念是“作为认识和意志的真和善的观念”这一观点时,列宁写道:“观念是{〗认识和意图”①他肯定了黑格尔的基本思想,指出在人的思想观念中,既有关于事物本质、规律之真理性的认识,又有关于事物之理想、价值的“善”的追求。“善”,在这里不拘泥于道德的方面,而是“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2)。”②这里,透露了思想认识活动中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即“真”的认识与“善”的意图两者的内在关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认识上的求真是为了意图上的…  相似文献   

6.
曲广娣 《湖湘论坛》2009,22(2):104-107
湖湘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而形成了独立不羁、心怀天下、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质。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理论渊源来自域外,但他生长于这一方,受湖湘文化的浸润,在他的思想、言行中湖湘文化的印迹依稀可见。  相似文献   

7.
周书俊 《岭南学刊》2006,1(2):34-37,70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而不是旧唯物论,更不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是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继承上的超越。要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实质,就必须考察马克思实践唯物论的奠基,即对象性存在的唯物论基础。整个世界自从确立了对象性的存在,就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界了,而成为了现实的、包含有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这个对象性的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发现科学的历史观,这是无产阶级的两位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功绩。诚然,恩格斯曾经不断地强调指出马克思在创立这一理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分析研究唯物史观的初创时期,即1845年恩格斯迁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之前恩格斯对创立唯物史观的贡献,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恩格斯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形成略早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一) 从开放系统的概念可以引申出开放世界的概念。所谓开放世界,就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是处于封闭状态,也不能处于封闭状态。各民族、国家之间发生着多方面的交流,如科学文化的传播、技术的借鉴、贸易的往来、政治的影响、军事的对峙等等。所以,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是与别国、异族无关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从生产力这个最活跃的因素中进一步揭示出科学技术这个更活跃的因素,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变革和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即是首要推动力。其科技思想中,蕴含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中的科技首要动力思想,是在矛盾运动观、革新发展动力观之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一)界限在哪儿?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尽管极其复杂,种类繁多,但从哲学上概括,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大类。这两大类现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唯物论与唯心论作了绝然不同的回答。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一切精神现象归根到底只有从物质方面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唯心论则相反,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精神、神秘力量看作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这种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本原、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界限。  相似文献   

12.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历史任务,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作了直接提示;主张从学理上有系统地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好理论前提;提出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通常是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的那段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相似文献   

14.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丰富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是这项任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蕴涵着"化大众"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他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从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中获取教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两位李达,即战功卓著的李达上将和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国后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哲学家李达。人们一般把使他俩称为文李达、武李达或是李达校长、李达上将。1958年春,(红旗)杂志筹备创刊。召开第一次编委会时,列名编委会编委的李达校长没有到会;未列名编委、在军队工作的李达上将却赶了来。主持会议的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料想到一定是发通知的人搞错了。类似的差错还发生过不少回,两位李达逐渐地都不以为怪了。1959年4月,两位李达都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见面了,亲切的交谈过…  相似文献   

16.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与“历史合力”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充分考虑人的主体价值;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所发生的新变化,从人、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充分注重到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目的需要的重要性,并强调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于现代化的实践中,这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目的性相统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并对如何认识和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举措,这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把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扭曲。唯物史观内含深刻的人道主义意蕴,表现在人道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实质,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结合,赋予人道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态。唯物史观框架内的人道主义是科学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达虽未提出系统的史学理论,但他在长期的史学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史学理论,并散见其论文、专著、报告和言谈中。李达积极探讨了一系列有关的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历史学研究对象、定义、特性与内涵,历史学研究的任务,历史学的地位,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方法、史料与理论的关系等,揭示了历史学这门学科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历史学的概念、范畴、性质、定位、基础等方面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晚年针对那种把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思潮和把唯物史观当做“套语”的错误态度所作的一系列论述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理论实质 ,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失败的教训 ,以及建构适应当代实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姜雅丽 《传承》2013,(9):44-45
刘少奇是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理论家。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壮大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