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是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借鉴吸收韩非“法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就《韩非子》中所述实行“法治”的原因、立法的指导原则、执法的指导原则这几个方面,浅要地分析韩非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简述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孙瑞新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他出身贵族,但却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是对先秦诸子之学的法家总结,并对现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只就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韩非的法、术、势相...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诸子之中荀子与韩非虽然被划归为不同的流派,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割不断的师承关系,故而二人存在很大的可比性.通过掘取他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即荀子的礼治与韩非的法治,可以对二人做一下总括性的比较.一方面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侧重点;另一方面他们共同重视“法”,展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韩非的吏治思想可以通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韩非吏治思想的理论路径;"以吏为师"的合理性;以"术"治吏的迫切性。第一层面,韩非将形上之"道"层层落实而至"吏治"问题,树立和展开他的吏治思想。第二、第三层面,抓住韩非吏治思想中"以吏为师"、以"术"治吏两个关键方面,展现了官吏的客观地位、吏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的用人思想①,则是其中之一。韩非十分重视用人,他把“任人以事”,提到了“存亡治乱之机”的高度。他认为:“人臣之于其君,...  相似文献   

6.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建构起以法为主,术、势相随的新的法家思想体系;在“性恶论”的前提下,提出人人都“自为”的观点;提倡以“参验”论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治吏”是韩非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认为臣与主、官与民的利益都是根本对立的 ,君主必须用法律武器惩治贪官、恶官 ,以术和威势来预防官员犯罪  相似文献   

8.
侯磊 《人民论坛》2014,(1):177-179
法家所关注的是一套客观化运作的官僚制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君主极高的个人品质,秩序的运作又追求最大程度的排除君主个人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导致法家在君主和制度之间徘徊.这在韩非由“圣”而“庸”的政治秩序建构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是其乃至整个先秦法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法家所关注的是一套客观化运作的官僚制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君主极高的个人品质,秩序的运作又追求最大程度的排除君主个人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导致法家在君主和制度之间徘徊。这在韩非由"圣"而"庸"的政治秩序建构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是其乃至整个先秦法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就篇幅而言“,特别报道”在杂志的各个版块中也许不是最多的,但分量无疑是最重的“特别报道”,或者叫专题报道、重大题材报道,是人大杂志的“重磅炸弹”,也是衡量办刊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自2002年《浙江人大》杂志创刊以来,杂志社高度重视“特别报道”板块的策划,投入了大量的编辑采访力量,创作了一批导向正确、思想深刻、角度独特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他在宪政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便是其宪政理论的精华。一、“权能分治”孙中山先生第一次表述“权能分治”思想,是在他192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1]孙中山先生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政权”(或者“民权”)和“治…  相似文献   

12.
韩非虽没有军事斗争实践,但其军事思想不容忽视.《韩非子》一书大量引用军事战争史料.在战争观上,肯定战争,强调通过战争手段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战略上,厉行耕战、增强国力;在治军观上,主张集权、推行法治、严明赏罚;在战术上,重视“法”、“术”、“势”的综合运用;同时,告诫国君不可轻易发动战争.韩非的军事思想充满理性务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各领域都表现出了对法治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法治运行的社会条件也日渐具备。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预示着中国的法治建设必将从"中国法治"走向"法治中国"。第一,"中国法治"表征的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治中国"命题则表达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张丽苹 《求索》2012,(3):125-127
韩非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历来重视他法、术、势的一面,对其德则无德的形上道德问题较少关注。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还是判断是非的纲纪,而道成就万物的过程即是一种德;就万物而言,依循道成就自身,是一种获得,这样,道、德、得便相通起来。具体而言,德是道润滑万物的一种外显形式,并体现在韩非义、礼、法的德论思想中,正确认识韩非的这一思想,无疑对我们认识法家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章大李江苏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坚持法治思维是推进现代民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民政工作要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实现转型升级,法治思维是重要保障,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去布篇、去谋划。要努力形成民政法治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变成人民内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学而》中有子对"礼"与"和"关系的论述,微言大义。采用不同于学界通说的断句方式后我们发现,有子的论述是对西方法学界探讨近两千年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冲突的儒学表述。有子的表述揭示了"礼"与"和"之间的紧张关系:若重视"礼",忽视"和",则法律会走向僵化和形式主义;若重视"和",而忽视"礼‘,法律虚无主义会使得司法成本升高。后世儒家学者为了解决此矛盾,实现"礼"与"和"在实践中的结合,提出了贤人政治的设想。目前而言,有子的论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既应该避免法律虚无主义,也应该避免法律万能主义,实现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实质主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宗教问题上,冯友兰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早期时,他力主以"诗歌的态度"来看待宗教,反对简单地否定宗教;中晚期时,他认为哲学能比宗教更好地解决人生价值问题,提出了以哲学代替宗教的命题。事实上,冯友兰主要是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宗教,他未能看到宗教存在发展的深层社会根源,不免夸大了哲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作为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性、直面问题的实效性、旗帜鲜明的人民性、逻辑严密的系统性,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内涵深刻、浑然一体,共同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时代的先进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积极汲取、借鉴古今中外优秀  相似文献   

19.
李轲 《学习与实践》2002,(10):57-59
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人类真正开始思考法律的内在价值并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作为法制建构的基础和指导,则还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以前通常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有一字之差。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和“法制”这两个词,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精神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法治”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法治”被党的十五大确立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