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曾繁田 《传承》2010,(12):52-53
"大德育"强调学校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心,而"小德育"强调学校德育以道德教育为重心,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在"大德育"概念下,尽可能充分地实现"小德育"的道德教育目标。换言之,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将不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是课时分配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师培养的改革,其中又以课时分配的改革为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学校德育改革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2.
"大德育"强调学校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心,而"小德育"强调学校德育以道德教育为重心,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在"大德育"概念下,尽可能充分地实现"小德育"的道德教育目标.换言之,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将不是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是课时分配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师培养的改革,其中又以课时分配的改革为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学校德育改革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德育观与自然主义德育观有着深厚的渊源。卢梭和马克思在对现代化引发的道德危机进行回应和解决的过程中,再现了自然主义德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德育观自身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育观对自然主义德育观的全面超越。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经济出现新常态的背景下,自然主义德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德育观的"对话",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道德问题,重塑道德权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索生活化德育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化德育模式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于回归现实生活中 ,以道德主体为核心 ,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构建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课堂教育教学、道德实践平台、社区家庭德育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揭示了人性的生成性、创造性,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道德教育必须以超越性为本质,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生成创造性.激励受教育者把人性的"应然"转化为"实然",促进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完善.道德教育要实现其超越性本质,必须以对现实的积极适应为基础,重视德育的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德性,外化为德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当代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概览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台湾道德教育具有课程整合原则下的分散性、能力指标凸显下的渐进性、一纲多本政策下的灵活性、多元评价取向下的实践性等特点。在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德育课程的开发、德育的回归生活、德育环境的培育等四个方面,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祖国大陆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创建了以"仁礼合一"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框架,老子提出知足不争、少私寡欲、柔弱守雌的教育理论。孔子与老子既塑造了圣人理想人格,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具体建构方面,亦开创出不同的发展路向。深入挖掘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德育思想,追寻可亲可敬的人格榜样,开拓与道合一、守道同德的理想之境,传承创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价值目标,对于今天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德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恢弘丰富,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善于集思广益的特征,依靠多元合力有利于取得德育的成功。同时寻求新的张力亦能促进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海凤 《传承》2008,(20):78-79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德育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卓 《传承》2013,(13)
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西方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形成了诸多影响广泛的流派。研究这些道德教育理论以及在它们指导下西方所进行的道德教育的尝试和实践,对于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的变革与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卓 《传承》2013,(11):79-81
[摘要]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德育理论的科学化、德育途径的多样化、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普适化是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道德教育领域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 ,也预示着我国德育改革的未来趋向 ,值得引起德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发展道德教育事业是新时期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当前道德教育客观存在许多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这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一体化系统工程的进程。教育者必须确立求真务实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观和与时俱进的能力观,努力开创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德育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场以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为根本,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途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合力"。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通过全面、系统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德育的灵魂,而情感缺失恰是当代德育的现状。事实上,情感道德教育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深化当代社会的情感道德教育,提升德育效果,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情感道德教育的传统,将二者融合、组织成当代道德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墨家以"人性欲利,无称善恶"为设论前提构建其特色鲜明的"染"德育方法体系。墨家德育方法的特色及其与儒、道、法的区别根源于先秦诸子对"欲利"之人的不同立场与态度。墨家所标举的"廉"、"哀"德性对当下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积极的纠偏补缺的功用;而其针对"欲利"之人性所设定的道德教育体系容易形成一元的消极的"利叙述",从而使道德教育走向其目的的反面。对于墨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19.
"公正团体法"是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观的重要内容,它是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促进道德行为发展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分析并吸收其合理内核,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规范的效果;有利于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推动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浓厚道德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城乡社区化进程中,高职院校与社区共同推进高职生道德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人格完善。凸显职校与社区和谐德育的优势在于整体构建、系统推进、互动参与。社区对高职生品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学习、德育资源享用等实践策略来实现的。需要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彰显职校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