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永涛 《政府法制》2009,(10):46-46
“我想所有的工作,广义地说都是为民生而做的,所以当然要听取群众呼声,听老百姓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想象决定做什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在接受中国网访谈时说。“为民生而做”,朴素的表达却意蕴广阔——倾情民生、改善民生其实就是最温暖的政治。  相似文献   

3.
翔宇 《中国监察》2008,(5):60-6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符合民心、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令人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4.
吴德建 《法制与社会》2013,(22):162-163
党的建设包括自身建设和党的领导两个方面。"站位全局、服务中心"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导航标,在党建工作中,只有始终坚持"抓党建、强服务、促发展、谋民生",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费杰 《行政与法》2013,(3):37-41
在外需持续低迷、内需长期不振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要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有效扩大内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是消费拉动,因此,只有建立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各项社保、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才能让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从而使扩大内需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北方法学》2018,(2):1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民生进步相协调和良性互动的法治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民生属性渊源,基础于对社会主义道路与立场的选择,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与立场的选择是检讨和反思西方泛市场化现代性不足的结果,其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性立场,更是一种民生态度。民生领域适度去市场化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制度与机制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在此,我们既要澄清一些认识:应承认民生领域过度市场化的不可取;应重申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民生功能;应正确认知西方法治在市场中的意义及在民生中的不足。同时也要坚守和强化以下观念:坚守和强化公有制在民生领域中的主体地位观;坚守和强化公有制宪法解释的社会主义观;坚守和强化公有制的国家积极作为观;坚守和强化公有制的民主法治构成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民生属性,既可凸显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色,也可明晰中西法治的不同,更可为经济发展与民生进步相协调做出自己的探索性和引领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今日之中国,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食品中各种添加进去的有害成分每日每时都在损害或威胁着他们的健康。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似乎没有比食品安全更普遍更紧迫的民生问题。在这方面,民众的不满指数正在升高,耐心正在经受着考验。严格实施《食品安全法》,必须打破某些政府官员与食品生产商相互间的不正当利益输送关系。这也是需要党政高层下大决心才能办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2011,(4):5-5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稳定,但反向来看,稳定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民生问题。民生与稳定,是既外在联系又内在统一的关系。稳定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外在要求,更是内在需要。翻开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国家出现动荡,倒霉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因此百姓有‘国泰民安’的期许并非偶然,他们就是需要一个太平的环境,过上安稳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王全宝 《法治纵横》2013,(18):12-14
新疆反分裂斗争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而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仍然是全部工作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的朱维群就开始参与新疆工作,后来作为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参与了新疆维稳和发展工作,他跑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参与了新疆“7·5”等事件的解决。,今年3月,朱维群转任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0.
世间百态新奇多,是非曲直来评说。我是曲直,今天说说关爱民生的问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北京开幕式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讲,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提到重要地位。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时代迫切需要.今后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